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大大小小的戰役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有名的戰役也不在少數,巨野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鄱陽湖之戰等等等等,讓一代代英杰梟雄脫穎而出,但是要說最精妙的最機巧的一場戰役,不得不說是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以當時懸殊的軍力對比,迥異的軍隊配套,復雜的地理環境,四渡赤水可以說是打得最奇妙的一場戰役。 經此一戰,國民黨軍隊被團團轉暈在十萬大山,為我黨率領的紅軍留下了燎原的星火之苗,中國工農紅軍有了喘息之機,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得以順利北上,在大西北扎根,讓日后的團結抗日成為可能,不可不謂意義重大。 四渡赤水的歷史背景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有瑞金中央政府,面對窮兇極惡的國民黨反動派數次圍剿。 在大兵壓境,逐步蠶食革命根據地的危急時刻,總是能在毛澤東同志等人的正確領導下,憑借井岡山復雜的地理條件和對該地區熟悉的區位優勢下,再加上當地老百姓的支持與擁護,逢兇化吉,先后打敗了四次國民黨組織的圍剿勢力,維護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而就在此時由中共當時的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顧問李德,盲目冒進,私自決定在即將到來的第五次反'圍剿'行動中,用小米加步槍與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大炮正面硬剛,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工農紅軍損失慘重。 而在隨后的撤退防御中,博古本人又不以實際情況出發,盲目指揮,最終犯下大錯,迫使中國工農紅軍和蘇維埃政府不得不在倉促間迅速轉移,隨之而來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覆滅和中國工農紅軍在人類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轉移,而四渡赤水正是在轉移途中精妙無比的神來之筆。 而在中國其他地方,東北是由日本關東軍占領,同時他們為了更好地控制這里,路經北京天津,秘密地將清廢帝溥儀接到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 在國際上,法國為了很好的防范德國的進攻,于1934年建成了'馬其頓防線',同年希特勒也正是成為了國家元首,日本也在東北對中國這塊大肥肉垂涎欲滴。 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幾乎可以算是倉皇出逃,直到紅軍攻占遵義,舉行了改變中國共產黨命運的'遵義會議'。 而'遵義會議'最大的意義其實是在于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內的領導地位,從此可以說中國革命以及中國大地上的所有民眾更有了新生的機會。 四渡赤水戰役經過來看看四渡赤水的布局究竟有多精妙,遵義會議之前,面對汽車飛機大炮層層武裝的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紅軍倉皇逃竄,根本沒有容身之地,甚至在湖南境內與國民黨軍隊交戰,致使紅軍傷亡慘重。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紅軍將士血灑湘江兩岸,此時的紅軍領導人一心想要逃亡湘西,即使是在國民黨軍隊已經明白他們的企圖的情況下,頑固的向著湘西方向突圍,造成紅軍將士損失慘重,最后在毛澤東同志等人的力爭之下才轉戰國民黨防御比較薄弱的貴州,拿下了遵義城,才稍稍有了喘息的機會。 遵義會議之后,有了正確的領導,工農紅軍才算又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決定揮師北上,一為擺脫現階段國民黨軍隊的追殺,二為接近北方日占區,伺機而動尋找戰機,北上抗日。 確定了這一主攻方向后,面對從四面八方圍向遵義城的國民黨軍隊,毛主席自此開始了他的操作。 先是不容置喙的下達了作戰命令,先是兵分幾路撤出遵義城后北渡長江,將幾十萬國民黨軍摔在天險長江以南,與國民黨軍交戰,且戰且退,于1935年1月29日全員完成一渡赤水。 其實誰也沒有底,沒有人想過最終會以四渡赤水的計策甩開國民黨軍,主要得益于當時的紅軍將士甚至都做不到每人一桿槍,沒有任何的輜重糧草,而且這些人在數次反圍剿中身經百戰,革命意志力頑強,再加上都是工農出生,特別是'泥腿子'為主,能吃苦,不怕累,有革命必勝的信心與心態,黨指揮到哪兒,他們就奔向哪里。 但是隨之而來的,依然是數十萬餓狼的窮追不舍,面對這樣的情況黨中央毛主席決定暫時擱置北渡長江的機會,二渡赤水,再次攻占遵義城。 有一處非常出名的景點,就在貴州省境內——婁山關,毛主席有著名的詩:'《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說的就是當年在此處的激戰。 此時的國民黨軍剛剛被一渡赤水后就消失在四川云南交界處的大山里的紅軍,蒙的是暈頭轉向,要知道那里可是中國地形條件最復雜的橫斷山區,再加上紅軍人數銳減,更是很難捕捉他們的蹤影。 