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世界古人類的源頭,也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這片古老的大陸上,既有距今七千多年前業已形成的古埃及文明,也存在眾多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族群。這其中,有著“彩虹之國”美譽的南非就顯得非常特別。 原來,作為地處非洲最南端、擁有較長海岸線的南非,曾經從17世紀到20世紀先后被荷蘭和英國等歐洲人殖民,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只是這片“彩虹”形成的背后,卻夾雜著太多的血腥和苦難。這就需要從世界近代以來的南非殖民歷史開始說起了。自從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先繞過好望角,開辟了歐洲與亞洲的新航路之后,好望角航線便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甚至被譽為“西方海上生命線”。 和平時代,諸如好望角這樣的交通樞紐地區,往往能夠憑借繁榮的貿易往來攫取豐厚的利潤。但是伴隨著殖民主義時代的來臨,這里同樣成為戰爭和災禍的導火索。自文藝復興以后,西歐國家紛紛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卻也因此出現了原材料不足和缺乏充足市場等問題。為了尋找更多的生產材料、開辟新的市場,美洲、澳洲以及非洲腹地就成為資本家們覬覦的對象。 1652年,剛剛結束歐洲三十年戰爭,并從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取得正式獨立地位的荷蘭殖民者開始入侵南非。這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第一批來到南非的歐洲殖民者,進駐了好望角。此后荷蘭人通過在好望角建立的補給站,開始經營起為過往商船、殖民船只提供貨物補給的生意。此后,伴隨著歐洲殖民者在亞洲地區擴張進程的加快、戰爭次數的增多,恰巧位于亞歐航線居中位置的好望角補給站的重要性顯著提升。 鑒于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好望角補給站需要大量的糧食、果蔬,尤其是肉類進行補給。可是當地土著科伊人憑借長期的生存經驗,十分愛惜牲畜,并不經常宰殺。但是,由于荷蘭殖民者帶來了酒精、煙葉等大量成癮商品,讓科伊人最終選擇了妥協。就這樣,在歐洲人長期的欺詐和掠奪之下,科伊人的牲畜資源之間陷于枯竭,社會經濟趨于崩潰。此時,失去了利用價值的他們遭到了滅頂之災,被殖民者暴力掠奪、武力征服,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從此,喪失了牲畜和土地科伊人日益貧困,只能投奔白人社會,淪為苦力。后來伴隨著英荷戰爭、法荷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爆發,荷蘭殖民者一度停止了在南非的擴張行動。然而到了1713年,當歐洲戰事逐漸平緩之后,荷蘭人重新著力于從事殖民事業中來,并開始派遣更多的人來到南非。隨之而來的不僅有掠奪和戰火,更有天花等病毒,這些因素共同促使科伊人這個古老的南非土著走向了滅絕。 伴隨著科伊人的消失,這些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主體的白人群體,經過了幾代的扎根生活之后,逐漸以土著自居,并被稱之為布爾人。布爾人的野心,隨著其人口數量的增加而不斷上漲,并于1770年至1795年迎來了殖民主義另一次擴張高潮。這段時間恰逢歐洲從七年戰爭到法國大革命之間,相對平穩的二十多年,布爾人幾乎完成了對南非印度洋沿岸土地的吞并。在這里生活的土著部落叫做桑人(又稱“布希族”),是一個與科伊人十分相近的族群,卻同樣遭到了殖民者們的殘酷屠殺。 當時的歐洲殖民者將非洲的疆域都當作無主土地,并將桑人等土著部落視為獵物進行圍捕。在殖民者之間展開的殺戮競賽中,桑人被布爾人的民兵們用火器肆意射殺,并成為他們的戰利品。在很短時間里大批桑人部落被摧毀,許多人死于非命,剩余少數幸存桑人則逃亡到了卡拉哈里沙漠附近,南非境內的桑人徹底滅絕了。不過,這些殘暴的布爾人殖民者在遇到非洲科薩人之后,遭到了重創。科薩人的祖先來自于西非班圖部落,屬于東南班圖恩古尼人的南支。這些黑人部落長期處于遷徙之中,體格強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強,最重要的是并未染上酗酒和吸食煙葉的習慣。 正當布爾人遭受科薩人重挫之際,伴隨著拿破侖戰爭的結束,歐洲地緣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荷蘭人在拿破侖戰敗以后,于1814年脫離法國并和比利時、盧森堡組建了荷蘭王國,而后又于1848年成立了君主立憲國。這導致從法國大革命開始,便失去荷蘭后方支持的布爾人,其自主民族意識逐漸加強。當然,最大的變化在于英國徹底控制了世界海上霸權,并開始了更為激進的殖民擴張行動。當大批英國殖民者也來到南非之后,南非地區的殖民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1806年,英國人奪占了布爾人的“開普殖民地”。 