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湖北美術學院公眾號) 前言 綻放的青春在濃淡不一的墨趣中定格,青春永遠在線,永不落幕!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本科校園生活的最后篇章。轉瞬四載,回眸歷程,我們在藏龍島這個活力四射的藝術苗圃里茁壯成長。 羅曼-羅丹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情感、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我們在美術學院這個藝術殿堂那段時光里,有多少個日子,我們迎著黎明的屢屢晨曦,伴著傍晚的濃濃暮色在藝術的世界里徜徉,探索藝術的真諦。我們用真摯的感情書寫、記錄著生活和感受。在疫情這段時間里,我們通過虛擬的空間聯系在一起,四年積累的靈感和情感噴涌而出,發揮著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自己的畢業作品,有的幽靜、有的豪放、有的靈動、有的富有象征性,所有的繪畫特點都綜合了我們對筆墨、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這些認識或許稚嫩也或許成熟,這都將成為我們成長的一個經歷,也是我們青春最寶貴的回憶。 大學生涯是人生的一小段路程,曾經我們為了夢想來到這里,現在我們為了夢想的新一階段離開這里,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砥礪前行,揚帆起航,去迎接新的天地與藝術之路! 百年湖美,精彩依舊,桃李盈門! 作品展示 此次為系列推送,本篇為2016級書法班作品展示,其余后期會陸續展出,望大家多多支持。 篆書《沈約雜詠》四條屏 86cm*176cm 作品簡介: 此作取材沈約的《雜詠五首》,其詩號“永明體”,從較自由的古體詩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重要過渡,與小篆風接近,故以篆書書之。 隸書《成公綏論書》軸 92cm*180cm 作品簡介: 這件作品取材成公綏《隸書體》。成公綏贊隸書“繁簡中庸、規矩有則、用之適宜”,為追求內容和形式統一,故選擇隸書創作,以《禮器碑》為取法對象。 《禮器碑》格調高古中洋溢著清新。創作中,老師強調章法上要統一、線條追求勁健,使此作品在平整中見險絕,奇古中求變化。多次實踐后,終于完成此作,未來更加精益求精! 作者姓名:趙宇欣 作品名稱: 篆書《沈約雜詠》四條屏 隸書《成公綏論書》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行書錄《始得西山宴游記》軸 106cm*180cm 作品簡介: 因流疫賦閑在家已有四月之余,臨近畢業,本該是在學校與諸友共研筆墨,而今不得,頗有些虛擲歲月之感。忽又覺得,這段空閑時間想必略與東晉士人的生活相仿,若過著一樣節奏的生活,不知道能不能尋到通往魏晉平淡的路徑。于是以《圣教序》、《淳化閣帖》為范本,寫下了這件行書錄《始得西山宴游記》軸。 我有一弊習始終未改,就是太在意單個字的結構形態,因而字字獨立如印板排算,無法經營成為和諧的視覺效果。在畢創過程中老師教導我應該強化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在自然書寫下產生虛實大小粗細等元素的對比,偶又在書中看到米芾說“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而后恍然大悟。回歸古人日常書寫的狀態,尋找到回溯書寫的實用主義的道路,將書法與生活緊密相連,是日后數年要堅定去做的事。 作者姓名:張敬儒 作品名稱: 行書錄《始得西山宴游記》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隸書《西都賦》四條屏 192cm*178cm 作品簡介: 《西都賦》是兩漢時期班固所寫的一篇大賦,表現出了都城的壯麗雄偉,呈現出了漢都的繁榮景象。明代張紳在《法書通釋》中云:“凡寫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鄧石如曾寫《西都賦隸書八屏》,通篇磅礴震撼,遒麗天成,與賦中所描繪的山河之美所契合。文字中的“言外之意”與書法所呈的“象外之境”交疊融合,才能展現合乎審美的藝術作品。“駿馬秋風塞北”的筆墨是無法表現出“杏花春雨江南”的靜雅,這是我得到的最大感受. 材料上在反復對比之后,最終選定蠟染箋,以濃厚的純桐油墨書,在紙上呈現的墨色烏黑光亮,猶如漆成。