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個節日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發起,旨在宣傳正面管教方法,倡導兒童人權。
在以前的教育環境下,常常會聽到“棍棒教育”,父母選擇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新一代雖然少了很多,但依然存在。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角色,該怎么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
說到做作業,家長們更是要抓狂。在與孩子相處時,又該怎么管理好自身的情緒?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也想聊聊關于“家庭教育”的話題。
我想很多使用“棍棒教育”的父母,并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相反,他們十分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在表達的方式上使用了錯誤的方式。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然會犯錯誤或者有不夠好的地方,需要父母的適當管教。但是,“棍棒教育”不是一種好的方式,甚至是一種以愛的名義的傷害,剝奪了孩子反思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愛和親密關系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幫助孩子學會去思考和成長。因此,比起直接懲罰,父母需要有”正面管教“的智慧。
我經常會聽到對面樓傳來“你怎么又不好好寫作業!說過你多少遍了,非要我打你,才肯動筆!”
如何從孩子的作業問題進行“正面管教”,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呢?
1.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和孩子進行溝通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這件事本身確實很容易觸發到家長憤怒的情緒。當我們想要通過“動手”的方式管教孩子時,可以先讓自己冷靜一下,想想孩子是不是在學習上遇到了什么困難,我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當我小時候遇到困難時,父母的打罵會給我帶來什么感受,我希望當時我的父母可以怎么和我說。
當自己的情緒冷靜一些,再和孩子討論寫作業的問題。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
可以這么說“我看到你現在沒有寫作業,怎么了,是遇到了什么困難嗎?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解決它。”
當我們和孩子對于這個問題建立起一個合作聯盟的時候,孩子也會愿意告訴我們他的困惑,了解孩子不寫作業背后的原因,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的處理這個問題。而不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強制讓孩子發生改變。
3.跟孩子做朋友,而不是領導
孩子慢慢長大,獨立性增強,會逐漸對父母的說教感到厭煩,尤其是覺得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時候。會出現逆反的心理,造成親子之間的沖突。
這時,父母可以嘗試轉換態度,以朋友的態度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經驗:
理性、溫和,不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對孩子有要求時,先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和接納不一致的地方;
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表達反對、批評意見;
告訴孩子怎么做可以彌補失誤,陪伴和鼓勵孩子去面對。
對待孩子,請懂得引導與尊重,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寬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希望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

尚未為人父母,在教導孩子上無法給出深刻的切身感受,而作為一個成年子女在回望自己一路上的成長歷程或可談談自己的感受,對我來說,我爸媽的專制嚴格管束對我來說是弊大于利的。
小時候因為表現不好被打罵的時候,不會用“暴躁”這類詞語形容自己的父母,畢竟別的小朋友也被如此對待,打罵教育被父母們集體使用的時候,痛苦的感覺也相對變得短暫。然而稍微長大以后,看到電視上播放別的小朋友被夸贊的情節,自己總是逃避和抗拒和父母一起觀看,那種自己不被愛的感受在播放這些情節的那一刻尤其強烈,看到同齡人被夸會下意識地躲避,陷入迷之尷尬的狀態。
前些日子在看了一點點【薩提亞模式】的內容,忍不住想起自己童年中那段不好的感受,與之對比覺得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特將內容摘錄如下:
#只有表里一致的家庭成員在壓力下維持自尊,確保他的內部感受與清楚而直接的外部溝通和行為相匹配。低自尊人群由于擔心暴露自己的弱點或害怕失去愛,他們不愿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親密。溝通的主要目的(基本)變成從他人那里確認自己,低自尊的人關心自己的情感生存,溝通時主要關心對暴露自己的恐懼。當他們利用溝通來隱藏和保護自己時,他們的感受和行為缺乏一致性。
