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諧音吾愛發,提醒人們愛護自己的頭發,每年門診中,因頭發問題來問診的不在少數,脫發、頭發白、頭皮癢、頭屑多等等。 中醫認為,頭發從本質上來看與腎水、脾土、肝木、氣血關系密切,在這里介紹幾種對治療頭發問題同樣有效的外治法。 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使水濕蘊生上犯或濕邪蘊久化熱,濕熱蘊蒸于頭皮;或是腎陽不足,導致水濕潴留,引起頭發油膩,治療宜去濕熱為主。 20g大黃,30g蒼術,30g苦參,30g藿香,水煎20分鐘,置溫洗頭,每天1次,四藥合用能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去濕熱。 受氣血虧虛、濕熱、肝不藏血、腎不藏精的影響,氣血化生之源缺乏,不能濡養毛發,而致脫落,治療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為主,清熱祛濕為輔。 3g冰片,3g硼砂 ,15g側柏葉,9g桑葉,9g川椒,9g當歸 ,12g川芎。冰片配硼砂,疏散頭部濕熱;桑葉、側柏葉疏散風熱;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川椒祛濕止癢。 單用透骨草能祛風除濕、活血。60g透骨草(鮮者加倍),加水煎煮20min后,溫度適宜時外洗,每日1次,連洗7天。 30g生地、15g川芎、30g制首烏、15g艾葉、15g透骨草,淋洗頭部,養血生發、疏風止癢。 隨著年紀的增長,中老年人白發是種正常現象,我們的外治法是針對年輕人或青少年的。這兩類人年輕陽氣盛,易耗陰血,血虛燥熱而致;或因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而致,所以在用藥上以補肝腎,益氣養血、清熱涼血為主。 30g黑豆、30g五倍子、15g桑葉、10g側柏葉,煎煮30min,洗發泡頭。 頭皮瘙癢多由于風邪入侵、血燥血熱、腸胃濕熱引起的,治療上需要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油性發質瘙癢多由腸胃濕熱引起,治療需要清熱利濕;干性發質瘙癢多由血熱血燥引起,需要清熱涼血。 皂角、王不留行、側柏葉、苦參,水煎外洗,兩三天1次,洗后用清水沖。皂角控油抗菌;王不留行、側柏葉清熱涼血止癢;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止癢,四藥聯合能清熱祛濕,涼血,殺蟲抗菌。 60g透骨草,30g桑葉,20g側柏葉,15g苦參,煎湯外洗。桑葉、側柏葉藥輕升至頭皮毛發,能清熱涼血、祛風止癢、清利頭目;透骨草除濕止癢;苦參在止癢的同時能清熱祛濕。 可用古方顛倒散,生大黃和硫磺升華各等份,研成末,頭發打濕后,弄在頭發上,反復搓,5分鐘左右,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每天1次;清熱解毒,殺蟲除濕,涼血止血。 中醫認為頭皮屑多,是由于風邪外襲、血燥血虛而生風;或因脾胃運化失常,蘊濕生熱,濕熱上行侵蝕發根而致,治療需要清熱活血、化濕、補血。 15 g黃芪、10 g熟地、10 g何首烏、10 g墨旱蓮、10 g當歸、10 g桑寄生、10 g桑葉、10 g蔓荊子、10 g側柏葉,泡30min,大火煎開后,改文火煮10 min,溫用熏洗頭部,同時按摩頭皮屑較多部位,每次10分鐘。 方中黃芪、熟地、何首烏、墨旱蓮、當歸、桑寄生滋養肝腎、補益精血,輔以桑葉、蔓荊子、側柏葉宣肺清熱,疏風止癢。 驗方丨中醫12字方針,輕松應對乳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