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在有了孩子以后變得更加暴躁,本來溫文爾雅的人變得易怒煩躁,跟朋友聊天時也很少會提到有關自己的事情,而是在交談中不斷地提到關于孩子的大小事宜,小到早飯給孩子做了什么,大到將來想要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孩子本身并不帶有目的,孩子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的過程,而不經意之間家長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做法就會變成教育的目的,孩子在生活行為中不斷模仿,也不斷成長。 在孩子的慢慢表現出開始學習的狀態時,家長就要學會忍耐。事實證明,家長能忍住3件事,教育出來的孩子更能夠真正成長,越聰明也就愈能在將來有機會成才。 那么家長到底需要忍耐哪3件事呢? 1、 忍住孩子的磨磨蹭蹭拖延癥已經變成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在家長還是孩子身上都可能出現的現象,而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的拖延卻完全不同。生活中家長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懶惰或者不情愿而把一件事情拖延到必須要做的時候再完成,但孩子們在磨蹭的時間里卻是在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有意拖延。 所以我們說越磨蹭的孩子越聰明,家長看到孩子磨蹭的時候,要忍住想要管教或者幫他完成的想法。 不要剝奪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權利,避免孩子養成聽從命令而不愿動腦的壞習慣,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大腦思考和發育。 那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效率呢?關鍵在于讓孩子形成時間觀念,幫孩子提高效率來使所得到的能力盡最大價值,可以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后果,這也能幫助孩子明白效率的重要性,孩子也就更聰明。 2、 孩子自己做事父母要'忍' 家長總是下意識地覺得孩子年紀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其實,我們真的需要忍住要插手或幫助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養成一種什么事情都會有家長來收尾或者一切都有家長來解決的習慣后,就會放棄自己思考,放棄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這樣不僅讓孩子依賴父母,更讓他們覺得沒有了父母自己就什么都做不好,以后也不會主動嘗試一些其他事情。因此希望家長都能忍住幫助的想法,不要過分幫助和在意,更有利于孩子獨立成長。 3、 孩子不聽話家長要'忍住' 相信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不夠聽話而操碎了心,而教育孩子聽話其實也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因為孩子在跟家長對著干或者不聽話的時候是很容易就被家長的情緒影響到的,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能夠忍住能夠不發脾氣,而是選擇跟孩子平和的溝通解決辦法,孩子就會更為容易接受家長的意見。 反之如果家長長期靠著暴躁地發火來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教導的話,久而久之孩子不是變得同樣易怒就是變得膽小怕事,家長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孩子的行為也是家長的縮影。家長忍住一時,孩子便能受益終身,以后在社會中生活也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給大家推薦一套《駕,時間!吁,時間》繪本,這套繪本通過兩個十分有趣的小故事,幫孩子理解抽象的時間,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意識。 《幼兒情商與性格情緒繪本》這套繪本共30冊從不同角度講述了關于孩子性格、情緒的30個小故事,比如不亂發脾氣、有自信、體貼父母、認識錯誤、勇敢表達等。內容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是中英文雙語的,還有重點單詞的標注。 最后,希望家長能夠理解為什么孩子越磨蹭就越聰明,以及不要在孩子生氣或是獨立解決問題時插手,真正做到三個“忍”字,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將來能夠真正成功成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