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是個相對的概念。《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這是虛實的經典定義。虛者,正氣之虛,實者,邪氣之實,補虛瀉實,猶如權衡。“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為一定不易之法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其衰而彰之”,意同“虛則補之”、“衰者補之”,是補法之總要,而補則有氣血、陰陽之別和藥物氣味之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于味。”形為陽,精為陰,氣為陽,味為陰,藥之所補也各從其類。“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是溫而補之;“氣虛宜掣引之”、“下者舉之”是氣陷,宜補而升提;“散者收之”,是氣散,當補而兼收;“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是病后復原所需,即所謂藥補不如食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實者散而瀉之”,意同“實者瀉之”,可以視為瀉法總要。“因其輕而揚之”、“漬形以為汗”、“汗而發之”,都是實邪在表,從表而瀉的汗法;“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實邪在上,可以因勢利導從吐而出;“中滿者,瀉之于內”、“引而竭之”、“留者攻之”、“血實宜決之”、“宛陳則除之”,是實邪在里的下法;“堅者削之”、“堅者軟之”、“結者散之”,是實邪的消法。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木郁滯當條達,火郁滯當發越,土郁滯當劫奪,金郁滯當滲泄,水郁滯當折損。調理氣機時,對于太過的,就用相勝的藥來折損它,這就是所謂的瀉,總屬于針對實邪的治法,此五郁之邪,是指臟腑之氣失去約制而自生的邪氣,太過、有余就是實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