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顧名思義乃留有余地。座落在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過廳上懸掛的那塊鏤刻著康家家訓而被列入中華名匾之一的“留余”匾。此匾用來告誡子孫后代無論做什么上對國家下對百姓的事都要留有余地。正是憑借“留余”思想的文脈支撐,使康家能夠歷經明清民國400余年而興盛不衰,有功名的子孫多達412人;康家莊園擴展到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總建筑面積達64300平方米,是山西喬家大院的十五倍之多。曾因慈禧太后冊封而名揚天下。 “留余”匾文曰: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后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余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余”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并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盡而已。” 匾文的大意是說: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中講。:“留有余,不把技巧使盡,以還給造物主;留有余,不把俸祿用盡,以還給朝廷;留有余,不把財富占盡,以還給百姓;留有余,不把福祿享盡,以留給后代子孫。”大概老天爺反對把事情做得過分吧!事情做得太過分了,沒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高攀龍,世稱“景逸先生”)曾說:“遇事只要讓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碰到財物只要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剩余的樂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都是如此。坦園老伯(指第十五代康百萬康道平,號坦園)把“留余”二字題于匾額,掛在堂上,大概是采取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以告誡子孫后代吧!我僅根據老伯的想法,并取孫夏峰先生(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訓其兒子的話加以概括:你們這些后輩知道發家的道理嗎?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盡做絕。 康家匾額不僅是這樣寫的,在待人處世理念和行為上也可窺見一斑。莊園中有一副對聯“友以義交情可久,財從道取利方長”,進一步揭示了康家做生意和待人接物“留余”的原則。另外,還有一則“慶壽焚券”的故事,說的是康道平八十大壽,不讓鄉親送禮,只讓來客持原有借債之文書,當場焚燒。擁財而不貪婪,胸懷仁慈之心,難怪被方圓尊稱為“活財神”。 “留余”是安身立命大智慧,月盈則虧、盛極而衰。中國有句古語叫“不要將事作絕了”,給別人留有余地,往往也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不給別人留路的人,最后自已也必定無路可走。因此,留有余地,既有益于他人,更有利于自己。網絡流傳甚廣的的一段“留余忌盡”箴言,很值得借來與讀者共勉: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內涵于己;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斂于己;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謙讓于己;得理不必搶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寬容于己;得寵不必恃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氣勢不必倚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厚道于己;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澤于己;凡事不必做盡,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余德于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