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60 年代,正值越南戰爭,為了適應叢林作戰需求,美國軍方要求研制一種輕巧的海軍陸戰隊用多用途飛機,技術參數大致如下:翼展僅 8.38 米(20 英尺),可以在兩旁都是樹木和電線桿的未平整路面起降。起落架可承受高達 20 英尺/秒的垂直速度著陸。氣動布局為雙尾稱式,中間的機身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布置,以適應不同的任務。該機裝備兩臺可以使用多種燃料的渦槳發動機。具備超短距起降能力——在普通路面上,從開始滑跑并飛越 50 英尺高的障礙物只用 500 英尺的距離!!電子設備及其簡單,只有一部電臺,乘員兩人,駕駛員和觀測員...對于后座的控制系統,引發了很多爭議。使用成本低,所需支援器材盡可能少,維護簡易。基于簡易的考慮,甚至使用人工上膛的機槍!同時,也設想了水上型,起飛后浮筒收于兩個尾撐下。 1963 年 10 月,軍方向 22 家制造商發出了 COIN(counter insurgency——反暴亂)飛機方案邀請,比奇、道格拉斯、康維爾、固特異、Helio、Hiller、洛克希德、馬丁、和北美等 9 家公司進行了回復。 比奇和道格拉斯公司的方案布局相似,都是比較傳統的高置平尾雙發布局 康維爾公司提出了康維爾 48“襲擊者(Charger)”方案,采用雙發雙尾撐布局,翼展非常短小。比奇公司的 PD-183 方案裝有和“襲擊者”一樣的加拿大 T74/PT6A 渦槳發動機。道格拉斯的 D-855 方案為單機身 T 形尾方案,在機尾處有貨艙門。擬安裝加拿大聯合飛機公司的 T74/PT6A 或者加雷特 T76 渦槳發動機。有趣的是,新加入的馬丁公司的方案設計與“襲擊者”和北美 OV-10 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是將兩臺 T74/PT6A 發動機安裝在兩個尾撐內,但是馬丁方案使用了兼具方向控制和俯仰控制的倒 V 型尾翼連接兩個尾撐的末端,與康維爾和馬丁的 T 型尾翼有所區別。渦槳發動機排出的高熱尾氣經過尾撐內的不銹鋼導管,到達尾翼下表面的 16 個小排氣孔噴出,形成吹氣尾翼。尾翼控制面調節角度范圍較大,外加吹氣尾翼產生的負升力,有效抵消了機翼的氣流產生的俯仰效應。機翼上表面有液壓控制的擾流板,在起降等需要放下襟翼的時候提供滾轉控制。該機采用雙縫襟翼,最大可放下 55 度。固特異飛機公司的方案名為 GA-39。該機非常怪異,整機大部分采用塑膠材料,發動機安裝在機翼上表面的掛架上,有效避免了超低空飛行時螺旋槳與地面障礙物碰撞。該機翼展 23 英尺,機長 28 英尺,設計最大海平面速度 275 節。Hiller 公司的方案與康維爾和北美的方案在概念上非常相似,也是雙發雙尾撐結構。洛克希德的 CL760 方案為雙發常規布局,安裝兩臺 T76 渦槳發動機。翼展 30 英尺,機長 40 英尺 3.5 英寸。 馬丁公司方案的特色在于倒“V”尾翼,和尾翼下表面吹氣技術 Hiller 公司方案,雙發雙尾撐布局,平尾在垂尾頂部 固特異公司的方案比較另類,看起來就像地效飛船 洛克希德公司的方案平淡無奇,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 海軍要求新飛機的起降距離低于 800 英尺,或至少在此距離內從滑跑直到飛躍 50 英尺的障礙物。然而康維爾的原型機的起降距離縮短至驚人的 500 英尺以內。而且,該機可以在未平整的土跑道上起降,為海軍陸戰隊提供了急需的快速反應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大大縮短了前線部隊往返戰場和預警響應時間。 