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得益于朱元璋從乞丐到成為皇帝的傳奇經(jīng)歷,朱棣、崇禎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于謙、張居正的力挽狂瀾、匡扶社稷等等,大明王朝也是圈粉無數(shù)。但事實上,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我們在看到明王朝對歷史的推動功勞的同時,它一樣也有著極其殘忍的一面。 2006年6月,湖北省考古專家在考古發(fā)掘之中發(fā)掘了一座明朝初期的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在進行史料、實物甄別之后被確定為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棟。出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朱棟,生母乃是劉惠妃,雖然母親并不十分得寵,但愛子心切的父親朱元璋卻未曾虧待過自己的兒子們,自1370年開始便先后三次將自己的所有兒子們盡數(shù)封王。洪武二十四年,年僅3歲的朱棟便被封為郢王,藩屬安陸。 但未及朱棟成年就藩,朱元璋便撒手人寰,隨后已故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在即位之初,建文帝便開始著手削藩,不過最終在錯失數(shù)次機會之后,歷時4年燕王朱棣戰(zhàn)勝了侄子朱允炆奪得皇位。1402年,在攻破南京城之后,朱棣登基改元,是為永樂帝。而受制于如此動蕩時局,也讓朱棟直到永樂六年(1408年)才離開南京城就藩安陸。 不過,僅僅在就藩六年之后,年輕的郢王便溘然辭世,時年不過27歲。作為兄長以及皇帝朱棣在聽聞之后,依循舊制在輟朝15日、派遣官員吊祭的同時,還派遣了官員治理郢王喪葬事宜。 這本只是尋常的生老病死事例,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充分暴露了明王朝殘忍的一面。就在郢王去世僅一個月之后,郢王妃郭氏卻“自愿”赴死了。作為郢王朱棟的正妻王妃、武定侯郭英的女兒,郭氏可謂是地位尊崇,為何要自殺呢?難不成是用情至深? 事實上,在史書上著墨甚少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個中原因。在《明史》中記載,郭氏慟哭曰:未亡人無子,尚誰恃? 引鏡寫容付宮人,曰:俟諸女長,令識母。遂自經(jīng)。未亡人無子,有誰可以依靠呢?郭氏與朱棟共生下了4女, 除一女早夭外,其他三女雖然都茁壯成長,也都被敕封為郡主,還有歲祿800石,似乎已是恩隆正盛;但無兒子出世的現(xiàn)實,也導致郢王一脈傳承斷絕,根據(jù)大明律例,封國也被取消,而身為未亡人的郭氏,即便是身份尊貴,卻也因為朱元璋恢復的殉葬制而“被迫自盡”。 殉葬制,可謂是歷史悠久。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殉葬制度肇始于商代,在那個年代古人們篤信鬼神之說,為了能夠永享富貴,奴隸主們在死后將活人殉葬。而在商之后,殉葬制度也大行其道,甚至連被尊為賢王的人也不能例外。秦穆公去世時,不僅僅殉葬奴隸,連良臣奄息、仲行、針虎等人都被迫殉葬。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殉葬制度尤其是人殉在漢朝時逐漸式微,在唐、宋等王朝時人殉制度更是幾近消失,也只有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舊實行。 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維系統(tǒng)治的清明措施,但作為從乞丐到皇帝實現(xiàn)了階級躍遷的人,他卻遵循了元朝舊制,開明代殉葬惡例。在其去世之時,后宮之中無所出的妃嬪盡皆被殉葬,人數(shù)多達四十余人。 作為對史書上這些記載的實物證明,郢王墓的發(fā)掘更是為明王朝初期實行了這種殘忍的制度提供了鐵證。專家在墓穴之中,除卻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甚至還有堪稱國寶級別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之外,在分為前室、中室、后室的墓室中,其后室發(fā)現(xiàn)了郢王夫婦棺槨,還在中室的耳室中發(fā)現(xiàn)了另外擺放著的六具棺木。 專家在打開這六具棺槨進行查驗之時發(fā)現(xiàn),這六具棺槨之中的死者無一不是未成年女性。毋庸多言,這六位未成年少女自然是人殉制度下的犧牲品。正值芳華,卻被迫殉葬,實在令人發(fā)指。 這種可憎的人殉制度,在《明史》中記載不僅僅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及郢王死后使用了,即便是朱棣,乃至號稱“仁”的明仁宗朱高熾、號稱“明君”的明宣宗朱瞻基都無一例外,在死后全部采用了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 直至明英宗朱祁鎮(zhèn)這位昏君時,他有愧于妻子錢氏為其虔誠禮誦殘疾而又無所出,才在彌留之際下令"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殯御殉葬,凡四事,付閣巨潤色"。人殉制度才正式被廢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