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張掖大佛寺 | 坐觀天下風云 臥游三千世界

     睫毛上的風塵 2020-05-28
    自張騫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以來,這條從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西域(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漫長陸上通道,就擔負起了連接中西的重要紐帶。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向西運送的貨物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而得名“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佛教東漸與絲綢之路密不可分,在佛教傳入中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絲綢之路沿線,有眾多的石窟造像,每個石窟造像都有極具代表性的一尊大佛,從長安出發,有彬縣大佛寺大佛,到武山拉稍寺大佛、再到甘谷永明寺大佛,固原須彌山大佛、天水麥積山大佛、永靖炳靈寺大佛,武威天梯山大佛,張掖甘州大佛寺涅槃臥佛、山丹大佛寺坐佛,敦煌莫高窟大佛。這些巨佛塑像,面容慈祥,形態各異,最高者30多米,低者也有10多米,它們或坐、或立,或臥,有泥塑的,有石刻的,有石胎泥塑的,有木胎泥塑的,有半石半泥塑的,可謂是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絲綢之路沿線的佛教洞窟,多選擇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這樣既便于信徒的東西往來,也便于商旅們就近祈福。絲綢之路上的大佛尤以河西走廊為最,數量眾多,造像最精,當年行走在遼遠的河西走廊,無聲無語的視線吞沒古道的黃沙,信徒、商賈們在一個個寺廟里,在一個個石窟前,望著慈悲的佛,不禁心生敬仰。佛像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善的象征,是美的體現,是德的化身。
    張掖古稱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沖擊扇盆地上,南依祁連山,北跨龍首、合黎諸山,“國張臂掖,以通西域”,狹長的走廊延伸出一條絲綢之路,橫貫中亞,使張掖成為中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重鎮,境內古道悠悠,阡陌縱橫,青山碧水,風光秀麗。張掖素有“塞外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有詩贊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的佳句,張掖有兩座大佛,一個是正襟危坐在山丹的坐佛,另一個是靜臥于甘州大佛寺的臥佛。
    “山丹西十里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闊尺余,以五級閣衛之,亦偉矣。”這是河南汝南人吳同春為官甘肅時,賦《山丹土佛》一詩中的幾句,寥寥數語,道出了這座巨佛的偉岸。山丹大佛寺又名“土佛寺”,位于山丹城西5公里處的瞭高山腳下,該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已1500多年,明英宗朱祁鎮為該寺題寫匾額“土佛”,土佛寺由此而得名。
    從山丹縣城出發,沐浴著早晨柔和的陽光,行走在遼闊的河西走廊,遠遠就望見一組氣勢恢宏的建筑群,一座高樓特別顯眼。半個小時來到大佛寺前廣場,大佛寺坐西望東,背靠嘹高山,前迎龍首山,左傍祁店水庫,右連清泉圃田,寺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水庫清流碧波,縈環繞纏,愈顯佛山一色,度地之勝。寺院分前庭后院,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全木質結構、琉璃瓦蓋頂的樓閣,高39米,飛檐陡壁,雄宏壯觀。內塑35米高的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泥塑坐像,大佛兩腿盤起,正襟危坐,神態安詳,兩掌掌心向外,一掌五指向上,一掌五指向下,眼睛慈祥。蓮花底座高達3米,“關煞洞”通道高約1.7米,長10米,大佛造型逼真,姿態優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佛的手、足、胸及面部用純金箔裱貼,金光熠熠,氣度不凡,有威嚴、慈祥、莊重之感,為世界室內坐佛之最,被海內外佛教界高層人士譽為“天下第一室內坐佛”。大佛靜靜注視著眼前的蕓蕓眾生,參觀者站在如此高大的佛像前,瞬間感覺了生命的渺小與卑微。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家三兄弟西天求佛,求取真經。他們風霜雪雨,艱難跋涉,歷經艱辛到達了涼州時,老大說兩位賢弟弟先走,我在此辦完事就繼續西行。于是老大留在了涼州,老二與老三繼續西行。到了山丹之后,老二說自己有點累了,想休息一下再趕路,他讓三弟先行,自己在此地等待大哥一同前往西天。可是在山丹休息的老二怎么也等不來老大,站了許久,實在撐不住了只能坐下來等待。到了張掖的老三盼星星、盼月亮,就是不見兩位哥哥前來,累了的他只好睡著等了。之后三兄弟在武威、山丹、張掖坐化為佛。武威的大哥就是現在的天梯山站佛;山丹的老二就成了坐佛;老三則成了張掖大佛寺的臥佛。民間傳說往往是民意的匯聚和結合,這個故事暗喻佛教在絲綢之路上東傳的一些脈絡和線索,佛教是從西方傳入中原的,可這個故事是從東邊啟程前往西方的,西行取經與佛教東傳似乎在冥冥之中有某種神奇的巧合。
