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補二法常相合而用。在《傷寒論》中,溫法大致可歸結為三類,總為經臟有寒而設。 桂枝加附子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烏頭湯等是溫經散寒;理中湯丸、吳茱萸湯、真武湯是溫里祛寒;四逆諸湯治陽衰寒甚以回陽救逆等。 溫法常治在三陰,所謂三陰臟寒,即使需溫經者也應因有臟寒而立。 補法有甘溫補中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清補肺胃的麥門冬湯,養陰配陽的炙甘草湯,溫補化氣的腎氣丸,治風氣百疾的薯蕷丸等。 再如逐寒通陽的四逆類方、祛瘀補虛的大黃蟅蟲丸,清熱養陰的人參白虎、竹葉石膏,豬苓湯之育陰利水、豬膚湯之潤燥養陰、黃連阿膠湯之滋陰降火都可視為含有補法。 清法隨病機、病位不同立法組方,總為清泄里熱而設。 清膈熱的梔子豉湯,清胃熱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清下焦膀胱熱的豬苓湯,清腸熱的黃芩湯、白頭翁湯等是病位不同。 隨病機有清氣熱的白虎湯,清痰熱的小陷胸湯,有清熱滋陰的麥門冬湯、百合地黃湯、白虎加人參湯、黃連阿膠湯。 清熱利濕有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清熱涼血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則清法有生津、除煩、化痰、泄痞、退黃、育陰、利水、止利等復法在其中。 消法用于治宿食、痰飲、瘀血、蟲積逐漸形成的積聚有形之邪。此類病勢較緩,無須急于祛除的疾病適用于消法。 一般認為桂枝茯苓丸、大黃蟅蟲丸是消瘀破血的是消法,其實行氣消脹的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厚樸三物湯、梔子厚樸湯,滌痰化飲的小半夏、皂莢丸,排膿消癰的薏苡附子敗醬散、王不留行散、排膿湯等都可視為消法。 視病機,八法常交互配合而用,如表里同治、攻補兼施、寒熱并用等,相互滲透不拘一格,總以適病為要。柴桂與硝黃、枳樸與參術、芩連與姜夏、附子與大黃,干姜與石膏等常并行而不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