藝術家筆下的康維爾 48 作戰想象圖,雙發雙尾撐布局,與北美的 OV-10 十分類似 為適應偏僻、惡劣的野外起降環境,康維爾研制了一種偏轉氣流增升系統,該系統由兩臺高效輕巧的 T76/T74 發動機,左右兩個反向旋轉的螺旋槳和吹氣襟翼組成,使康維爾 48 能在有地效時的起飛距離縮短到 225 英尺,實現了短距起降(STOL)。鑒于海軍的技術規范,最初要求的翼展只有 27.5 英尺,以適應在兩側有樹木的臨時跑道起降。于是這種窄機翼應用了偏轉氣流增升技術,以保證起降性能。最初的測試表明,翼展需要增加,以提供足夠的控制響應,于是,為修正操控問題,將“襲擊者”的機翼翼展增加了一些。 最后入選的“硬幣”(COIN)就是北美的這枚“野馬”,圖為安裝浮筒的 OV-10 全尺寸模型 OV-10 戰場觀測機,很優秀的 COIN 飛機,不過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康維爾 48 飛機工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原型機,原型機改進型(“襲擊者 I”),正式量產型(“襲擊者 II”),其間,根據飛行測試結果,會作出很多改進。 叢林上空多面手——康維爾48“襲擊者”戰場多用途飛機:總體結構和布局 總體結構和布局 康維爾 48 的結構圖 康維爾 48 的總體布局為雙發雙尾撐,機翼為翼展很短的上單翼,懸臂式金屬結構,左右翼為一個整體,與機身的結構結合在一起。機翼上裝有襟翼、擾流板、發動機艙和內部非金屬材質的油箱,另外,兩側翼尖各安裝有一個可拆卸掛架。尾翼由一個水平尾翼,兩個垂直尾翼及方向舵組成。全動平尾為鋁合金結構,安裝在垂尾翼尖上。兩個垂直尾翼采用常規設計,鋁合金承力蒙皮結構,安裝在從機翼向后延伸的兩個尾撐后端。在尾撐尖端和垂尾結合部有可拆卸口蓋,可對操縱機構進行維護。方向舵為常規設計,鋁合金結構,每個方向舵上個安裝有一個調整片。機身為鋁合金材質的半硬殼結構,主體由帶有隔框和承力蒙皮組成,并安裝有支撐整體機翼穿入機身的托架。起落架為前三點可收放式。主起落架安裝在發動機短艙內,主輪間距很寬,在起降時有比較好的穩定性。起落架支柱上帶有油壓避震,斜向安裝有支撐桿和起落架收放機構,機輪上安裝有剎車片。起落架收放系統有備份冗余,可在主系統失效的情況下放下起落架。襲擊者”的設計要求之一就是可以在粗糙的場地上起降,能在 20 英尺/秒的下降沖擊下在有 4 英寸起伏的粗糙場地安全著陸。為滿足這些要求,機輪采用了低壓輪胎,以吸收地面沖擊。在地面操作時,前輪轉向,且輪胎為大直徑寬胎,允許在泥地上滑跑。由于翼展短小,外加獨特的外形,飛機停放時占地面積很小,僅相當于 A-1H 攻擊機的一半,甚至小于以節省停放空間著稱的 A-4 攻擊機 ,緊密放置 12 架飛機,“襲擊者”所占用的面積僅相當于同等數量 A-4 攻擊機的 90%。 Convair 48 的機翼結構,襟翼面積占了一半 襟翼完全放下時,偏轉角度接近 90 度 偏轉氣流增升原理 與 A-1H 攻擊機占地面積 對比與A-4攻擊機占地面積對比 飛機采用機械操縱系統。基本飛行控制由傳統的鋼纜伺服機構完成,包含俯仰、橫側、偏航控制,沒有備份機械系統。在對康維爾、NASA 和軍方提供的飛行測試數據進行分析之后,數項控制系統的改進方案被整合到一起。俯仰和襟翼操縱系統的方案被采納,方向控制系統則補充了偏航/轉向協調裝置和方向舵調整片。原型機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是讓人無法接受的滾轉速率,其次是較差的桿力協調特性,還有糟糕的單發飛行操控性能。經過細致的權衡與研究,將不同的控制方式加以組合,以選出最優的組合方案。