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文明遺跡 從最初在九世紀于意大利半島興起的小小城市,到橫貫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再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東羅馬滅亡,古羅馬在歷史上存在與延續的時間是極其之久的。 而在如此長的存在時間內,古羅馬的精神與文化早已深深滲透到許多歐洲人的思想當中,并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羅馬帝國時代,古羅馬在各個方面都到處于一個鼎盛階段,為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封建王朝。但是,無論一個國家曾經再如何輝煌,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慢慢衰落,卻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羅馬帝國亦然。縱觀其對外征服活動的起與伏,我們便能明確看出,它的盛與衰。 屋大維攻西班牙、圖拉真滅達契亞1、圖拉真在位期間的羅馬帝國疆域達到鼎盛 屋大維通過巧妙的政治手段和精彩的演技以帝國取代共和國之后,又通過一系列如設立內閣、建立近衛軍、創辦國稅局等的措施大力加強了自身權勢和對帝國的掌控力,這些都造就了羅馬皇帝的崇高地位。同時,他與帕提亞和亞美尼亞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有效減緩了帝國的外患,而羅馬帝國的擴張活動也就此開始。 羅馬皇帝 他先是派兵攻占了西班牙全境,并沿多瑙河分別設置了雷蒂亞、諾里克、潘諾尼亞、默西亞四個行省,加強了帝國對新征服地區的實際管控。雖然在遭到條頓堡森林戰役的失敗后,羅馬帝國不得不停止向西擴張的腳步,但相比于原來,此時的羅馬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并在之后的兩百年里一直養精蓄銳,為它下一次更全面的擴張作著準備。 雖然在圖拉真繼位前,羅馬帝國曾經發生過多次政變,皇帝的人選有許多更改,但這些事情卻并未影響到羅馬帝國的根基,無法對其造成較大損害,這也是圖拉真能夠一展雄才大略的重要原因。早在圖拉真繼位前,他就已經是日耳曼總督,戰功卓著不說,“和軍隊關系的密切程度為前輩所不及”,有效發揮出了軍隊的最大戰斗力。 繼位后,圖拉真僅僅用了五年時間便將達契亞完全征服,在這其間還把阿拉伯北部收入帝國版圖之內。公元一一四年,圖拉真吞并亞美尼亞,并在兩年后攻占了帕提亞的首都泰西封,解決了羅馬帝國曾經的兩個邊境大患。雖然圖拉真最后因病重而不得不從波斯灣撤軍,也設置了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并宣布了一個賢德的繼承人。正是經歷了圖拉真的統治,羅馬帝國進入全盛階段。 2、“五賢帝”以后的羅馬帝國難以遏制住衰落的腳步 早在馬可·奧勒留在位期間,羅馬帝國的邊境就已經呈現出疲于防備的趨勢,而康茂德的殘暴統治更是引起了羅馬帝國內部的動蕩與混亂。首先便是賽維魯在成功造反稱帝后,將奈哲爾、阿爾拜魯斯等反抗勢力運用武力消滅殆盡,極大消耗了羅馬帝國內部的軍事實力。同時他本人獨斷專行,“他是不受一切法律約束的,是任何人的主宰,帝國是他的財產。” 羅馬帝國內戰 其后羅馬帝國內部的政變等事件層出不窮,不但使羅馬政壇一片混亂,也大大降低了元老院的威信,無法再針對羅馬帝國的困境提出有效的政策與方法。久而久之,羅馬帝國境內的起義、造反、分裂等事件層出不窮,其中以杜穆斯建立的高盧帝國、帕爾米拉的獨立最為嚴重,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管轄疆域大大減少。 內憂外患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應顧不暇,不但無法再次集中力量對外出征完成當初圖拉真的政治理想,本來的疆域也開始面臨失去的風險。雖然其后的許多羅馬皇帝在軍事上有所建樹,但大多時候的戰爭已經不再是對外的征服活動,而是平定叛亂和守衛邊疆,“大批哥特人從帝國東部省份涌入多瑙河下游、希臘和小亞細亞地區。” 而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之后,羅馬帝國的輝煌就再也無法重現了,其后西羅馬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的滅亡也有力佐證了這一點。從一座城市擴張為橫跨三大洲的帝國,羅馬人所發起的侵略戰爭數不勝數,但即便如此,它也無法避免在時間的侵蝕下不斷腐朽,并最終倒塌。 兵員與階級矛盾等,讓羅馬帝國停止東征西討1、士兵數量與來源的變化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軍隊戰斗力的大大下降 為了更好地向外侵略,羅馬帝國一直致力于軍隊征兵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從共和國早期的公民兵制,到后來的薪餉制度,再到之后的常備軍制,都有效提升了羅馬帝國軍隊的戰斗力,使其展現出無往不勝的一面。 