蓉湖張自元末明初逃難到無錫芙蓉湖,明朝期間一直未修譜,到清康熙朝立草譜。由于時隔年久,資料缺失,僅以世次排序。嘉慶朝正式修譜,東拼西湊編了篇源流考,把蓉湖張納入到張浚張杓一脈,而且把元朝四代名人都編入,實為欠強附會。理由:一是與史實不附,元朝期間斷代,再與南宋銜接,顯然欠妥。二是蓉湖張第二代為張浚,不可能與祖宗同名。三是受常州武進地區張氏譜的影響,把張鏜作為祖先。 本人觀點是,蓉湖張疑似張士誠后人。雖缺乏有力證據,但從多方資料分析,還是可以理出一些頭緒。 一、明史張士誠傳記載:“有二幼子匿民間,不知所終。”說明張士誠有后代在江南一帶。況且還有士德、士義、士信三兄弟的后代。 二、據有關張士誠后代的多種傳說,其中有一說法是由家臣帶領小孩逃出來后,實行分散安置。先到太湖邊的廣福,再乘船從太湖轉移。蓉湖張很可能就是在轉移過程中,來到芙蓉湖的。始遷祖張傅到達芙蓉湖時,據推算年齡不到10歲,小孩子為何要逃命?此點值得引起重視。況且,蓉湖張第二代同樣采用此方法。據蓉湖譜記載,第二代僅兄弟倆,長子張浚留在原地,次子張淵又去了武進西鄉。 三、蓉湖張始遷祖張傅未必是真名,有可能是要后人理解為“張府”,記住自已是張府的人。據蓉湖張譜康熙朝草譜譜序記載:始遷祖始居姑蘇,因偽吳僭號明太祖攻擊之,故避跡滋土(芙蓉湖)。一個小孩怎么會受朱元璋攻擊,明擺著是被追殺。 四、蓉湖張在明朝中期已經是芙蓉圩的大族,在明朝期間一直未修譜,清朝前期還只是編了個手寫的草譜。這說明明朝時根本不敢,前清時還有顧忌。其實,那時候怕的是被朱明皇朝追殺。 根據以上分析,本人認為,蓉湖張疑似張士誠后人,或與張士誠有關。只是目前還缺乏確切證據,一時無法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