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國內一定是至少每兩周爭取參加一次完全非自己領域的線下活動,非獵頭,非HR,非管理的聚會。一般比如新產業、投資、健身、購物、禮儀、西餐、藝術……等等,在這些領域我基本是空白到小白狀態。 個人最喜歡的是投資類的,所以差不多每月參加一次這種沙龍聚會,交流一下投資心得,了解投資渠道和投資動向。 我本人在實業投資領域算是一個小白加的水平,所以這次參加的沙龍是位92年的小朋友主講的,也讓我非常受益。 線下活動最大的好處是身邊都是完全新領域的人,你是完全一個外行,可以肆無忌憚的掃盲。而且能做講座的人肯定在這行做過研究。有時候講座時聽到一兩句話就可能對你極有啟發,也可能得到很寶貴的資訊。 因為自己程度低,人人都可以當你的老師,完全可以把自己當白癡,向別人當面求教。線下活動大家都是想交朋友的,都是放松開放的狀態。一場線下的活動收獲是很多的。我覺得起碼可以: 1,擴展知識邊界 2,認識新的朋友 3,讓自己知道自己有很多不懂,不要提醒自己就會謙卑。 有很多身居高位的人會定期抽空出來坐坐地鐵公交,體驗生活。我有位朋友已經是6家上市公司控股東,但還是會自己定票,自己出國旅游,訂airbnb到一個誰也不認識他的地方生活一個月左右,接地氣,過平常的生活,受點罪….. 我們普通人自也不必那么大費周折,我們就是nobody, 出門不需要戴墨鏡,更不需要帶保鏢自有好處。身邊平民資源大把,尤其是大城市,每個周末,晚間活動無數,只要你稍加挑選,了解一些新知識,認識一些新朋友,真的不難。 很多人很容易圈子固化,工作固化,其實很多時候,在于我們怎么選擇生活,選擇如何去利用每一天的時間,把什么真正放在心上。 我非常反對現在很多本來圈子就很窄的人還學什么社交“斷舍離”。 “斷舍離”是舍去你不必要的、多余的社交,是少而精,多樣而高質,減少無效的社交,這是要有功力的。我看到很多人圈子質量很差,已經沒什么人脈,還要“微信朋友圈對方三天可見(甚至不可見)”、生怕自己有什么天大的秘密被別人利用;平時都沒什么社交,還覺得自己要減少干擾;明明自己還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小白偏要學人家閱盡千帆的老司機要向內尋找安寧,不再看外界.......其實都是自己沒能力篩選,很容易注意力被別人帶著走,只能用消極的方法處理。 如果自己社交能力差,辨別能力有限,再亂學斷舍離了,真到了與世隔絕的地步,危機到頭都不知道怎么來的。你如果真加入一些大牛人的圈子,就會發現人家根本就不是這么處理的。 你不妨打開自己微信的朋友圈,仔細看看,里面有哪些你覺得值得學習的或者可以對你有助力的人,他們都是什么層次,在朋友圈是什么表現?就能大概知道你是什么層次,你應該和什么樣的人學習了。 二 記得有次聽搜狗CEO王小川說滴滴程維的故事,說程維養了一缸金魚,每天觀察,突然有一天想到金魚悠然自得,再怎么努力游也無法游出它們的邊界——魚缸的范圍,而如果能從他的角度,就能看到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如果想突破認知就一定要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自從悟到了這點,程維的認知水平提升得很快,也給王小川極大的啟發。 我也極受啟發,有時候我們再怎么努力也很難突破自己的認知,因為我們每個人象養在魚缸里的魚一樣認知是有邊界的,很難認識到外部是有更大的空間的。 所謂坐井觀天,其實在井里的并不知道天還很大,但如果不出來,不從新的更高的角度是永遠不知道的。 我們都不要做魚缸里的金魚,但我們怎么知道我們不是呢?我們都知道要換個角度看,但新角度在哪里,我們怎么能突破自己的“魚缸”局限呢? 我們本能的會去讀書,但實際上,我們的前人已經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我們自我學習很重要,但是如果能有比我們更高的人稍加指點,我們進步無疑會更快,有時候,我們自己獨立苦思冥想很久,不如高人一句兩句點撥。 