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催眠大師的秘訣有一個人和世界上最杰出的催眠大師艾瑞克森學習,他聽到“你可以模仿任何人”,就跑去問艾瑞克森:“你工作時(腦海里)有沒有很多景象?” 艾瑞克森回答:“沒有!” “你有沒有很多內在對話?” 艾瑞克森回答:“沒有!” “有很多身體的觸覺嗎?” “沒有!” 連著三個“沒有!”把學員打懵了。 還世界上最杰出的催眠大師呢,既沒有敏銳的感覺,也沒有神奇的想象力,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么? 但他不甘心,又問了一個問題:“那你到底有什么?” 沒想到大師的回答讓他徹底陷入了絕望,他說: “我不知道”。 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老師之一,對學生最常用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 但這也正是大師和常人不同的地方:知道自己“不知道”,但一點都不擔心。 按照一般的標準,艾瑞克森是個遠遠不如常人的人。 他有色盲,只對紫色有感覺,他房間里一切東西都是紫色的; 他有音盲,聽不出音調變化,欣賞不了能讓正常人感到愉悅的“音樂”; 他有閱讀障礙,小時候同學給他起了綽號“字典”,因為他不知道字典的排序,每找一個字都要把字典從第一頁開始翻,同學們還以為他喜歡看字典呢。 而且,禍不單行,他17歲時患上嚴重的小兒麻痹癥,媽媽請來的三個醫生都對她說,你的兒子活不到明天了。 艾瑞克森好不容易挺到了第二天,結果醫生來了以后,又下了一個“惡毒的預言”:你這輩子別想站起來了。 結果怎么樣?艾瑞克森后來不僅能走了,還成為心理催眠領域的創始人,一直活到了78歲。 他戰勝困難的方法,說難也難,因為沒有人能做到這么極致;但說簡單也簡單,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 那就是“相信自己”。 無論別人怎么說、怎么想,哪怕對方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他都要問一下自己的潛意識該怎么辦。 就像他對學生所說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怎樣進入催眠,我不知道你什么時候進入催眠。我只知道,我有一個潛意識,你有一個潛意識,我們在同一個房間一起相處,所以,催眠是必然的。 對于即將發生的一切,我很好奇,但到底會發生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但這很有效。” 我們大多數人有健全的身體和完好的大腦,沒有色盲、音盲、閱讀障礙,也沒得過小兒麻痹癥,至少沒有同時踩中四項。 我們和大師之間到底差了什么,為什么沒人能做到那樣全心地相信自己? 02 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一次女友聚會,吳晶無意中說起她小時候不愿意穿涼鞋,原因是二腳趾的長度比大腳趾長,她自卑。 誰能想到在公司里叱咤風云、在家里說一不二的她,還會為這樣不值一提的小事自卑呢? 一旁的若彤卻脫口而出:“我還因為二腳趾長驕傲呢!” 同一件小事為什么能引起這么大的反差,而且說驕傲的若彤平時膽小瑟縮,說自卑的吳晶平時卻是個御姐? 吳晶小時候聽過一句俗語,“二拇腳趾長,不孝爹和娘”,這話雖然毫無科學道理可言,但至少說明那個時代可能存在“二腳趾應該比大腳趾短”的主流審美觀。 吳晶聽到這句話以后,回家一查看,發現爸爸、媽媽還有妹妹都是大腳趾比二腳趾短,只有自己是二腳趾長。 知道這件事其實并不足以讓她自卑,關鍵是吳晶從小在奶奶家長大,到了六歲才回到媽媽身邊。 原本她對這個家就不能完全融入,一直覺得媽媽、爸爸是不喜歡她才會把她扔到奶奶家,卻把妹妹留在身邊。 她們三個才是真正的一家人,自己不過是被拋棄的外人。 這時候的吳晶,最需要的是認同感,她和父母、妹妹是一樣的人,沒有什么地方不如她們。 可是二腳趾長這件事,似乎讓她的希望落空了,她不情愿承認不像這個家里的人,更不愿意真的和父母為敵,成為“不孝爹和娘”的人。 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背后卻是傷得不能再深的大事。 而若彤覺得自豪,是因為若彤的媽媽二腳趾也比大腳趾長,她沒有孤立無援的感覺。 