橫側操縱系統經過改進,橫側方向的控制力幾乎是原型機的三倍,滾轉響應和桿力協調也大大改善,單發飛行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在航速為 70 節,一臺發動機停車的情況下,該系統可提供正常情況下 50% 的橫側方向控制力。改進型原型機“襲擊者 II”的橫側操縱系統由液壓控制的襟副翼、擾流板/減速板以及備份操縱面——與操縱桿之間用鋼纜伺服機構連接的翼尖副翼。 原型機座艙照片 “襲擊者”安裝兩臺加拿大聯合飛機公司的 YT74-CP-8(PT6A-24)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最初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 550 軸馬力,后期經過改進,在轉速為 2,200rpm 時,額定輸出功率增加到了 750 軸馬力。發動機是直接安裝在發動機艙里的,拆下和重新安裝發動機不需要任何工裝夾具,通過卡銷和定位孔可以很容易地將發動機安裝到位。每臺發動機都配備了啟動磁電機,以及可為液壓系統加壓的液壓泵。每個發動機艙前端頂部有一個固定進氣口,引導空氣進入增壓室。發動機空氣進氣口處安裝有空氣過濾器。該機主要使用 JP-4 或 JP-5 航空燃油,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使用航空汽油甚至車用汽油,但是發動機性能會有所下降。 飛機上安裝的 T74/PT6A 渦槳發動機 Convair 48 大比例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襲擊者”的機身布局靈活多變,可以方便地發展出不同用途的改型。下面重點介紹一下機身部分。機頭部分容納了前起落架和電子設備。機身中部座艙有兩個乘員席, 彈射座椅使用 A-4 攻擊機上的座椅,可穿透座艙蓋進行彈射,到達安全高度后開傘。機組成員包括一名駕駛員和一名觀察員。在某些任務中,飛機上只有一名駕駛員,后座的彈射座椅被拆除,以增加載貨空間或者增設擔架的位置。單片式座艙蓋向后滑動開啟,方便了乘員的進出。在速度不超過 150 節的情況下,座艙蓋可在空中開啟,并鎖定在兩個乘員中間位置。只有在地面后座觀察員進出飛機和空中緊急逃生時,座艙蓋才可全開。機身中部作了結構加強,以設置外掛點。機身后部為貨艙,貨艙底部有向下開啟的艙門,機身尾椎可向一側開啟,方便裝運貨物。貨艙內可載 2,000 磅的貨物或裝備。貨物裝卸可通過貨艙底部向下開啟的艙門和向右開啟的尾椎進行,這種設計便于高密度貨物在野外裝卸,不需要借助吊籃,千斤頂等工具。貨艙內能安裝一塊可拆卸地板,該地板可承受每平方英尺 200 磅的壓強。此外,還可以在貨艙中安裝照相偵察組件,執行偵察任務。 多用途機身貨艙,第一幅圖是裝載了一具備用發動機 外掛展示 在全尺寸模型上展示不同外掛方案 為了適應軍方要求在水網密布的地方(如東南亞)使用的要求,改裝水機勢在必行。改裝水機通過浮筒套件實現,可以即用即裝,對飛機機體改動很少,同時也保留了基本的機載武器,飛行性能降低也很少。浮筒安裝在起落架支柱上,機輪埋入浮筒。 水機改裝效果圖 叢林上空多面手——康維爾48“襲擊者”戰場多用途飛機:機載武器及火控系統 機載武器及火控系統 “襲擊者”有 5 個外掛點和兩個機內彈倉。機身中部和翼尖下的外掛點各能承載 600 磅的外掛,機身兩側的外掛點能承載 1,200 磅外掛。所有的掛架都能承受飛行中 8G 的過載。轟炸設計瞄準具為類似 A-4“天鷹”攻擊機上使用的簡單光學反射式瞄準具。所有外掛架均有相對水平線 3 度 30 分的仰角。固定機槍的槍口也有同樣的安裝角。內部武器艙水平安置在貨艙內,在重心附近,不影響空投。武器選擇,掛點選擇和發射模式選擇開關在左操縱臺上。武器系統總開關設置在儀表板左上方。應急外掛拋投開關在儀表板左下角。這些開關連同貨艙門開啟指示燈,起落架狀態指示器都在飛行員容易看到的地方,并且,在任何飛行機動狀態下,飛行員都能觸手可及。