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后反應 | 該反應所代表疾病 | 處理方案 |
1 | 不熱 | 表明體內寒氣極重,體內寒氣與熱抵消,因此感覺不到熱;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勞,氣血虛弱 | 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
2 | 燙 | 經絡有瘀堵現(xiàn)象,熱無法滲透下去,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結節(jié)的部位,或是平時不舒服、平時疼痛的部位。 | 用手揉,提高高度,疏通經絡 |
3 | 局部皮膚涼 | 相應經絡不通,陽氣到達不了,相應的臟腑功能就會下降。 | 通絡、艾灸 |
4 | 粘汗 | 濕氣重(多有脾臟方面問題) | 繼續(xù)灸 |
5 | 冷汗 | 寒氣重(表明腎有問題) | 繼續(xù)灸 |
6 | 手心, 魚際穴百會,涌泉冒涼風 | 體內瘀,有寒氣 | 繼續(xù)灸 |
7 | 關節(jié)冒涼風 | 關節(jié)內有寒氣,容易患關節(jié)炎 | 繼續(xù)灸 |
8 | 三陰交冒涼風 | 有婦科炎癥 | 繼續(xù)灸 |
9 | 上火 | 表明體質熱,或灸的時間長,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 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引火歸元 |
10 | 百會冒熱風 | 虛火旺 | 上焦少灸或不灸,先疏通后再灸;灸滋陰的穴位及下焦為主 |
11 | 魚際冒熱風 | 肺部有熱 | 疏通手太陰肺經,經下焦為主灸或涌泉 |
12 | 手心冒熱風 | 心肺火旺 |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轉反應后正常灸 |
13 | 膝蓋冒熱風 | 胃火旺 | 灸中脘瀉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
14 | 涌泉冒熱風 | 腎陰虛 | 繼續(xù)灸 |
15 | 左熱右涼 | 血瘀或血虛 | 右側疏通時多加強 |
16 | 右熱左涼 | 氣虛或氣瘀 | 右側疏通時多加強 |
17 | 忽冷忽熱 | 陰陽不協(xié)調(晚上不睡覺,白天想睡覺) | 繼續(xù)灸 |
18 | 癥狀加重 | 艾灸時間或灸量不夠,身體太過虛弱 | 局部刮痧,點刺放血 |
19 | 返病 | 過去得過的病,沒有去根 | 加強營養(yǎng),繼續(xù)艾灸 |
20 | 染病 | 本身的慢性病,正氣足了以后的正邪相爭 | 專業(yè)艾灸師,指導配穴 |
21 | 灸后皮膚紅白相間點 | 有風邪(與肝有關),且濕氣重 | 紅白點會自動消失 |
22 | 煩躁 | 體內有虛火 | 繼續(xù)灸,但灸時不灸上焦部位,適當刮痧、拔罐 |
23 | 癢 | 體內有風邪(與肝有關)、與濕有關 | 用手揉 |
24 | 酸麻脹痛 | 體內的經氣被激發(fā),與病灶的邪氣相搏斗時的反應 | 加大灸量;疏通相關經絡 |
25 | 越來越涼或冷 | 體內的經氣充足,開始將病氣驅除體外了 | 加大灸量 |
26 | 頭暈、頭脹 | 下焦部位經絡堵塞,艾灸補進的氣血全擁到腦部,加上原本腦部經絡不通,而導致頭暈、頭痛現(xiàn)象 | 頭部和手臂進行適當刮痧、按摩;秩序漸進灸,可灸大椎 |
27 | 想睡覺 | 氣血補充足后,改善了腦部缺氧狀態(tài),使腦部放松進入自然睡眠狀態(tài) | 繼續(xù)灸 |
28 | 鼻流清涕 | 肺部有寒氣,身體免疫力差,近期感冒未愈 | 加大灸 |
29 | 排尿多 | 身體毒素和寒邪從身體排出 | 在原有穴位上加腎腧穴 |
30 | 腹瀉 | 體內有寒濕,艾灸之后,陽氣提升,體內運行時,腸胃功能開始恢復,腸蠕動增強,寒邪化開,排出體外。 | 繼續(xù)艾灸,臟腑中濁氣排出體外,癥狀就會消失 |
31 | 月經異常 | 調理過程中,也會消耗一部分人體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補液不足,此時氣血虛弱,出現(xiàn)的假象 | 適當減少艾灸時間和力度,艾灸前后補充溫水,適當吃一些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的轉化這種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
32 | 白帶異常 | 寒邪循經而走,經脈繞于陰氣。陽氣增強之后,陰邪驅逐,正邪相爭中,細菌暫時滋生,出現(xiàn)炎癥。 | 保持外陰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