毛澤東同志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率領紅軍隊伍再次來到貴州境內,可以說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第一次較大的勝利,讓紅軍隊伍也有機會得到補給和修整,這就是'二渡赤水'。 接下來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就坐不住了,親自飛抵重慶'督戰',于是乎各派軍隊的明爭暗斗不得不暫時平息下來,一時間統一指揮,力爭剿滅紅軍,紅軍面臨的壓力空前。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紅軍上下萬眾一心,先是佯裝做出北渡長江的架勢,一時間又消失的無影無蹤,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于3月十六日從貴州的茅臺,使得你沒看錯就是那個茅臺,再次渡過赤水河,再次入川,稱之為'三渡赤水'。 其實這樣說來,紅軍的作戰計劃從來就沒有變過,那就是北渡長江,北上與陜北方面的工農紅軍匯合。 因此'三渡赤水'貌似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逼入四川南部地區,實際上是機智的中央領導人采取的策略而已,等國民黨軍隊大量的在四川南部集結后,分別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偷偷地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完成了紅軍有生力量的大轉移。 蕭華將軍《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這樣描述的:'橫斷山,路難行。 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這個'奇'字用的是真好,出奇制勝,用兵如神。 特別是第三渡,第四渡,如果說前兩次是在國民黨軍隊大兵壓境之下不得已為之,而第三,四次就是毛主席出奇制勝,審時度勢之下的大招。 四渡赤水后期評價中國工農紅軍在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后,先后經歷過湘江大敗等數次失利,被敵人幾十萬大軍窮追猛打,直到在貴州遵義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形勢才有了逆轉。 四渡赤水最終的勝利根本原因與中國共產黨始終走的是人民路線是分不開的,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也只有如此這般出奇兵,才有致勝的可能吧。 '四渡赤水'的以及中國工農紅軍在艱苦卓絕中能取得成功,也與黨和人民軍隊選擇了最正確的中央領導人是分不開的。 陳毅將軍《三十五歲生日寄懷》這樣說道:'大軍西去氣如虹,一局南天戰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幾多知友化沙蟲。日搜夜剿人猶在,萬死千傷鬼亦雄。物到極時終必變,天翻地覆五洲紅。' 在千難萬險,牛鬼蛇神中,無論遭遇怎樣的困局,紅軍這支隊伍及他的領導人都沒有放棄過希望,最終才迎來了星火燎原的新局面。'四渡赤水'也被譽為是毛主席軍事指揮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有助神助,智極無雙。 小結四渡赤水河的成功其意義是深遠的,首先證明和穩固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對以后各種成功的戰略決策的做出和執行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黨內'左傾'及'右傾'錯誤路線引導者做出了警示。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需要的是上下一心,領導人做出決策冷靜慎重,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各團各師隊伍執行堅決的一條道路,特別是在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一定要及時抓住,更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了解清楚自己的實力,伺機而動。 而不是以大規模消耗的運動戰去跟敵人硬拼,四渡赤水的勝利,硬是拖著國民黨軍隊在中國西南暈頭轉向的好幾個月,當然這也與國民黨軍內部利益劃分不均,沒有統一指揮也有一定的關系,兵力太多,尾大不掉,同時也為紅軍指戰員帶來的革命勝利的巨大信心,使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這些人也毫無爭議的成為了最早的革命'死忠粉',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為后來面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者時,中國共產黨的部隊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可以說是作為游擊戰的嘗試埋下了伏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