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讓全國人民操碎了心的學科。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老天爺似乎把孩子悄悄分成了兩波,一波學習數學幾乎不費力氣,另一波再怎么費勁,就是學不明白數學。 有些孩子明明小學成績還不錯,到了初一,一接觸到抽象的代數就不行了;也有的孩子初中數學學得還不錯,到了高中成績就一蹶不振。 這時候,各路大仙就來分析原因了。有人說不努力,有人說方法不對,有人說就是笨,還有人說老師教得不行…… 這些說法似乎都不能說是錯的。按照大仙們的指點,有些孩子奮起直追,數學成績還真的越來越好。也有的孩子什么昂貴的補習班、家教老師、練習冊都折騰了一圈,折騰到高考,數學成績還是沒起色。 數學成績就像命,不信不行。 數學是門“玄學” 數學是門“玄學”。玄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語數外中,數學成績提升的空間貌似最大,可是又最不受人左右。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數學老師總說這樣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做數學。語文、英語你是什么水平,就考出來多少分,而且大家差得不多。主要差在數學上。”在考研中,考生們也往往把黃金的時間留給了復習數學,而學習政治、英語更多地是在維持水平。 這說明,在大家的觀念里,數學相比較其它學科,成績變動更大、可塑性更強。可是,努力學數學,成績就真的能提高嗎? 不是的。數學遠遠沒有語文、英語受控制。英語多背單詞、多讀多聽,成績就能緩慢提高,至少不會變差。語文也差不多。數學卻不一樣。題做太多、太用功,反倒會把孩子“學傻了”,成績越來越差。 第二,數學既強調天賦,又強調努力。 我們常聽到兩句貌似矛盾的話,一句是“數學靠的是天賦”,另一句是“數學是練出來的”。數學可能是最看天分的學科,也可能是最強調做題、練習的學科。所以,當一個孩子數學不好的時候,他自己也會陷入迷茫——我究竟是腦子不行還是不夠努力? 數學看天賦嗎? 有數學天賦這種東西嗎? 當然。如果一個人懷疑沒有數學天賦,覺得學不好數學就是方法不對、不夠努力,那么,去有“北大瘋人院”之稱的北大數學系待上幾天,他就會徹底低頭。 人家掃一眼就會的題目,你看答案都看不懂;人家天天打游戲都能考滿分,你天天學習也可能掛科。在大神面前,高考狀元和普通人都是人。 那里流傳著一句話:“進來后才發現,人和人的差別其實比人和畜生的差別還要大。” 每個人學數學都有天花板,這個天花板主要是由天賦決定的。拿我來說,雖然我高考數學考了149,然而小學的時候我就能明顯的感覺到,數論和組合是我的天花板。我能努努力看懂答案,能偶爾做對兩題,但是無法游刃有余地學懂它。 所以說,有沒有數學天賦,倒是沒什么好爭論的。重要的是,我們口口聲聲說的數學天賦到底是什么?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把數學天賦等同于“智商高”和“聰明”。這種說法顯然過于簡化。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的孩子計算不錯,立體幾何就不行;有些幾何不錯,代數就不行。如果有數學天賦,那么幾何和代數顯然與不同種類的的天賦有關。 實際上,神經科學家發現,有5個不同的認知系統控制著數學思維。
所以說,當我們說“數學天賦”“數學思維”的時候,是把幾樣東西一概而論了。 數學學不好,不一定是數學不好 數學成績不好,就是上面五種思維方式出了問題嗎? 也不是。因為數學考查的不僅僅是數學。 就拿小學生最頭痛的應用題舉個例子。 要想做好應用題,首先得看明白題,這是閱讀理解能力。把題目信息梳理清楚,靠的是邏輯思維能力。能列出算式,設計了路徑解決問題,考查的可能是問題求解、統籌的能力。最后,光列出算式還不行,還得算對答案,這考查的是計算能力。 如果一種方法解不出來,孩子還得不慌不亂,嘗試不同的方法。不能想著一下子就能做出來,而是要允許自己嘗試、允許失敗。這考查的就是心理素質了。 有些孩子一道題沒做出來,后面心態就崩了。有些孩子懂得取舍,放棄不會的,拿到可以拿的分。我覺得這考查的甚至不是智力,而是智慧,一種做人的智慧。 “應用題”為什么叫這個名字? 當然是因為它和生活應用緊密關聯。雖然現在有些應用題已經進化得過于“變態”,可是最初,應用題就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小商販、工程師、運動員、園丁平時會遇到的問題。 只具有所謂的智商、數學思維是做不好應用題的,就像只懂數學,也不一定能生活得好一樣。 應用題是對人的能力、情感一種全面、綜合的考查。 翻看小學數學的知識大綱,我發現小學數學無外乎兩種內容,一種是計算能力,主要是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另一種是常識性知識,包括鐘表、貨幣、度量、方位、圖形等等。 這些數學可以稱得上是“生活中的數學”,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的是孩子接受了小學教育后能夠生存。 因此,生活是學習數學的第一間教室,其次才是課堂。 所以說,當孩子做不好應用題的時候,大可以不要把原因歸為數學能力上,進而讓他做數學題、上數學課。而是想一想,孩子是不是缺了些生活? 是不是不常與各種人交流,難以理解題意?是不是缺少各種各樣的生活實踐,導致不太理解問題的情境?