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說“清介”。 接著看康有為(1858-1927)先生一副: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 上聯“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很瀟灑,下聯“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很剛毅。看款識可知,這一副是康先生自撰的集句聯,其文辭也很合先生瀟灑自負的性格。 “遯”讀作“盾”,是“遁”的異體字。“遯世”也就是避世的意思。不過康先生修的是圣人帝王之術,一生從來沒有過遁世的意思。即使晚年卜居青島,也仍是翩然一只云中鶴,飛來飛去王謝家。先生長于堪輿之術,將自己的墓地選在青島李滄區的象耳山(今已辟為象耳山公園)——其意為“康”、“糠”同音,這一粒“糠”要是藏到耳朵眼里面,就不用擔心讓風給吹跑了。 說到“遯”字,又想起了民國政治家宋教仁(1882-1913)先生。先生名教仁,字遯初。這個“教仁”和“遯初”的意思差不多。《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不僅指人最初出生時,內心是善良的;也指人類社會最初的時代,大家都是善良的。“遯初”就是要回到這個最初的狀態,“教仁”也就是通過教育,讓人回歸、保持最初的那顆“仁”心,也就是“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下面看梁山舟(1723-1815)學士一副: 蕭散正如君子性,頡頏兼得古人風。 ![]() 下聯“頡頏(音協杭)兼得古人風”,就是在立德處世上要和古人爭個高下。“頡頏”是什么意思?且看《幼學瓊林》中的一段: 贊襄其事,謂之玉成;分裂難完,謂之瓦解。事有低昂曰軒輊,力相上下曰頡頏。憑空起事曰作俑,仍踵前弊曰效尤。 之所以要提《幼學瓊林》,是想借此向大家推薦一下——這本書簡直可以說是學習古詩文的簡明詞典、密鑰津梁。大家看,就上面寥寥幾句,即講明了“玉成”、“瓦解”、“軒輊”、“頡頏”、“作俑”、“效尤”等是啥意思。讀完這本書,你再讀古詩文,真好似二目如燈、撥云見日也。 接著看祁雋藻(1793-1866)相國一副: 布衣疏食養心骨,奇字高文觀古今。 ![]() 這一聯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講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下面看朱孝臧(1857-1931)先生一副: 被褐欣自得,取琴為我彈。 ![]() “褐”指的是粗布衣服。 “被(音批)褐”就是穿著粗布衣服,這里指代下層老百姓。還有一個詞叫“釋褐”,意思是說脫下老百姓的衣服,引申為穿上官服、步入官場。 這里的“被褐欣自得”,和上面“布衣蔬食養心骨”差不多。 “被褐”也就是“穿布衣”嘛。 接著看李鴻章(1823-1901)先生一副: 存淡泊懷殊俗嗜好,得雄直氣為古文章。 ![]() 這一聯意思大概是:我淡泊名利,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我善養浩然之氣,能寫出匹敵古人的好文章。清介之人,往往肚子里都是有貨的。 下面是一副張大千(1899-1983)先生的: 自知性癖難諧俗,且喜身閑不屬人。 ![]() 大千先生這一副很俏皮——我自有所好,與人不一般;更喜沒人管,有閑隨意遣。 大千先生好像就是這樣的人——嗜畫獨成癖,萬事不關心,搜古畫,臨古畫,血戰古人,化古為新,繼千年傳統,開一代新風。徐悲鴻先生贊曰“五百年來一大千”,誠不虛也! 下面看羅振玉(1866-1940)先生一副: 貞風凌俗,清言究微。 ![]() 羅先生這一副多少有點自負了。人家李鴻章李中堂講“殊俗嗜好”,大千先生講“性癖難諧俗”,雖說不合世俗,但與世俗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羅先生直接講“凌俗”,好像他這志趣高人一等似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爾之所愛,也不過一菜嘛。自言“凌俗”,不免弄巧成拙矣。 羅先生晚年竟然追隨溥儀、到偽滿洲國去求榮華富貴,真不知“貞風”何去矣! 托物喻懷,乃是傳統文人抒情言志的尋常手段。下面看譚澤闿(1889-1948)先生一副: 明月何妨千里隔,好花偏占一秋香。 ![]() “好花”是什么花呢?什么花能“偏占一秋香”呢?當然是“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菊花了。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既然你以菊自喻,那你的心思我就懂了。 接著看趙叔孺(1874-1945)先生一副: 室有琴書容嘯傲,園存松菊任盤桓。 ![]() 這一聯說的就是陶淵明先生的《歸去來兮辭》。先生高風,千古仰止。玆錄于此,與諸君重溫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接著再看一副陳鴻壽先生的。這個好似也有淵明先生的身影: 染指不妨因滌研,折腰何惜為澆花。 ![]() 這一聯寫得極妙,上下聯均是欲揚先抑。上聯先說“染指”,讓人心里咯噔一下,往下看卻是“不妨因滌研”——雖也染指,但非貪墨,洗硯弄臟手,臟了也風流! 據說宋代大書畫家米芾(1051-1107)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米芾為宋徽宗寫字時發現皇上的硯臺不錯,于是動了心思。寫完后,米先生跟皇上講:這個硯臺臣下用過了,萬歲就賜給臣下吧!說完不待皇上回過神來,就一把抓起滿是墨汁的硯臺、揣到懷里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先生臟亂差的風流樣。人稱米芾為“米顛”,確是名不虛傳呀。 下聯又先說“折腰”,淵明先生不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嗎?你難道要向世俗妥協?讓人心里又咯噔一下,細看下文,卻是“何惜為澆花”——如此雅事,折腰何妨? 說到這里,又想起了“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1470-1524)給某老夫人的祝壽詩(傳說): 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 生下兒子是個賊!偷來蟠桃獻娘親。 下面看馬一浮(1883-1967)先生一副: 折若木以拂日,餐秋菊之落英。 ![]() 這一副上下聯均出自屈原的《離騷》。屈原先生簡直可以說是“清介”的化身了。端午節公休一天真是有必要啊——吃吃粽子,想想屈子,也能凈化一下心靈的。 下面是一副集字聯(集的是米芾的字):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為一日不可無。 ![]() 這一副的意思大致是:天下名山無數,縱然身健壽高,誰能一一窮盡?為人當有節操,要如竹子一般,絕不茍且因循。 說到竹子,順便給大家推薦兩副寫竹子的對聯: 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云處更虛心。 數載潛身積勁節,一春傲首刺青云。 最后看這樣一副,書寫者為林則徐(1785-1850),撰寫者據說是清代文人陳宏謀(1696-1771):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只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 這一副意思大致是——生活極簡、不可隨便浪費,自立自強、切勿仰面求人。清清白白,介然有守;坦坦蕩蕩,陶然無憂。也是一副上佳的座右銘。 (說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留言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