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馬海東,男,38歲,因右胸脅部出現皰疹、疼痛等1個月就診。起初胸脅部皮膚出現不規則紅斑,數小時后在紅斑上長出水皰,大小如蠶豆狀,逐漸增多,嚴重者變為血皰;經縣級醫療機構診斷為帶狀皰疹。近1個月來,經多方治療,或應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內服外涂),或用清熱解毒化濕中藥,或用免疫調節劑,或用解熱鎮痛劑等,癥狀始終未見明顯緩解,患者痛苦不堪。經其他患者介紹,患者于發病1月后找到我。現癥:右脅肋有多處暗紅色斑塊(大小不等)和水狀皰疹(有些已經結痂),伴有劇烈疼痛及瘙癢不適,低熱(37.8℃)、心悸、失眠、畏寒、乏力,舌淡白、苔薄白膩,脈沉細澀。辯證為血虛寒凝,脾虛濕困;治法為溫陽補血,健脾化濕;方擬當歸四逆湯加減:桂枝15g、白芍20g、甘草10g、細辛10g、通草10g、當歸15g、白術30g、吳茱萸10g、黃芪15g、生姜10g、大棗7枚,水煎服。3劑后,癥狀開始緩解,斑疹變淡、皰疹減輕減少,疼痛減緩。前后按此方加減,共用藥14劑,患者病情完全緩解,斑疹及皰疹全部消失,痛疼也明顯減輕,只是偶有輕微痛癢不適。 本病的病原體是脫氧核糖核酸皰疹病毒,與水痘病毒為同一病毒,又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發病常先出現一些前驅癥狀,如發熱、乏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結腫痛或神經痛等癥狀;其典型的皮損為在炎癥基礎上出現成簇而不融合如黃豆大的丘疹,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圍以紅暈。皮損沿外周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很有診斷價值。根據單側沿外周神經分布的成簇水皰性皮膚損害伴有神經痛診斷不難。但有些患者的臨床表現并不典型,其神經痛會在出皰疹的前幾天出現,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或急腹癥等,應予注意。 帶狀皰疹中醫稱“纏腰火丹”、“蛇串瘡”,認為多系濕熱毒邪、壅滯肌膚所致,多用清熱解毒祛濕之法治療。此種清法對一部分帶狀皰疹確有效果,但對一些變證的患者要“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不可不經辨證,妄用清解之法。帶狀皰疹由濕熱邪毒所致者,是其常;而由血虛寒凝、脾虛濕困所致者,是其變。為醫要知常達變,應認真辯證,分清主癥,還要不為假象迷惑。此例患者早期或許是個濕熱證型,但是經過大劑苦寒清熱藥物治療后,確實出現血虛寒凝及脾虛濕困證型,就不能墨守成規,再用清法了。醫圣張仲景早在2000多年前,就對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生批評道:“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所以,為醫者,應多一份責任心,多一份愛心,多一份細心;為中醫者,還要多一份堅守中醫陣地的信心。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95.名老中醫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