機械電子裝置都有互鎖功能,有效防止了飛行和地面維護中的誤操作。兩個雙聯裝 7.62 毫米機槍吊艙分別安裝在機身的兩側,拆卸和維護都比較方便。機槍彈藥箱通過貨艙門裝進機身貨艙,機槍吊艙掛點處有“信筒投信口”式供彈口,通過此接口向機身外的兩個吊艙四挺機槍供彈。貨艙內的子彈箱有備份,可在飛行中給機槍換彈箱。在飛行員兩側有拉機柄,人工給機槍上膛。兩側機身的掛點可以安裝使用 Mk4 20mm 機炮吊艙,該處掛點結構經過加強,減少了武器發射時產生的震動和偏移,提高了射擊精度,同時,也減少了加裝炮艙時,對瞄準具的調整維護工作。該機的一個突出優勢是可以快速并且容易裝載外掛武器。在大型基地,使用 MK6 液壓舉升器可以在 15 分鐘內完成外掛裝載,在前線機場可以使用簡單手持裝載機械裝卸輕量外掛 。 在前線機場使用簡單手持裝載機械裝卸輕量外掛 使用液壓舉升器裝載外掛 外掛武器說明,從左向右:Mk4 機炮吊艙,X5A 曳光彈吊艙,MK82 炸彈,Mk81 炸彈,副油箱,機槍吊艙,副油箱,MK81 炸彈,MK82 炸彈,MAA 空投容器,“響尾蛇”空空導彈及發射滑軌 試飛員眼中的“襲擊者” 首架原型機出廠儀式 進行首飛前的地面滑行測試 試飛員 Johnny Knebel 從一開始就參與了“襲擊者”的試飛工作,盡可能的發掘飛機的潛能。為了滿足苛刻的設計要求,翼展非常短小,導致一系列操縱問題。作為一個折衷方案,翼展增加了近 3 英尺,但是比類似布局的 OV-10 的翼展短了不少。工程師和試飛員們深知,為了使飛機能在狹小的空間起降,就必須作一些大膽的設計。所以,采取了在垂尾上安裝大型全動平尾的方案,結果使飛機的俯仰操作過于靈敏。直到首飛的那天,Knebel 都沒有把握能駕馭這架飛機。在地面滑行測試中,飛機表現出了過于靈敏的相應速度和較輕的控制力。 1964 年 11 月 25 日 Kenbel 駕機進行首飛 Knebel 對 1964 年 11 月 25 日的首飛描述得很夸張:操縱時謹小慎微,右手肘緊貼在身體上,用手指輕輕推拉操縱桿,生怕桿量過大導致失控。起飛后,在小心操作的情況下,飛機比想象中要聽話。但是滾轉控制非常吃力,而且經常自動向左側滾轉,整個過程非常小心,在簡短的首飛后,降落在北島。 試飛員 Johnny Knebel 經過幾次試飛后,俯仰操縱進行了如下改進,加大傳動系統的阻尼,降低操縱的靈敏度,但仍不完善。 叢林上空多面手——康維爾48“襲擊者”戰場多用途飛機:試飛 在一次降落中,飛機發生了事故。當時 Knebel 正在做“接近-拉起”的模擬降落動作,在最后一次模擬降落中,他放下了起落架,看到了起落架正常放下的信號燈,于是進行降落。但是在落地后,前輪緩緩收起,于是 Knebel 立刻關閉了發動機,機鼻觸地,飛機損壞。經過調查,前起落架上的一根連桿損壞,而這根連桿連接著起落架狀態探測器,所以在前起落架未展開到位時,飛行員沒有得到任何警告,導致事故。修復飛機后,在座艙地板上開了一個透明窗,飛行員可以直接觀察到前起落架的狀態。 襟翼全放,進行低速飛行試驗 后來的一次降落中,前起落架無法放下,落地滑跑時,Knebel 盡力保持飛機的仰角,避免機頭觸地,在即將停下時,強大的俯仰控制力仍然起作用,他巧妙地利用了發動機和剎車系統,保持著機頭與地面之間的高度,直到地勤人員找來支撐物墊起機頭!在另一次試飛中,一臺發動機停車,于是 Knebel 順便測試了一下飛機的單發降落操縱性能。在頻繁的修正單發飛行產生的偏航現象后,飛機順利降落。事后發現,發動機的失效是由于地面維護的原因造成的。 在“襲擊者”飛機項目啟動時,Knebel 是唯一的試飛員。后來項目組把 Howie Auten 從通用動力公司借調出來參加試飛工作。在 Howie 駕機進行的一次振顫試飛中,飛機幾乎報廢。當時剛剛進行完 320 節的極限速度測試,正準備沖擊 325 節的速度。