若彤媽媽也許只是隨便安慰自己,也許是真的懂心理暗示,總之在一次高朋滿座的場合里,若彤親耳聽見媽媽對別人說,二腳趾長的人聰明。 若彤最想要的就是聰明,從此她就為二腳趾長感到驕傲了,認為自己和一直崇拜的媽媽一樣,是個聰明人。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潛意識就是我們的命運。 2015年,我寫了第二本書《與最好的自己在一起》(第一本是《蘇東坡的幸福人生——東坡心理傳記》,2014年),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們要如何和潛意識相處。 03 與最好的自己在一起的6個跡象這6個跡象,可以判斷你是不是和最好的自己在一起: (1)接受自己的“無知”,不自責 很多人都把“問題”當做敵人,把消滅它當做最大的問題,但是艾瑞克森反而會鼓勵來訪者“和問題共舞”。 奇怪的是,一旦來訪者的問題被接納,反而很快就會消失了。 想要改變,先要學會接受。會包容自己的人,才能容得下整個世界。 (2)有選擇性重視,也有選擇性無視 單單是眼睛,每秒鐘就向大腦傳輸一千萬個信號,你不可能接受到全部信息,否則你的大腦就炸了。 人生,就是一場“選擇性注意”,你的關注在哪兒,人生就在哪兒。 喜歡悲傷的人,總是記住讓人悲傷的事;喜歡快樂的人,總是記住讓人快樂的事。 艾瑞克森認為,人的潛意識中有巨大的潛能,每個人都擁有能讓我們足夠幸福的資源。 如果你感到不幸福,那就試著改變調動潛意識的方式吧。 (3)敢“隨心”,不只做“應該的事” 只做“應該”的事,你不會感到生命充滿了活力,很有可能,你更經常糾結和后悔。 社會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遜認為,和心靈有關的很多有趣的大事都發生在意識之外,比如判斷、感受、動機。 意識里沒有潛意識的智慧。你離真實的感受越近,你就越能獲得能量。 (4)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盡量去滿足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用象與騎象人代表潛意識和意識的關系,他說只有當大象沒有自己的想法時,我們才能指揮它;一旦它真想做什么,我們是斗不過的。 花大力氣和大象斗是徒勞的,你怎么沒想到,大象也要最好的人生啊,為什么不能看看它究竟想帶我們去哪里呢? 潛意識里,有一個需要被傾聽、理解和愛護的自己,也有一個能讓我們不再糾結、畏懼和焦慮的自己。 認識它,抱抱它,和它結伴去旅行。 (5)你可以恨任何人,也可以愛任何人 如果你恨一個人,不管ta是不是你“該”恨的人,你一定有“恨”的原因;如果你愛一個人,不管ta是不是你“該”愛的人,你也一定有“愛”的原因。 允許自己的情緒存在,如果那種情緒讓你不舒服,找到原因比壓抑它更重要。情緒的背后,藏著的就是你的“自我”。 (6)不刻意遠離關系,也不怕心碎 因為害怕被傷害,把所有人都擋在門外,難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為了帶著一顆從未被打開包裝的心再離開嗎? 心注定會被傷害,越是親密的關系風險越大,但也會解鎖更深更廣闊的空間。 寫在最后《伯德小姐》有一段對話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克里斯汀為了參加舞會去買新衣服,她試穿了幾件漂亮的裙子,卻得不到媽媽一句肯定和笑臉,像平時一樣。 克里斯汀對媽媽說, “媽,我希望你喜歡我。” 媽媽說,“我當然愛你。” 克里斯汀問,“但是你喜歡我嗎?” 媽媽說,“我也是希望你可以努力成為那個最好的你啊。” 克里斯汀反問,“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如果現在不愿意相信這是最好的自己,將來就會相信嗎? 如果我變糟了,你還會愛我嗎? 當醫生對艾瑞克森說,你熬不過明天的,艾瑞克森卻對自己說,我一定不能讓醫生們的話實現。 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你,你也要成為最后一個相信自己的人。 · End · |
|
來自: 健康ol8samznr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