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一些老的地圖冊,有時候一路看看每張早年的地圖都會有新的發現,當然有些是瞬間產生的想法,覺得不寫下來好像會遺忘,于是趕緊寫下來。 一個是恰好這幾天在寫南京西路1522弄的故事(詳情敬請點擊:#老壽眼中的上海#程霖生隔壁鄰居的房子到底長啥樣),翻到1939年的行路號發現這個時段居然已經是“私立協進中小學及幼稚園”,可見1939年程霖生已經賣掉了他的八角樓,而接盤者是誰?還有為啥會開設一家學校?當然在其他相關的信息中知道1939年在新閘路1854弄10號也有一家啟明小學并輔設幼稚園,那么這段時期是否上海的適齡兒童特別多,以至于稍有產業的資本家都愿意開設相關的學校來為國家的后一代著想。 也許再看看其他區域的老地圖,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曾經這里拍攝過一張彩旗飄揚的照片,也看過那個老建筑,但是就是不知道原來的出處。 在老地圖上看到原來這里是“信義公煤號”,原來是做煤炭生意的。當然也看到張驤云醫師的診所在1939年還沒有延伸到后面第五進。 再一則就是關于弄堂名的問題,有作家寫道“弄、里、邨、坊、樓”是上海民居的等級之分,也特別指出“邨”與“村”千萬不能搞錯,因為一個是高檔住宅區,一個是城鄉結合部一樣的村莊或者說是五十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的“村”。 其實在我的景華新邨一文中就有讀者指出(詳情敬請點擊:#老壽帶你弄堂游#巨鹿路景華新村),景華新邨其實原來就是景華新村,因為原來弄堂口門柱上就是寫的“景華新村”,而后來讓弄堂里居民朱屺瞻先生為弄堂正式題字時,朱屺瞻提筆就寫了“景華新邨”,同時該讀者指出同在巨富長區域的裕華新村、長樂新村都是“村”(詳情敬請點擊:#老壽帶你弄堂游#裕華新村、#老壽帶你弄堂游#長樂新村),所以“邨”與“村”沒有必要一比高低。 這次在翻老地圖上果然又有發現,也在南京西路1522弄對面,曾經的家具門市部、服裝公司研究所邊上南京西路1537弄有一條叫做“金城村”的弄堂,這條弄堂是當年北方四大行進駐上海時的金城銀行的高管居住地,而中層干部是居住在安遠路上金城里(詳情敬請點擊:#老壽帶你弄堂游#金城里),當然因為金城村已經被拆掉,所以我們沒法看到它實際的模樣,但是我們可以從金城里來了解金城銀行當時為中層干部建造的居住區的等級和設施,以此來判斷位于當年的靜安寺路上的這條弄堂是不會很差。(補充一句,早年在我父母口中所稱的金城村是叫金城別墅) 可見“邨”與“村”之間沒有刻意的差距,它們僅僅是一個變體字隨意寫法,沒料想給了幾十年后的我們一個等級上的糾結。 |
|
來自: 徐匯老壽oykx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