取法清人,用黑、厚、重、凝的格調來表現渾樸鈍拙的金石趣。 作者姓名:臧智勇 作品名稱: 隸書《西都賦》四條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漢簡節錄《莊周逍遙游》書軸 300cm*180cm 作品簡介: 湖美學書四載,今值畢業之際,恩師常說書學古人,多讀古文,故讀三玄之一《南華經》,雖不易懂,仍欲悟先人高深智慧,再讀其中《逍遙游》心中甚為感觸,故創此文,以做四年學書回顧。創作學《額濟納居廷前漢簡》筆法,字多橫扁,做成多條長幅拼接的形式,也聽取恩師意見,整體多加起伏變化,盡力還原古人揮運之時的狀態。此次創作不僅是對學書四年的檢驗,更是對自己能力的提高。從最初的內容選定到書寫形式的確定,尤其是對用筆和整體風格的確立,老師都給予了我很多幫助。雖未能與同窗回到學校感受一起創作的氛圍,但在家中進行畢業創作也是一次特別珍貴的體驗。 作者姓名:云瑞 作品名稱: 漢簡節錄《莊周逍遙游》書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篆書《大醫精誠》立軸 240cm*240cm 作品簡介: 篆書《大醫精誠》立軸創作重在磨煉自己多樣性的表現能力。為表達文字的內涵,須在印章選材、字體設計、刀法運用等方面綜合考慮,讓各種因素密切配合,以求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讓人觀之悅目,品之有味,思之有得。 行書《杏林擷英》立軸 90cm*150cm 作品簡介: 行書《杏林擷英》立軸采取小幅手札的形式,吸取米芾行書跳躍靈動,崇尚隨性意趣的特點,將對立因素充分融合,以展神韻。創作過程中,經老師指導,改變了此前結構拘謹的缺點,行書創作水平得到鍛煉和提高。 篆刻《清風徐來》印屏 45cm*100cm 作品簡介: 篆刻《清風徐來》印屏創作時力求筆畫均勻平和,結體莊重沉穩。在完成如此大幅作品創作時,出現不同風格融合運用不協調的問題,經老師們悉心指點,又經多次創作磨煉,對于玉箸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積累了創作經驗,獲益頗豐。 作者姓名:尹昭璇 作品名稱: 篆書《大醫精誠》立軸 行書《杏林擷英》立軸 篆刻《清風徐來》印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隸書《西京賦》立軸 110cm*180cm 作品簡介: 在湖北美術學院學書已近四載,感懷諸師幾年來的悉心教導,使我在書法、篆刻、理論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在日常的書法學習中,我最鐘愛漢代隸書,此篇隸書創作取法《何君閣道碑》與《開通褒斜道》刻石,為追求書法風格和書法文辭時代的一致性,內容我選擇了東漢張衡《二京賦》中的《西京賦》。創作之初,寫的太過拘謹,通篇平淡,變化較少。經過老師的耐心指導,我漸漸放開束縛,用筆和用墨都變得豐富起來,但是結構方面還有不足,留待日后繼續鉆研。這次畢業展覽是對我四年學習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檢驗,它指引我日后繼續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不辜負老師們的期望。 作者姓名:儀騏嘉 作品名稱:隸書《西京賦》立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篆書節選《海岳名言》軸 88cm*180cm 作品簡介: 《天發神讖碑》造型結構特點鮮明,清代吳讓之曾臨此碑,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評價:“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韻厚,將陷復出,若郁還深。”字形方扁,以方切入筆,中鋒行筆為“韻厚”,出鋒果斷謂其“鋒廉”。加之老師給予字形、線條上的指導意見,遂有將吳讓之篆書的柔美與此碑的寬博和獨特的用筆結合起來,進行了創作探索。 ![]() 隸書《熙州慢》軸 97cm*180cm 作品簡介: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完白山人傳》中評價:“山人篆法以二李為宗,而縱橫闔闢之妙......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當額文為尤近。”