#薩提亞家庭問題的四種不良表達模式有四種:分別是討好者,指責者,超理智者,打岔者。這些角色本質上都是哪些痛苦的人用以逃避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的防御姿態,因為他們缺乏能使他們成為自己的自尊。比如,討好者自己提出自己的意見或以任何獨立于父母和配偶的方式來行動,就會有不被贊成的風險;指責者為了掩飾自己的空虛,無價值,不被愛的自我而以攻擊作為反對手段;超理智者擔心自己太親密,只有保持一段距離才有安全感,他們依賴于自己的理智以避免承認他們也有感情和容易受傷;打岔者通常是一個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寵兒,只有表現出可愛和無辜才能獲得贊同。
【如何讓有缺陷的溝通方式產生積極的可能性】
溝通的每一種模式都可以轉變和衰減而被革新,討好者可以將自己迎合他人的愿望轉變成溫柔而富有同情心的能力。指責者可以將指責變為自信,堅持自己立場的能力,將這一能力建立在現實基礎上;超理智者可以轉變為對理性的創造性使用,運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別人,畢竟,如果為了保護自己而使用這種方式(超理智溝通)是讓人生厭的;打岔者則可以轉變為順其自然和幽默。
在當年,如果我父母敏感一些,對當年那個一開電視機就躲開的我感到困惑,問我怎么了?為什么要躲開?而不是沉默不語,熟視無睹。我想,我的感受會好受一些,不用在此后的生活中擔心言行一致的風險,也不會在某些時候產生過度的共情而累了自己。

樓主的問題是個非常好的問題:父母如何建立及經營親子關系,以及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這是一個很龐大且系統的問題,如果要講清楚恐怕開半年、一年的系統課程都可以。我在這里只能拋磚引玉,和大家淺淺的分享一下自己的一點拙見。
【學習型父母】
從一個寶寶出生到成人,孩子經歷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階段面臨的生理、心理需求不同。而身為父母,不僅要對孩子有養育和教育,更需要幫助孩子們處理那些痛苦的時刻,例如,嬰幼兒時的生理感知:饑餓、困倦、排便等;學齡期的自律、他律等;一直到青春期的人際關系處理……這就需要我們做為家長不斷的學習來為我們的頭腦提供每個階段適用的方式。
【接納孩子的全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己的特長和不足。我們都會對孩子有所期待,也會有意無意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做比較,但愛孩子,首先意味著接納孩子的全部,這里的接納是指孩子原本的樣子,例如不能指望鋼琴彈的好的朗朗,籃球也打到像姚明那么好。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或需要指導,那我們依舊需要及時的進行干預,這是家長的責任,樹立權威,劃定界限,孩子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里也會增加自信心和安全感。
【在關系中平衡】
首先孩子是需要依賴父母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一個干涉或干預;但有的時候孩子有非常期待和需要一個獨立感。平衡的關系能夠允許孩子來依賴我們,同時又能夠尊重并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的需求。這就是一方面我們能夠允許親子關系中有親密感存在,同時又能夠允許分離的感覺存在著,也就是孩子是和父母(我們)分開的,TA和我是不一樣的。分離和自主性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父母能夠在自己的框架下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一定的自由度容納TA的自主性,會有效的避免限于過度控制(一味的要求孩子聽話)而導致孩子的反叛狀態出現。
【情緒處理方面】
首先當孩子做出的舉動和我們的預期有差異的時候,做為父母應當保持冷靜,只有平靜下來才能夠看清楚發生了什么。
當父母的情緒失控的時候(憤怒、焦慮、急躁),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鏡映到孩子的腦中,越小的孩子越無法獨立處理情緒和感知,他們是在模仿,他們的大腦接收到父母或其他養育者感知及處理情緒的方式,存儲到自己的大腦中,然后再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因此,如果遇到事情或遇到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期待不一致時,保持冷靜有助于大腦功能的正常發揮。這時候我們需要看看孩子的感知是什么,我們的要求是否被完全理解。有的時候當父母出于善意提出要求的時候,比如我們讓孩子趕緊吃飯/寫作業,好好學習別玩手機等等,當我們這樣去溝通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和我們想要表達的有時候并不是同一件事情。這就會導致孩子的舉動和我們的預期產生偏差。
當我們去冷靜的慢下來,觀察、思考、詢問、理解,看看孩子的感知是什么,TA聽到的是什么,TA的感覺是什么,TA現在在想什么,給予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處理這些感知和想法,孩子就能夠理解父母的意圖,從而發揮自主性,找到平衡自己想法和完成父母意圖的方式。
養育是個慢節奏的事情,操之過急往往不遂人愿。真的可以就這個話題說很多,限于篇幅,擇一、二理解淺述,期待更多的老師提供專業的解讀!