為了建立更加適合英國的殖民統治模式,英國新殖民者們提出在南非推行殖民改革。簡而言之,就是英國人要求廢除黑奴制,確保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擁有一定的土地,消解一部分黑人反抗情緒,從而達到提高生產積極性、增加生成效率的作用。這種秉承著細水長流、反對殺雞取卵的思路源自于工業革命之后,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很顯然,這種改革是崇尚商業資本主義的荷蘭裔布爾人所不能接受的。英國殖民者在南非宣揚的“人人平等”等偽善口號,引起了抱有強烈種族思想的布爾人的強烈排斥,雙方矛盾逐漸激化。 當然,鑒于英國人強大的武力震懾,布爾人最初選擇避其鋒芒、北上遷徙,并轉而成立了布爾共和國(即1852年和1854年先后建立了“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土瓦共和國”)。然而讓布爾人自己也未曾料到的是,1867年一位農場主的孩子在玩耍時挖出了幾顆璀璨的鉆石,并引發大量白人殖民者的蜂擁而至。人們來此安營扎寨,并通過對黑人礦工的壓榨,造就了價值巨大的鉆石產出。1873年,恰逢南非鉆石輸出最瘋狂的時候,英國由于面臨世界經濟大衰退的時期,于是便蓄謀從布爾人手中巧取豪奪、拿下鉆石礦區的開采權。 金伯利作為英國派駐礦區的第一任總督,強行在礦區升起了英國國旗,并成功促使礦坑所在城市也被自己的名字命名。這次事件引發了布爾人的強烈憤慨,這些以土著自居的白人雖然獲得了英國九萬英鎊的補償金,但也因此開始組建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當然,此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欺軟怕硬的布爾人依舊不敢大規模反抗英國人,僅在1880年到1881年和英軍有過一次小規模沖突。 到了1886年,布爾人又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黃金富礦,并基于振興了當地經濟,在這座巨礦上建立了一座富庶的城市——約翰內斯堡。只是過不了多久,英國人的觸手再度伸了過來,他們為了占據金礦切斷了布爾人的海上通道,并通過一系列經濟手段進行打擊。到了1896年,南非地區兩大白人殖民者群體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屢次遭到欺負的布爾人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伏擊了英軍,并取得了打死134人、繳獲英國全部槍械的戰果,這是傲慢的英國人難以忍受的恥辱。 于是,正值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調集了本土以及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屬地,共計45萬大軍進攻布爾人。此時,全部的布爾人口加在一起也沒有達到這個數字,可投入戰斗的男性青壯年更是僅有8萬人不到。于是,一場避開英軍精銳的游擊戰將英國拖入了布爾戰爭的泥潭之中。最終,英國雖然取得了戰場上的表面勝利,卻被布爾人游擊隊搞得焦頭爛額,雙方最終達成和談協議。在這場戰爭中,由于雙方均未將非洲黑人放在眼里,所以黑人自己開始逐漸團結起來。布爾戰爭之后,殖民擴張逐漸進入了尾聲,南非的兩股殖民力量最終統一起來,并于1910年成立南非聯邦。 在布爾戰爭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布爾人出現了民族團結的情緒,他們廣泛使用由荷蘭語方言演化而來的阿非利卡語言,形成了阿非利卡民族。20世紀上半葉,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于歐洲出現了大量的工業品需求、尤其是軍工產品需求,促進了南非的產業升級和社會結構變革。相較于傳統的農牧業和礦業,軍工業對操作工人的技術存在更高的要求,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教育在黑人群體中的普及。 為了支援英國等盟軍需求的物資,南非的生產力迅速提升,并開始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為了解決勞動力緊張問題,白人不得不放寬對黑人工作領域的限制,將后者帶進了城市生活之中。這些長期保守白人資本家剝削,同時亦能近距離窺探白人社會體系,并掌握了部分技術的黑人,隨著一戰后期布爾什維克的出現而開始覺醒。與此同時,二戰中以南非軍隊身份前往戰場作戰的黑人,同樣在看到來自其他國家軍隊中的黑人并未遭到自己這般歧視之后,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思潮日漸涌現。 1961年,趁著蘇伊士運河戰爭和非洲獨立浪潮對英國的沖擊,南非在布爾人的主導下宣布退出英聯邦,并成立南非共和國,但卻依舊頑固的堅持著種族隔離制度。后來,伴隨著南非愈發嚴峻的國內形勢,德克勒克逐漸放寬隔離制度,并釋放了黑人領袖曼德拉。到了1994年,南非才舉行首次不分種族大選,并由曼德拉成功當選為總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