對于字的結體、造型在篆隸之間須嚴謹,結構間錯落協調,確能體會到包世臣所說的與秦漢碑額相近,筆鋒使轉與二李有異同,墨色濃淡與通篇氣息環環相扣,最終對鄧派隸書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姓名:陽沐寒 作品名稱: 隸書《熙州慢》軸 篆書節選《海岳名言》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漢簡《晉語·叔向論忠信而本固》軸 85cm*180cm 作品簡介: 在湖美學書四年,以此漢簡作品作為我的畢業創作。作品名為《漢簡 晉語·叔向論忠信而本固 軸》,創作取法武威漢簡《儀禮》,整幅作品包括落款在內本均為漢簡創作,以多條長幅拼接的形式,制造簡牘的視覺效果。創作內容為《國語》選段,曰晉以忠信守國而楚不敢犯。《儀禮》原作用筆剛健豪爽,隸書特征明顯,結體扁平,布白均勻,字距較大。我在創作之初書寫狀態拘謹,追求形似的效果,反而難有所得。漢簡的創作需要擯棄對細枝末節的刻畫,充分的發揮作品整體的氣度,在把握大勢的情況下,再對作品局部的細節做調整。此作品在結字和用筆上都還存在不足,日后仍需細細鉆研,以期進步。 作者姓名:顏冰清 作品名稱: 漢簡《晉語·叔向論忠信而本固》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楷書《選顏氏家訓》中堂 97cm*180cm 作品簡介: 楷書《選顏氏家訓》中堂文850字,為吾輩者立人法也。書為楷,以孔子廟堂為則,其字盡態,無刻意雕。初之意,以見其自然之內斂之圓融之妙,忽之方也。在師下參諸意,得之矣。楷平有奇,不疾不徐,得之于心,應之于手。 ![]() 草書《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堂 84cm*153cm 作品簡介: 草書《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堂文84字,勢跌宕,情摯篤,詩中所存者大志所宜之氣。作法明祝允明之草,其書頓挫雄逸,放而不野,李潮與祝生氣質一也,以求情質相通。曰:“草貴疏而暢”,輔強之勢開色之變,成此。 ![]() 《薛欽文朱跡》印屏 34cm*138cm 作品簡介: 《薛欽文朱跡》印屏取諸子百家之言,風格鑒南北朝印風,此印格錯落跳蕩,以線遒勁,粗獷豪放,至霸悍恣奇險狂者效。刻之中先析法也,匠者刀俗,鐫之勢等,后以方直為鐫刻之,由工求不工,工之極寓整于化,終于體統。 作者姓名:薛欽文 作品名稱: 《薛欽文朱跡》印屏 楷書《選顏氏家訓》中堂 草書《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堂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草書節錄《續書譜》軸 160cm*250cm 作品簡介: 這幅畢業作品主要以黃庭堅草書作為參照,我喜歡草書“任情恣性”的變化。大幅草書創作,尚屬首次,這使我對草書有更深的體會。期間幸得各位老師悉心指導,才得以堅持下來,在此一并致謝! 姜夔說:“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復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我將其視為對草書節奏把握的法則,故選擇《續書譜》其中一節來書寫,是為應景應情。力求達到草書藝術的韻律和諧之感! ![]() 楷書《利川賦全篇》手卷 132cm*24cm 作品簡介: 這幅小楷手卷《利川賦》,曾多次請教各位老師,從初稿到定格,幸得各位老師指點,在此一并致謝。 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喜歡野夫先生的文章,先生筆下的家鄉——利川,生動活潑。我的創作往往受到主觀情感的影響,我稱自己是在漢求學的“江城客”,每每想到家鄉,就默讀一遍先生的文章,也能暫解思鄉之情,在此祝故鄉“萬家齊歡”。 作者姓名:王濤 作品名稱: 草書節錄《續書譜》軸 楷書《利川賦全篇》手卷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隸書《東坡詩二首》八尺四條屏 129cm*248cm 作品簡介: 《禮器碑》仿作。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清超遒勁,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清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在老師指導下,注意其開闊結構的特點,并嘗試將其筆劃的粗細方圓與筆勢的動靜向背相結合。 ![]() 篆隸銅鏡仿作條幅 120cm*50cm 作品簡介: 銅鏡銘文的演變是一部中國文字的發展史,尤以漢代最為典型。它從側面體現了中國書法由篆轉隸,以及各種書體層出不窮、爭奇斗艷的歷史過程。我在書體上模仿漢代隸變時期古樸童趣的篆隸風格,運用環形排列的章法,以漢代詩詞作為文本內容。同時聽取老師的建議,運用不同的色彩描繪銅鏡的紋飾,使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創新感。 作者姓名:王丹妮 作品名稱: 篆隸銅鏡仿作條幅 隸書《東坡詩二首》八尺四條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楚簡《南柯子二首》軸 10cm*70cm 作品簡介: 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中國記錄文字的載體,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后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且聞名于世界。簡牘書法表現出來的書法風格,突破了傳統書法的固定格式,因此,我以簡牘的形式創作南柯子兩首,試著讓簡牘與南柯子產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交融。 作者姓名: 萬浟 作品名稱:楚簡《南柯子二首》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小楷《節錄書譜》軸 60cm*180cm 作品簡介: 孫過庭《書譜》云“且元常專工與隸書”。鐘繇存世惟小楷,千百年來,各朝的小楷書家,很難有超越這位鼻祖的,尤其那份古意,雅致和自然,鐘繇賦予那區區指甲般大小的字一個中國文化的靈魂。小楷更工妙,直與晉唐接。創作通過對鐘繇小楷書跡風格研究,臨創兼并,將鐘繇小楷的特點融入創作作品中,將其章法的舒朗感夸張化,給出一種豁達的觀感。內容上選擇孫過庭《書譜》,形式上采用了通過蠟染色宣的拼接組合,主色調為復古黃,形狀類似鐘鼎,意在給以觀者視覺上的沖擊,留白處加以印章點綴。通過此次創作讓我對鐘繇小楷及孫過庭《書譜》有了深刻的認識。 作者姓名:滿雪婷 作品名稱: 小楷《節錄書譜》軸 隸書詩經選錄六條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小楷《書信》軸 18cm*138cm 作品簡介: 這一次特殊的畢業季,我們都在家完成作品,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靜下來思考很多東西,總結一下大學四年的收獲把學過的東西梳理一遍,給未來一個規劃,所以我的作品是小楷《書信》軸,其實這幅作品最初是要抄錄一些經典名著,在抄錄的過程中不斷理解吸收產生了許多感觸,就隨手記錄了下來,后面突然發現把這些重新抄錄一遍也很有意思,就把我所想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了,也能夠不斷勉勵自己,希望三年后的自己回首過往可以少一些遺憾多一些滿足,也希望讀到這封的同學能夠靜下來和自己聊聊天,最后非常感恩這四年來老師和同學們的指導和講解。 作者姓名:劉月順 作品名稱:小楷《書信》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篆書《歌頭》四條屏 100cm*145cm 作品簡介: 鄧石如開創篆書新筆法,將篆書中融入隸書筆意,是篆書在歷經千百年落寞后的又一次重生。包世臣曾描述道:“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當額文為尤近。”我的創作便是通過對鄧石如“以隸寫篆”筆法的分析,以《小窗幽記》為研究對象進行臨摹對比。字中轉折處的提按變化成為我嘗試創作的第一個著重點,我將此技法進行夸張處理,使轉折的過程方法更加直觀明顯的表達在紙上,在行筆過程中認真感受筆與紙之間的阻力,使隸書的方正與原本篆書的圓潤相結合,最后創作出此作品。我作品中的詩詞內容為詩人李存勖的代表作品《歌頭》,詩中感情的自然流露與鄧石如靈活富有生命力的線條相融合,是這幅作品的最后呈現。 作者姓名:劉曉斐 作品名稱:篆書《歌頭》四條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篆書《游洞庭湖》軸 120cm*148cm 作品簡介: 這件篆書作品的內容是李白的《游洞庭湖》。該作品取法吳昌碩晚年臨石鼓文篆書。