我記得很多著名的跨國公司有些奇怪的面試問題,我們的客戶中就有很多必須有這個流程的。上次我聽到吳軍老師的專欄提到,投行高盛有個類似的問題:如果你縮小成一支鉛筆的大小,被丟進一個榨汁機里,你如何出來?這種類似的問題,主要考你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思維,吳軍老師提到高盛這個問題考你會不會求救,而很多中國人過度講求自力更生,不會求救。 一個人總會遇到很多自己能力范圍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自己瞎想,如果能找到合適的導師會事半功倍。 我以前是個自尊心很強也很自信(負)的人,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喜歡自己拼命讀書,自己找答案,自己思考。現在經歷越多,越發現自循環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即使是讀書,自己讀和別人讀感受不一樣,如果是認知比你高的人點撥一下,你一下子就能獲得遠超你自己死讀的啟發。 現在行業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很多跨行業的常識我們往往會覺得隔行如隔山,但是如果不掌握些基本的知識,會無法理解現在的動向,投資上莫名其妙被人割了韭菜、職場上莫名其妙成了炮灰....... 三 有很多朋友說在職場上、生活里走得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拉下來了,有的人覺得焦慮,不知道怎么防備。其實拉下來是有很明顯的警示的,職場上幾乎沒有毫無預示的危機,只有毫無感覺的人。你要警惕的是: 1,你身邊沒有強過你的人 1)都是希望從你那兒得到指導的人 這種情況尤其是一些已經做了管理層的,做老板的。很外掏的很多,被別人請教的多,自己學習基本靠自學,有的還自我感覺良好。 記得新東方俞敏洪老師說,他經常給別的企業家比如柳傳志啦,張瑞敏啦,馬云啦打雜倒水,在企業家的活動中學到很多很多。我們大多數人自比俞敏洪老師的程度怎么樣呢?如果我們身邊都是給我們打雜倒水的人,沒有人讓我們覺得要去打雜倒水的就太可怕了。 2)你的朋友都和你差不多,沒有比你賺得多很多的 除了你已經是世界首富,否則肯定是比你強的人已經不在你世界里了,你要常想想你這自認為不錯的世界也許很Low,你這缸中魚可知道? 3)你已經很久沒有工作之外交新朋友了 我指真正除了吃飯、工作之外還能談點人生、談點理想之類的那種新的朋友,如果是35歲以上的人,有沒有小你5歲,10歲的朋友? 2,你很久沒有做那種知道應該做,但不愿意做的事。 這個我解釋一下,我們經常說要走出舒適區,其實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舒適區在哪里。如果你遇到一些事情經常會拖延,本能不想做,有意回避。就要考慮一下,這件事是你“不想做”還是“不必做”,不必做的就不去做,但如果是不想做多半就是在你舒適區之外,這時應該用理性去判斷一下,是不是讓你做這件事有難度,你懶。如果做了一個月、一年后會怎么樣,不做一個月、一年后又會怎么樣。 如果你覺得最近都沒有過這樣的挑戰,基本上是因為你大腦已經自動選擇了不去做。你再叫一萬遍,舒適區的邊都靠不到,更不要說什么突破。 如果半年以上,出現以上的任何一種情況,你的警鈴就應該大作,之種狀況再延續一年半載,你就會固化,你覺得你還在勻速前進,其實你已經將命運交給了外部世界,前面有個坑里你不掉下去,誰會掉下去?一定要打到你的臉才會覺得疼,不是自找的嗎? 突破“魚缸”,除了自以為的努力,一定要學會借力,用更高的角度看自己,自己看不到?找更強更專業的人點撥指導啊。 改天再講一講請高手相助注意些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