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村長到我家來,村里有份協議要全體村民簽字,我爸爸在簽字的時候,我瞄了一眼名單,發現上面的人我都不認識。我問:“他們誰是誰啊,這些名字我怎么沒聽說過?”我爸問:“哪個?”我說:“大部分都不認識啊,比如這個。”我指了一下緊挨著我爸爸大名的一個名字,我爸笑起來:“是前面大伯,阿牛啊。”他一說“阿牛”我馬上曉得了,平時大家都阿牛阿牛叫著,我還以為大伯大名就叫阿牛呢。有叫“木墩頭”的,有叫“臭老鼠”的,有叫“鐵拐李”的……不太好聽,但大家都那么叫習慣了,自己也接受了,漸漸地本名反而沒幾個人知道。
最常見的小名,是跟人的身體特征有關:高矮,胖瘦,皮膚黑白,頭發多少之類的。長得高的叫“高人”“絲瓜”,長得矮的叫“冬瓜”“木墩子”;胖的叫“大塊頭”,瘦小的叫“毛豆子”“猴子”;皮膚黑的叫“煨山芋”,萬一他正巧屬老虎之類的,就叫他“黑老虎”,白的叫“白皮”。頭發少現在叫“地中海”,但是,當年取綽號時可沒那么洋氣的詞,那時候的人頭發少,多半是因為小時候長了疥瘡沒有藥來擦,時間久了,長瘡那塊頭發就不長了,俗稱“癩痢”。“癩痢”的人不少,于是,“大癩痢”“小瘌痢”“張癩痢”“李癩痢”以這樣不同的“癩痢”以作區分,有些人的頭發天然卷,就被稱為“卷毛”、“外國人”。如果這人腳有點瘸就叫他“鐵拐李”。反正聽這些小名,就能勾勒出這個人來。
小名大多是小時候取的,一群小伙伴在玩耍時有人叫出來,其他人就跟著叫,叫著叫著這名就用了一輩子。超過二十歲再給別人取小名就有點難了,因為人長大了,知道這綽號有點侮辱性的意思,你隨意給人取不雅的小名,搞不好會被揍。
也有一些小名是別人取了,但本人堅決不接受,可是又太形象,大家約定俗成就這么叫,為了避免被揍一般不敢當面叫出來的。鎮上有一個女孩子的頭發天生又卷又黃,她出生的年代小鎮上還沒有人染黃頭發的,被人叫“黃頭發”,這個小名她們全家都很排斥,不許別人叫。她在街上開了一家店,有一天,我和姐姐上街走散了,姐姐在遠處喊我,問我在哪里,我正好站在那家店門口,想都沒想就大聲喊起來:“我在黃頭發這里。”說完才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那天,我嚇得鞋都跑丟了一只。
除了身體特征取小名,屬相、排行、愛好都可以用來取小名。屬雞的叫“大公雞”,屬狗的叫“阿狗”。若論家中排行,老大叫“阿大”,老二叫“剌搭尼”,然后阿三阿四排下去。那年頭每家生的孩子多,誰家都有三五個娃,阿三阿四叫容易跟人重名,那就再找找性格特征看,比如這人很洋氣,
就叫他“洋盤阿三”,那人很憨厚,就叫他“豬頭阿三”。
別人給取的小名總是不太好聽,但取小名又避免不了,索性自己家里人就給取好小名。那時候識字人不多,取不出什么像樣的名字,等上學時學堂里的先生給取個正兒八經的大名,往往太拗口記不住,所以讀書前先取的小名,最后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的小名是“小小弟”。當年我奶奶生了三個男娃,老二生下來時,相對于老大那就是小弟,所以小名就叫他小弟,可后來又生了我父親,怎么辦,老二就叫“大小弟”,老三就叫“小小弟”。我有個阿姨,當年是對雙胞胎,她是老大,于是家里給她取小名就叫“大大”。
也有一些小名是隨意取的,完全找不到根據,還超搞笑,但叫順口了,也就這么用著了。這小名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取不出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到了我們這一輩,取小名的人不多了,雖然父母給取的大名土得掉渣,但起碼有個正兒八經的名字,不用等七八歲時學堂里老師賜名。上學以后,老師是不允許同學之間取小名的,要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背地里給你取個小名,你只要告老師,他立馬會得到一頓批評。為一時口舌之快,被批評一頓,想想還是不劃算的,所以頂風作案的人很少。
在我們的下一代,名字的取法可是花樣多起來了,父母給孩子取名,要好聽又要喊得響還要寓意深刻,翻完《新華字典》還要翻《詩經》、《唐詩三百首》,名字倒取的都是好名字,可是難記,尤其是家里老人,背了一個月都記不住。哪像我們那輩,女孩子的名字么:芳,萍,紅。男孩子么:強,剛,明,隨便瞎喊都能蒙對。于是,年輕的父母們給孩子們取了疊字作為小名,可是好聽的小名就那么些,無非是:甜甜、貝貝、樂樂、思思……大家都用,問題就來了,可能一陣風吹倒了十個人,里頭有三個甜甜兩個樂樂,令人腦殼疼。
現在,假如你進村要找“張貴新”的孫女“張思柔”,你遇到村口的婦女問:“阿姨,張思柔家怎么走?”那婦女會一臉茫然看著你:“張什么柔?”你加一句:“她小名叫思思。”那位婦女還會思考一下哪個思思,村東頭那個還是村西頭那個。這時候你還要加一句:“小瘌痢家的思思。”那位婦女立馬明白帶你去。
2020-05-13《吳江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