總結吳昌碩一生臨摹石鼓文的風格,就是從平正到險絕最后復歸平正,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 隸書種樹成蔭藝蘭近石,對云思念友就月披書軸 68cm*180cm 作品簡介: 這幅對聯,上聯寫景,下聯抒情。該作品取法吳昌碩和伊秉綬的隸書。伊秉綬的隸書中鋒行筆,結構勻稱,給人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吳昌碩隸書,引入大篆筆法,化方為圓,減少漢隸用筆的波折提按。 作者姓名:劉瑋琳 作品名稱: 篆書《游洞庭湖》軸 隸書種樹成蔭藝蘭近石,對云思念友就月披書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行書《岳陽樓記》條軸 58cm*165cm 作品簡介: 我選擇用《智永千字文》創作是因為它是一個過渡階段的作品,在“二王”筆法的基礎上又加以提煉,對以后追求魏晉奠定了基礎。在用筆上選擇以露峰起筆為主,采用捻管的方法,借助筆鋒絞轉所產生的力去豐富線條,以此來增加線條的質感;在字法上避免過于平均分割,我在結構上做了一些調整,增加一些橫勢使結構更開張一些;章法上為了加強氣韻的表達,在書寫時要心無旁騖一氣呵成;在創作內容上,我選擇用行書和條軸的形式來書寫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文章通過遷客騷人登樓時或喜或悲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作者姓名:李文琦 作品名稱: 行書《岳陽樓記》條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隸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立軸 50cm*180cm 作品簡介: 《禮器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是學習隸書的最佳范本之一。它的筆畫剛健,用筆力注筆端,鋒利無比,其結體寓欹側于平正之中,疏秀且嚴密,歷來被奉為隸書極則。 《禮器碑》的線條質感與東漢時期的其他隸書存在一定的差異,我認為《禮器碑》的筆法是比較靈動自如的,要做到這一點也是最難的,筆畫剛勁且具有彈性,捺畫的造型獨特,對整個字的結體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在創作中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統一在一起,夸張整幅作品的對比度。歷來有很多書家臨摹學習,變化之多,一字一奇,因此我選用《禮器碑》來進行創作。 作者姓名:李夢冉 作品名稱: 隸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立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隸書《詩經選錄》六條屏 49cm*180cm 作品簡介: 鄧石如是清代碑派書家的代表,尤以篆、隸二體為世所重。其隸書取法于漢碑而自出新意,用筆鋪毫直行,裹鋒而轉,不拘于模仿碑刻效果,而已遒勁爽利為特點。在創作作品時,幸在老師悉心指導下完成,一開始的風格、結字造型的笨重,通過不斷地臨摹去尋找自己問題的所在。 整個的創作過程,自己從臨摹在到做成集字字典,把每個字的結構拆分,重新排列組合。這一系列的學習讓我在創作的領悟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創作時也有更深層的理解。 通過了學習和實踐,也希望此作品對自己的所學所感有所體現。 作者姓名:李傳旭 作品名稱: 隸書《詩經選錄》六條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隸書非草書軸》 34.7cm*270cm 作品簡介: 隸書《非草書》軸是一副豎式作品,筆者以《禮器碑》碑側的風格為線,記載同屬東漢的《非草書》,這樣可以使文與字相配。臨習《禮器碑》之風自晚明方才興起,其碑陽、碑陰風格皆被后來眾位學者所推崇,而同屬一體的碑側文字風格卻時常被人們所忽略,于是筆者望借此風格對《非草書》進行再創作,以此求取不同于常見隸書的縱式感。 ![]() 行書《黃州寒食詩》軸——舞動的書法 230cm*32.4cm 作品簡介: “行書《黃州寒食詩》軸——舞動的書法”是一副以《裴將軍詩貼》風格為線的書法作品,其“變”的藝術風格正與如今多變的時代相契合,而以此風格書《黃州寒食詩》正是為求取其新的變化,把原本并不相合的寒食詩文進行行與行、列與列的穿插與改變,以草書使轉為線,形制為面,以篆隸方塊與大面積空白為面,從而凸顯幾何學同書法的新探討。 