    在張掖甘州大佛寺也有一尊大佛,不過,這是一尊臥佛,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壇之上,大佛頭枕蓮臺,面西側身而臥,雙眼半閉,嘴唇微啟,造像豐滿端秀,姿態怡靜安詳。整個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4米,腳長5.2米。造像位木胎泥塑,金妝彩繪,面龐貼金,胸前飾斗大““卍”字符號,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臥佛首足處塑大梵天、帝釋天立像各一尊,女身云髻高挽,彩帶飄揚;男像面目威嚴,峨冠博帶。背面為十大弟子舉哀像,殿南北兩側塑十八羅漢群像。整組造像造型精美,比例協調,線條流暢,神態自然,端莊祥和,栩栩如生。臥佛上方六臂的金剛,通身靛藍色,須發皆紅色,頭頂骷髏冠,兩足踏白蓮,周燃烈焰,頂上有虹光,四下浪滔滔;細觀其手,左上手持寶瓶,左中手抄長蛇,右上手擎寶傘,右下手握帶穗的寶劍,二中手持寶珠。此金剛有漢地神韻,亦有大夏風格,蒙元氣息,藏地底蘊。因大佛寺為西夏所建,后來受到藏傳佛教影響,又于明代重新修造,融合了各種佛教派別的因素,所以別具特色。
    張掖甘州大佛寺創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公元11103年)竣工,傳說是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之稱。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西夏貴族更是不遠萬里,從遙遠的都城興慶府(寧夏銀川)來此燒香拜佛,信奉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香火鼎盛一時。
    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滅了許多國家,西夏也未能幸免。兇殘的蒙古兵毀城池、燒文書,盜王陵,想把西夏從歷史上抹去,但篤信藏傳佛教的蒙古人不敢對大佛寺輕舉妄動,從而這座本是西夏的皇家寺院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并在這里誕生了元世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
    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甘州一帶游歷,數次來到大佛寺,將這座輝煌的寺院記載在《馬可波羅游記》中。
    明太祖朱元璋在京師設僧錄司,掌天下佛教事宜,并在張掖置僧綱司,分別管理教事。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敕賜寶覺寺。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宮版印刷的經卷345種、685函、3584卷敕書頒賜給大佛寺。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
    寺后有一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塔高33.37米。相傳置放著釋迦攝摩勝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該塔造形別致,和北京妙應寺白塔有相似之處。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甘州大佛寺自西夏創建以來,歷經元明清一路走來,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大佛寺是古絲綢之路名稱張掖的一處名勝古跡,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張掖的標志性建筑,更是張掖的一張靚麗名片。
    《甘州府志》載:“甘州或古有甘泉之名,匈奴鑄金人祀天于此,而即取甘泉之名而名之。”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匈奴統治時期就已經有了有拜佛的習俗,由西而來的佛教自然而然的在這片豐腴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漸入中原。
    數千年生生不息,一代代傳承不衰,寺院的香火一直很是旺盛。佛教東傳的過程中,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自然會成為佛教東傳的加油站和助推器。“永嘉之亂”后,中原混戰不休,民不聊生,歌謠“秦中川,血沒腕,唯有涼州(武威)倚柱觀。”整個中國北方唯有河西走廊一帶比較安定。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作為相對繁榮穩定的區域,自然成為建寺造佛、開窟的理想之所在。白壽彝在《中國通史綱要》中說:“北方的佛教中心,十六國時在前涼和北涼。”張掖曾經是北涼的都城,佛文化因此甚是濃郁,也流傳甚廣。
    張掖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成為佛法傳入必經之地、佛教流行較早之地、佛學發展鼎盛之地,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張掖與佛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佛教傳入張掖后,受到統治者所推崇。佛教文化與儒家文化結合后,影響遍及張掖大地。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法盛傳張掖,在沮渠蒙遜統治期間,尊儒學、篤佛教、重教化,外地的高僧大德也來張掖云游講學,一代高僧鳩摩羅什曾在河西走廊一帶活動17年之久。唐貞觀三年,三藏法師赴天竺取經,在張掖講經傳法,佛教盛極一時。張掖大地上出現了不少佛學先行者和一大批追隨者,開窟造佛,建寺立塔,時至今日,在張掖也能看到遍布城鄉的佛塔。
    佛教與藝術有著天然的聯系,藝術借助佛教豐富的想象力彌補了傳統史官的不足,佛教也推動了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佛教對繪畫、雕塑、建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朝歷代開窟造像,修建寺院,繪制了大量佛國故事、經變故事、西方極樂世界、佛像、飛天等佛教題材的壁畫,體現了古代畫家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在張掖甘州大佛寺現在還可以看到《山海經》《西游記》等精美壁畫。張掖在各個歷史時期修建的大型佛寺建筑很多,如五涼時的文殊寺、馬蹄寺,北周時期的木塔寺,西夏時的大佛寺,明朝時的西來寺等,建筑形式各具風格。