你好,身為一名孩子的媽媽,個人認為與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父母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和諧的親密關系,夫妻之間溝通順暢。從開始決定成為父母開始,父母就需要不停的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父母。
2】在孩子三歲前,給予孩子足夠的無條件的愛與陪伴,和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的依戀關系。(比如母親及時恰當的回應孩子,父親積極參與到與孩子的互動中,同時做好媽媽的后盾和精神支柱,幫助媽媽更好的緩解內心的焦慮等等)
3】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事更重要。身教重于言傳。
4】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和父母一樣平等的人,而不是父母的孩子。尊重孩子,試著理解孩子。允許孩子哭,鬧,發脾氣,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和空間。同時在三歲以后慢慢引入各種規則,態度溫柔但是行為堅定。不要輕易打破自己設立的規矩。
5】父母保持一個信念:愛不是改變一個人,而是為他的生長提供所需要的環境,幫助他找到他的歸宿即時那條路不是你希望的。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靠近,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分離。父母適時的退場,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長。
6】父母需要經常自我覺知自身的情緒和焦慮。很多時候當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首先需要處理的是父母自己的情緒。
7】給孩子足夠的愛,有質量的陪伴和溝通。一個下班以后總是自己拿著手機上網或看電視的父母,很難養出一個自律自覺學習的孩子。
8】當孩子慢慢長大,適當的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自我成長。同時可以適當的問孩子,是父母管的過多還是少一些,以檢驗父母的愛是否太滿而變成了控制,或者是否太少成了忽視或者冷漠。
我是潼言,祝好。

棍棒出孝子,這句話在中國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影響力巨大,一直延續至今!這是文化差異,在國外宣傳兒童人權,在國內有大小尊卑禮儀之分,幾乎不存在直呼大人姓名這種現象!兒童也需要得到保護和尊重,畢竟對他們的自尊心也是有積極干涉作用!
棍棒也是需要的,反對體罰也是需要的!言傳和身教都需要,我們都是按情況來處理的需要靈活運用,不然熊孩子誰來買單!?不到萬不得已才會來一份,青竹鞭子炒肉!關于如何建立親子密切關系,這個要談的可就非常之多了!
在面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更多的時候是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一些行為,以及父母還需要引導孩子去悉心教導將孩子引入正常健康的一個狀態,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讓他自我去探索然后加上父母的適當引導去讓他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一點是非常困難做到的,不然何來可憐天下父母心,誰還不是個寶寶過來的?看看現如今國家逐漸富裕了我們現如今的生活質量比起以前那毫不夸張的說真的是天差地別!我們也需要理解他們,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但是真面對雙方沖突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心平氣和的交流呢?所以管理情緒是非常之重要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需要學習,當然在這里面大多數是父母比較辛苦的有時候需要父母管理自己情緒同時還要去影響孩子讓他們學會這樣的能力,推而廣之這樣的能力可以用到今后的個人發展之中,影響人的一生!
在暴風雨來之際,會有刮風打雷,這時候就提醒你收衣服了!那么我們在面對矛盾沖突將要發生的時候需要懂得如何識別情緒變化,一般而言親子之間情緒變化會出現欲言又止,行動僵持,面部表情漸變,呼吸也會有所變化,語氣也發生變化等等,都可以察覺!此時要做的就是詢問或者減少語言上的沖突,用肢體和眼神的交流讓兩人或者多人間的氛圍處于一個比較舒適,適于良好溝通的這么一個狀態!或者親子之間需要有一個正式的交流意見達到一個都能接受的情況,需要達到思想上的統一但不專制!這樣才能思想與行為的共同影響,親子之間才能持久穩定的積極關系發展!
這是一個漫長改變的過程,即使父母也是孩子的成長過程,畢竟發展是終其一生的!闔家歡樂豈不美哉,需要一大家子人共同努力!
五一快樂,中國加油,我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