作者姓名:黃志翔 作品名稱: 《隸書非草書軸》 行書《黃州寒食詩》軸——舞動的書法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楷書《節錄試筆》中堂 97cm*180cm 作品簡介: 此件作品內容節錄歐陽修《試筆》,以《大字陰符經》為創作依托。《大字陰符經》傳為褚遂良所書。此帖用筆豐富,行筆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筆法,寫得自然古樸,結體寬博且有隸意。每次練習這件作品時,書寫時有部分字寫出來后并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我會借助褚遂良其他的字帖并結合《大字陰符經》的風格特點進行反復練習創作,如同《試筆·作字要熟》里說:“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韻。”此篇《試筆》文章有重復的字太多了..如:“學”、“書”、“為”、“其”、“有”、“不”、“之”、“也”、“此”等等,要反復琢磨,學習如何像《大字陰符經》里有27個“之”字,18個“天”字,14個“人”字,13個“生”字,幾乎字字寫法都有不同,變化豐富。感謝指導老師在我創作時,認真負責提建議,學生虛心受教,感激不盡! 作者姓名:何卓瑩 作品名稱: 楷書《節錄試筆》中堂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草書《鄭板橋古詩詞九首》四條屏 127cm*248cm 作品簡介: 我一直向往古時文人生活的閑淡自適,行草書寫時的行云流水。徐渭許多作品行間空白小,幾乎不見行間,欣賞這樣的作品時依然感覺空靈、氣息流暢、狂而不亂。我采用了緊湊的章法布局,縮小行間距離,結字姿態多變,線條沉著,收放有度,墨色豐富,章法上在不平衡中盡量達到和諧自然。 ![]() 篆書《蔡邕篆勢》四條屏 127cm*248cm 作品簡介: 篆隸的復興離不開鄧石如等一批書家的努力,而鄧氏對漢篆的借鑒與發揮,將篆書進一步推進。藏鋒起筆,里面稍微一點點舒緩的動作,漢篆書寫從容,用筆松動,線條內容豐富,別有一番風味。孫過庭《書譜》里認為“篆尚婉而通”,而《袁安碑》筆勢流美,正是深得其意。對于自己的創作變化和對漢代篆書的理解有著一定的幫助。 作者姓名:茍曉羽 作品名稱: 篆書《蔡邕篆勢》四條屏 草書《鄭板橋古詩詞九首》四條屏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隸書《節錄論書》軸 123cm*248cm 作品簡介: 《乙瑛碑》用筆沉著厚重,結字端莊雍容,呈現森然氣象,故作品取法此碑。在創作時,幸得老師指導,由剛開始的筆畫扭動太過、空間和整體的虛實掌握不好,到后來的平穩有余、缺少情緒變化,期間也通過臨摹等方式去練習和感悟,但如何平衡這兩點還需要繼續探索和學習。 蘇軾在《論書》中提出“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的觀點,認為作書不必有意求工,宜一任自然流露,感受聽筆所致的盡意適興之感。這樣的觀點尤為沖擊,故創作內容節選于此篇,用以學習和自省。 整個創作過程,不僅讓我在隸書創作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更對創作時的心態與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望《隸書節錄論書軸》這件作品能夠對自己的所學所感有所體現。 作者姓名:高明慧 作品名稱:隸書《節錄論書》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篆書《神思》立軸 320cm*74cm 作品簡介: 我被中山王三器銘文極具裝飾性的獨特風格所吸引。本作品從中取法,在幾次嘗試和老師的建議下,最終留取其修長的體態和緊湊的結體;而豐富線條變化,使其更具書寫性。此外,由于中山王是戰國時期的國家,文字久遠與今所熟知的文字大有不同,為創作增加了些許難度,字法上我便借鑒了今人徐無聞、黃嘗銘等關于中山王篆的創作。作品內容上,我因為描寫寫作時的想象力的一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而節選了文心雕龍中論述藝術構思的《神思》篇。由此便形成《篆書神思豎軸》這幅作品。 