       絲綢之路上的石窟造像從高鼻深目,身材魁梧到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氣韻生動”,到了北周又講究“純樸敦厚”,隋唐之際,建佛造像又達到了一個輝煌的巔峰時期,更是“豐滿神韻,形神兼備”,在造像過程中,為了達到對佛的尊崇,人們往往互相攀比,能以建造巨佛為榮,認為建造大佛是對佛最好的敬仰。由此一來,各地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大佛,以彰顯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敦煌莫高窟有一座標志性建筑“九層樓”,樓內大佛通高35.6米,為唐代石胎泥塑佛。

    武威天梯山釋迦牟尼大佛高28米,寬10米,面水巍然端坐,傳說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武山拉稍寺大佛創建于北周時期,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40余米。

    炳靈寺171龕,為盛唐時期建造的大佛高27米。甘谷大象山釋迦牟尼佛高23.3米。張掖大佛寺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臥佛身長34.5米,一根中指上就能躺一人,為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
    麥積山石窟第13號釋迦牟尼佛摩崖大佛高16米。

    彬縣大佛高24米,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造形雄偉、雕飾富麗,據說是按照李世民本人的樣貌雕刻的。
    云岡石窟第五窟座佛高達17米,大耳垂肩,是云岡的標志佛像。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建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2年),據說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樂山大佛從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動工,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大佛通高71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這些巨佛的出現大多集中在北魏,興盛于隋唐時期。這兩個朝代都是以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為背景。隋朝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作為自佛教盛行以來,華夏大地第一次迎來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巨佛造像要具備諸多條件,首先是國家支持,群眾信仰,經濟鼎盛。這一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自然要建造大的佛像,天水麥積山石窟群的巨型佛像就是隋朝皇室舉全力進行建造的,唐代巨佛崇拜更為盛行,隨之而來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大量的巨佛在各地頻繁出現。這些佛像在漢族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這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艱辛勞動的結晶,也是他們與西方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黑河滾滾浪花合拍著聲聲駝鈴,巍巍祁連蔥蘢競秀佛光普度眾生。張掖兩座大佛一坐一臥,各具特色,成為金張掖的地理坐標,文化底蘊,歷史豐碑,宣傳名片,旅游名牌。兩座大佛見證了這里的古往今來,解讀張掖這座絲路重鎮,瞻仰這樣巨大的佛像,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機緣;是一份榮耀,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回靈魂的凈化,讓我們以朝圣的方式,用心去觸摸佛教東漸的歷史,讓我們以虔誠的態度,用心去感悟佛文化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AV手机在线观看片|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丰满少妇2中文在线观看| 清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又大又粗欧美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福利一区二区1000|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av| 饥渴的少妇2中文字幕| 久久超碰色中文字幕超清|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天天日天天谢天天视2019天干|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无码人妻天天拍夜夜爽|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色|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APP |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熟妇乱子伦XX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下载|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