古羅馬軍隊 但屋大維在位期間,他卻用土地與金錢的代價親自將三十多萬士兵解雇,并開啟了后來羅馬帝國常備應役兵源的下降趨勢。在帝國鼎盛的和平階段,士兵數量的下降倒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但到了內亂不斷、外敵肆虐的戰爭時期,羅馬帝國的士兵數量就顯得頗為捉襟見肘,不僅無法有效平定反叛,甚至還會加重帝國的混亂局面。 除開數量上的減少,羅馬帝國軍隊素質的下降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早期羅馬帝國的軍隊以紀律嚴明著稱,且主要來源為在意大利接受過正統羅馬教育的公民,這使統帥在指揮軍隊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后期的擴張,越來越多的行省建立之后,大量被征服地區的人尤其是蠻族加入到軍隊當中,導致了羅馬帝國軍隊的蠻族化。同時,由于羅馬帝國后期發生過大量軍隊嘩變的事情,導致皇帝對軍隊的管控力大大下降,“軍隊里逃跑者盛行,強迫軍隊作戰是困難的,維持軍隊內部的紀律更難。”可以說,羅馬帝國軍隊戰斗力的下降是導致其對外征服活動衰落的直接原因。 2、愈發激烈的階級矛盾是導致羅馬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由于商人在羅馬帝國建立之后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甚至能夠進入元老院當中掌握一定政權,這使羅馬帝國的政治開始出現嚴重的腐敗現象,權錢交易層出不窮,并逐漸成為社會常態。 即便是在看似公平的公民大會上也毫無民主可言,“政治成了賺錢的行當;表決可以買賣,判決也是如此。”、“賄賂和暴力成為羅馬選舉中的常見現象。” 許多具有選舉權的公民被大土地所有者收買,并將一些能力低下、道德敗壞的人送進政壇。 這些人在擔任要職后就逐漸展現出對剝削與壓迫廣大平民的手段,深深激化了羅馬帝國社會中的階級矛盾。而由于公民大會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公信力,導致許多尚存良好政治理想的公民不愿來到羅馬參加這一會議,再度加重了政治選舉中的賄賂現象。 公民大會 在政治風氣變得腐敗之后,羅馬帝國時期的人們在價值觀上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奉行享樂主義,認為只有極盡奢侈才是生活的真諦,原有的哲學、文化、道德觀、價值觀被全部拋棄,金錢腐蝕著人們的思想,“浴室、葡萄酒和性毀了我們的身體。 但要是沒有了它們,活著又有什么意思呢?”富人和官員尚且能夠在這種奢侈的生活中做到享樂,但廣大平民們則只能在生活的邊緣苦苦掙扎,看著上層社會五光十色的生活呆呆羨慕。同時,由于道德的敗壞,使平民之間也充滿了算計與陰謀,本就貧窮的家庭再度遭到重大沖擊與變故時有發生,破產成為常見形象。 久而久之,兩方階級的矛盾愈發激烈,再加上當時政壇的腐敗,皇帝對此現象也毫無辦法,羅馬帝國便不斷衰落,再無法發起對外的征戰了。 羅馬帝國的衰敗有力體現了奴隸制社會的本質雖然在歷史中,許多奴隸制社會國家滅亡的原因都有不同,但從根源問題上來說,卻還是這種社會體制的本質特征起到了最為重要的作用。羅馬帝國在對外擴張活動中,將大量征服地的居民轉變為奴隸,雖然這在一定時期內使羅馬帝國展現出經濟繁榮的一面,但長久以來對奴隸的剝削與壓迫,卻造成了后期羅馬帝國統治根基的動搖。 而在這種動搖之下,羅馬帝國無暇發起對外的侵略戰爭,自然也無法虜獲更多奴隸,原來繁榮的奴隸制經濟就此消失,并再度打擊了羅馬內部社會,惡性循環之下,羅馬帝國陷入不斷衰落的深淵。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有著不少賢明的皇帝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但卻仍然無法扭轉這一總體趨勢。 受壓迫剝削的奴隸 總結正是通過早期對外的不斷征戰,才使羅馬帝國成為古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國家,但也正是因為過多的征戰,才又使后期羅馬帝國在鎮壓本地叛亂就已經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更是難以分身去防守過長的邊境線,對外征戰活動自然也就慢慢衰落下來。 可以說是成于征戰,敗于征戰,不得不引人發出唏噓感慨。但即便如此,它的文化和精神也早已在千年的存在時間中延續與散播到全世界各地,成為一個不得不提的歷史標桿。 參考文獻: 1、《道德淪喪與羅馬帝國的衰亡》 2、《蠻族入侵與羅馬帝國的衰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