作者姓名:范思妙 作品名稱:篆書《神思》立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楷書節錄《文心雕龍隱秀》軸 180cm*85cm 作品簡介: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主要以石碑,墓志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此時書法處于由隸入楷的轉變期,對后來隋、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件作品取法于魏碑代表作品之一的《張猛龍碑》,此碑在具有魏碑風貌的同時又極具個性,其用筆方圓兼施,結構欹正相生、出奇入勝。這也為我的楷書創作帶來啟示,意圖追求碑中險絕的字勢。創作中也一度陷入困境,因為結字的過度欹側而打破了作品整體的平衡,而后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對作品中字勢及結字的大小都進行了調整,更加注重整體章法上的和諧統一;在用筆上也盡量干脆,以追求碑中爽朗質樸的線條。經過慢慢地推敲與調整,作品最終基本達到效果。劉熙載《藝概》中所言:“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只有三者兼備,作品才能達到審美的和諧與統一。 作者姓名:陳鑫蕓 作品名稱: 楷書節錄《文心雕龍隱秀》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行書《送高閑上人序》軸 50cm*180cm 作品簡介: 我的這件作品內容取自唐代詩人韓愈與高閑上人離別時創作的一篇序。文中韓愈用了一系列例證,說明了作事必須專心致志,不見異思遷,不分散精力,才能成功。他贈與高閑上人學書的話,同樣激勵著我。 此件作品取法米芾手札,米芾用筆潑辣大膽,有“刷”字意味,使人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此件作品對米芾的風格進行臨習,讓我在平時寫作中更能解放自己,運筆更加爽快。關于作品的章法,一開始想取用橫式長卷形式,但于現代書畫展廳來說,豎式作品的視覺沖擊更為強烈,故參考多個展覽,決定改為多個片段縱向拼接而成,最終形成的效果頗有趣味。 作者姓名:陳淑嫻 作品名稱: 行書《送高閑上人序》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楷書《小窗幽記》軸 90cm*180cm 作品簡介: 在創作前想了幾種字體,最終還是選用最喜歡的楷書《雁塔圣教序》來創作,在創作中還有一些《伊闕佛龕碑》的元素,內容選擇《小窗幽記》,一是題材新穎,二則是內容皆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人生態度,我很喜歡。開始時也做過兩版不同的格式,最后還是選擇了畫格子,這樣會使整個畫面飽滿一些,初稿后老師指出了我的缺點,在一些字的結構上邊不夠嚴謹,細節方面還需要調整,后來我根據老師提出的我的問題又進行了一些碑帖的臨摹,認識到了不足的地方,之后對作品進行一些改進。這次創作是初次寫較小的楷書,是一次新的體驗,在小字中體會用筆的勢態,為以后的創作打開了一些新思路。 作者姓名:陳麒羽 作品名稱:楷書《小窗幽記》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楷書《裂縫中的陽光》軸 90cm*140cm 作品簡介: 林俊杰《裂縫中的陽光》的歌詞,書體選用的智永千字文,智永在風格上比較秀美,在字的結體上比較靈活。選擇這個內容,因為這首歌很勵志,而且它陪伴我度過了整個考研時期。我還想提醒自己,任何時候的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它的背后不僅要付出努力,而且要堅持不懈的向前沖。因為即使是黑暗籠罩,在黑暗背后也會有陽光從裂縫中滲透出來。 ![]() 篆書《紅樓夢章回名》軸 160cm*220cm 作品簡介: 《紅樓夢》章節名前三十回,結合《嶧山碑》進行的創作。寫這個內容,是覺得《紅樓夢》細節描寫十分精準。文章場景的描述,將人物的性格刻畫的生動到位。文體相稱,我用篆書的婉轉,來表達紅樓中的細膩情感。寶玉黛玉初見時的欣喜,未走到最后的遺憾。若最后是幸福大結局,想必紅樓夢也不會稱為四大名著了。所以愛而不得,未嘗不是一種圓滿。 作者姓名:陳果 作品名稱: 楷書《裂縫中的陽光》軸 篆書《紅樓夢章回名》軸 指導老師:孟慶星、周贊、聶國強 ![]() 編輯:王冰心 圖片來源:16級書法班 指導:周詩佳 高越 審核:孟慶星 周贊 聶國強 曾艷 文章來源:湖北美術學院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