是不是被保護的太好,沒有在生活中解決過問題,導致解答復雜的應用題時,遇到挫折便手足無措? 說到這,就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吧。 剛上小學,我的數學成績也不好,經常“粗心”算錯。后來,媽媽開了一間書報亭,我就經常幫媽媽賣東西。賣東西的時候,要聽顧客的需求,貨不能拿錯,賬不能算錯,錢不能找錯。有時候拿著貨、算著賬,顧客又要把這樣東西換成下一樣。還有的時候,幾個顧客同時買東西,就需要一邊笑嘻嘻地請一位顧客耐心等待,一邊給另一位顧客拿東西、找錢。 說的高大上一點,這段經歷培養了我什么能力呢?記住價格鍛煉了記憶力,找貨培養了相對位置記憶能力,算賬訓練了計算能力,與顧客交流鍛煉了理解與表達能力,忙的時候還考察了多線程工作的能力。 今天,我們把孩子需要掌握的能力都拆解開來,聽上去顯得很高大上。講到底,這都是些非常樸素的能力,在生活中就能一股腦都鍛煉了。 如何進行數學啟蒙? 前面說了,小學數學其實就是生活中的數學。因此,給孩子啟蒙數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 孩子不能只在書桌前解決問題,他應該多和社區中做著不同職業的人接觸,有機會也要體驗不同人的生活,把數學用起來。套用一句流行的、高大上的話,就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 不過,光有生活當然是不夠的。因為應試教育競爭激烈,小學的很多題目,已經超越了其生活基礎,變成了一種模式,一種套路。沒見過,想要自己想出來是很難的。因此,孩子還需要見識各種各樣的題目,接觸不同題型,這是沒辦法的。 生活實踐,加上廣泛做題,是我推薦的數學學習的方法。 由于篇幅所限,關于數學的每個方面該如何啟蒙,用什么材料,就不一一細談了。類似的文章、資源也很多。我只談談在使用這些資源時,應當避免什么誤區。 前面說到,小學數學是一種生活中的數學。而生活包含了非常豐富的面向——不僅有能力、方法、技巧,還有心態、毅力。 因此,我們要避免的誤區,就是用一種簡化的心態看待數學,進行數學啟蒙。 什么叫用簡化的心態看待數學呢? ——比如說,如果我們覺得學數學就是要努力,就會忽視技巧和孩子的心態,搞題海戰術。這可能導致孩子不帶腦子做題,效率極低,或者心態崩塌。 ——比如說,如果我們覺得,數學就是技巧,那么我們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所謂名師傳授獨門技巧的班。結果,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實踐這些技巧,而且這些技巧根本不是孩子琢磨出來的,沒有根基。所以,學了太多技巧的孩子就像吃了太多補品的人,消化不了。 而且,他們會把數學看成一個巧活兒,遇到難題不愿意思考,而是想著套用些稀奇古怪的模型。就像是一個學手藝活的學徒,眼高手低,不想花苦功夫,企圖三五天就達到師傅的水平一樣。 舉個例子。初中的時候,讓我數學突飛猛進的,就是一本只有答案沒有任何解答過程的數學競賽書。那本書有三百多頁,里頭有海量習題,而且都很難。我堅持著一道一道把整本書做完了,只剩下不到十題,實在解不出來。雖然我用的方法可能很笨、可能過程壓根是錯的。不過,這樣做完一本書得到的鍛煉,絕對比學習一堆不屬于自己的方法要有效。 ——再比如說,如果把學數學看作是鍛煉一種又一種能力,家長就有可能買回家一堆所謂的國外教具,宣稱培養各種各樣的能力。然后,按照說明書,一樣樣地培養孩子的能力,仿佛能力都培養好了,沒死角了,數學也就學好了。 這種做法把數學看得過于機械,孩子就像是“沒有感情的產品體驗官”,按照產品設計師的設計使用產品,少了些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關于啟蒙教具,建議主要買一些簡單的、可塑性強的,比如積木塊、黏土、木棒等等。越簡單、越原始的東西,孩子的探索和創造空間反倒大一些。 結語:對待數學就像對待生活 數學學不好怎么辦? 不妨試著用對待生活的方法來看待。 首先,承認人與人的數學天賦是有巨大差異的,就像接受人和人的起跑線不同一樣。投胎投得好,你的起點就可能超越別人的終點。 不過,就算天資一般,也可以通過努力、調整心態、揚長避短,在高考中考個不錯的成績,有個不錯的出路。就像是盡管出身一般,很可能不會大富大貴,依然可以活得還不錯。 普通的孩子,目標不是成為科學家,徹底學明白數學;而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盡量多考些分數,當做敲門磚,實現自己其它目標。學習中能領略到數學的美,那就更好了。 第二,即使數學成績不好,也要相信自己能學好。就像生活就算一地雞毛,也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一樣。 信念的力量,有時大過天賦。 心理學家Carol Dweck曾做過一個實驗。他發現,具有固定思維模型的人,潛意識里認為智商是天生的,數學是一種天賦。所以,他們不愿意挑戰難一些的數學題,數學成績也就較差。相反,具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認為數學能力可以后天養成,數學成績就會越來越好。 就像有些人,覺得出身不行、家境一般,就躺平了,最終也就碌碌無為一生。還有些人不信命運的安排,反倒能實現逆襲。 作者 | 山聽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童行教育 郝景芳 晴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