方向舵在不斷振動--在速度達到 220 節時,振動就開始了,敲打撞擊著任何它能接觸到的地方。水平尾翼也因此損壞,到處在漏油,幾乎要斷成兩半!當方向舵振動幅度加大,開始扇動時,左尾撐被震開了一個口子。試飛員感覺事態不妙,操縱有些不聽使喚。Howie 呼叫在一旁伴飛的 Knebel 和 Bill Martin 駕機靠近,目視觀察,未發現嚴重的外部損壞,于是 Knebel 通知 Howie 降落。當飛機的起落架接觸到跑道時,電池組嘩啦啦從裂縫里掉了出來,被電線懸掛在半空,地面檢查發現,左尾撐斷裂,只靠蒙皮和縱梁支撐著。事后 Knebel 講:如果當時知道尾撐已嚴重損壞,一定會讓他跳傘的! 飛機降落之后,才了解到由于飛行中的空氣動力作用,尾撐的結構被壓緊,裂縫沒有撕開,于是在外表就看不到嚴重的損壞,經過地面的檢查,才發現這個致命的損壞! 在修復飛機時,工程人員修改了翼尖形狀,改為帶有 60 度切角的翼尖并增大了翼展,加強了尾撐的結構,并在每個垂直尾翼前加了向前延伸的背鰭,以提高方向穩定性和結構強度。這些改進有效地減少了誘導阻力,提高了氣動性能。 振顫試飛中斷裂的左尾撐 經過改進的原型機正在滑行,注意機身尾椎的形狀已經改變 該機的襟翼最大可向下偏轉 110 度,可是實際試飛中最大只偏轉 90 度,因為,超過 90 度以后,低速性能沒有更多的改善。將襟翼調整到“起飛”位置,剛剛加大油門,起落架承載的壓力就變輕了,飛機逐漸被升力托舉起來。特別設計的襟翼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飛機在滑跑了極短的距離后就飛了起來,這是其他飛機根本做不到的!這幾乎是介于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之間的怪物! 地勤人員正在維護經過改裝的飛機,注意垂尾前的背鰭和翼尖 飛行俯視圖 可惜的是,在第 196 次試飛時,Dave Harden 駕駛飛機發生了事故,機毀人亡。之前,有經驗的試飛員對 Harden 及其它試飛員講,一旦有一臺發動機停車,立即返場降落,不要試圖復飛。Harden 致命錯誤是,自做主張關閉了一臺發動機,更要命的是,動作流程錯誤,導致傳動軸在齒輪箱里抱死,所以,當他試圖空中開車時,渦輪開始運轉,但螺旋槳就是不轉!于是他將情況報告塔臺,指揮員看了一下試飛安排,沒有看到任何空中開關車的安排!指揮員命令他返場降落。當 Harden 調整姿態準備降落,發現自己在跑道正上方,于是復飛。由于緊張,他猛推油門,那臺完好的發動機動力猛增,飛機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偏航并發生滾轉。發動機凄厲的叫聲給在場的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他立刻將油門收到底,此時飛機的表速過慢,于是又猛推油門,然后猛地收油...當他第三次這樣做時,飛機向著塔臺直沖了過來,落在了一座廁所的屋頂,然后翻扣在護欄旁邊,起火燃燒。由于唯一的一架原型機墜毀,后面的武器系統試驗也不得不取消了,整個項目遭受到嚴重的打擊,最后不得不下馬。 短距起降連續曝光照片 后續發展型 利用康威爾 48 的技術,設想了一系列后續發展方案,如加裝雷達電子設備和照相設備的偵察型;只更換機身,并列雙座,擁有更寬敞機身的空軍型;換裝特別加大加寬的機身,用于機場設施簡陋地區的民用運輸;更有整體放大設計的中型運輸機 CST(近距支援運輸機 Close Support Transport)。 近距支援運輸型(CST)想象圖 近距支援運輸型(CST)內部空間安排示意圖 加大加粗機身的民用運輸型方案 電子偵察型方案 全體工作人員合影 原載《航空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