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千金方》中治療精神疾病處方大全——感謝孫思邈,感謝現(xiàn)代醫(yī)學,本人對藥方按照精神疾病進行了進一步歸類,便于查找。因癥治療精神疾病 總體來講,越是遠古,生活越簡單,人的精神壓力越小,得精神病的人越少,所以,精神病的治療經(jīng)驗也越少。寫于春秋戰(zhàn)國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只提到一個治療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子——生鐵落飲。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主要研究的是傷寒,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感冒、發(fā)燒、傳染病、瘟疫的治療,其中,發(fā)高燒,人會說胡話,《傷寒論》一些處方中提到了這些癥狀的治療,但是,這種感冒后的精神失常,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精神壓力大導(dǎo)致的精神失常還是有區(qū)別的。 到了唐代,物資生活豐富了,人們追求吃喝享受,人的精神煩惱也增加了,唐代孫思邈收集了6000多種處方寫成了《千金方》,有的是他自己開的,有的是他收集來的,其中有一些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子,這些方子就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了,值得認真學習參考,歡迎推廣轉(zhuǎn)發(fā),歡迎來信交流digitalart@sina.com 但是:使用時需要注意: 第一, 古代的藥方,劑量都比較大,現(xiàn)代藥方,一般每味中藥用量為一副藥放入10克,朱砂等有有毒的中藥,國家都有規(guī)定,例如,朱砂入丸散,不能煎煮,每次最多0.5克,請百度參考用法用量。 第二, 請按照古代的加工方法加工,有的是打粉拌在一起吃,那么,如果你改為放水煎煮,就不可能產(chǎn)生效果,因為,放水煎煮后可能產(chǎn)生化學反應(yīng),產(chǎn)生了別的物質(zhì),而打粉攪拌是物理變化,不會產(chǎn)生這個問題。 第三, 很多藥的名字是老名字,對應(yīng)于現(xiàn)在什么藥,自己百度。 第四, 如果想試用,請百度藥方名字,核對藥物成分,最好找中醫(yī)醫(yī)生咨詢再用,否則一些后果自負。 以下就是千金方中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子(有少部分現(xiàn)代方子),根據(jù)現(xiàn)代病癥做了大致的分類,而且同一疾病分類中,按照藥物味數(shù)少的先列出來,便于使用,本人贊成方劑中藥物少而精,對于藥物過多的藥方,說沒什么用是客氣的,說騙人可能也不為過,具體原因,以后從化學、數(shù)學的角度再發(fā)文討論。當然,孫思邈收集的方子中很多用藥很多,20-30種的都有,可以參考,不做推薦。 1精神分裂 幻聽 妄想 發(fā)狂 打人 胡言亂語1.1內(nèi)生性精神分裂——因為自身體質(zhì)原因?qū)е碌木癫?/span>1.1.1陽性,面紅耳赤,發(fā)狂打人,傻笑:1. 發(fā)狂打人口渴舌頭紅臉紅尿黃唇干怕熱便秘 生鐵落飲(服藥期間不吃飯,少吃飯,一味藥——生鐵落煮水,來自《黃帝內(nèi)經(jīng)》) 或者 承氣湯(大承氣湯包含大黃、芒硝(瀉下通便)、厚樸化濕、枳實破氣消積四味藥)治療: 清心降火 祛痰開竅 2. 治突然發(fā)狂方∶ 苦參五斤為末;蜜和丸,如酸棗大,單服十丸。 3. 肝實熱,喘逆,恐懼,郁悶,視力模糊,發(fā)狂,胡言亂語。 竹瀝泄熱湯方:(竹瀝(一升 后煎) 麻黃(三分) 石膏(八分) 生姜 芍藥(各四分) 大青 梔子仁 升麻茯苓 玄參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4. 治心實熱,驚夢,傻笑。 竹瀝湯:淡竹瀝(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術(shù) 梔子仁 人參(各三兩)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5.治狂邪發(fā)無常,披發(fā),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方。 虎睛湯:虎睛 鴟頭露蜂房(各一具) 茯苓 桂心 防風(各三兩) 人參 甘草 天雄 獨活(各一兩) 石長生(六分) 楓上寄生(五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防葵人參貫眾(各五兩) 防風 桂心(各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汁三升,分四服,稍服亦可。 6. 治體實,勇悍,驚熱,主肝熱方。 柴胡發(fā)泄湯: 柴胡升麻黃芩細辛枳實梔子仁芒硝(各三兩) 淡竹葉 生地黃(各一升) 澤瀉(四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分三服。 7. 治頭暈?zāi)垦#闹袩┯簦@悸,發(fā)狂,發(fā)癲方。 薯蕷丸: 薯蕷三十分(30克),當歸、桂枝、神曲、干地黃、大豆黃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參、阿膠各七分各7克),川芎、白芍、白術(shù)、麥門冬、防風、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5克),干姜三分(3克),白蘞二分(2克),大棗一百枚(100個)。 上二十二味為末,棗膏和白蜜,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1.1.2陰性,精神低落,不修邊幅,神神叨叨8. 四君子湯(現(xiàn)代方):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9. 滌痰湯(現(xiàn)代方):制半夏 制南星 橘紅 枳實 茯苓 人參 石菖蒲 竹茹 甘草 生姜 大棗 10. 治胡言亂語,幻聽,幻視,遇見鬼,精神錯亂,精神分裂方。 防己地黃湯:防己 甘草(各二兩) 桂心 防風(各三兩) 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二斤)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絞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以地黃著藥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11.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心悸,或胡言亂語,四肢乏力,臉色蒼白。 大補心湯:黃芩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干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生姜(六兩) 飴糖(一斤)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12. 五種癲病 耆婆萬病丸:牛黃麝香犀角桑白皮茯苓干姜桂心當歸川芎 芍藥 甘遂 黃芩蜀椒細辛桔梗巴豆前胡紫菀蒲黃葶藶防風人參朱砂雄黃 黃連 大戟禹? 上三十一味(崔氏無黃芩、桑白皮、桔梗、防風為二十七味),并令精細,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余糧、巴豆別研,余者合搗,重絹下篩,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密封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須吐利為度,不得限以丸數(shù)。病強藥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發(fā)遲以熱飲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飯兩三口止之。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雞魚狗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 一日服,二日補之,得食新米,韭菜汁作羹粥 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產(chǎn)婦勿服。 1.2外因性精神病——因為撞邪、突然受驚嚇,引起的精神疾病13. 治五邪氣入人體中,見鬼,胡言亂語,幻視,幻聽,妄想,心悸,恍惚不定方。 茯神湯:茯神 茯苓 菖蒲 人參(各三兩) 赤小豆(四合)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14. 治狐貍精附體 鬼魅方∶水服鹿角末方寸匕,日三。 又方 水服獺肝末,日三。 治狐貍諸色精魅作種種惡怪,令人恐怖,狂癲風邪方∶ 雄黃(六斤) 油(一斗二升) 上二味,破雄黃如棋子并油納大鐺中,以盆合頭作灶,微火煎九日九夜,不得少時火絕,亦不是火冷須火熱,微微不絕,辟諸精魅神驗。 15. 治男子撞邪遇到鬼,欲自殺,痛不欲生,驚恐離家出走。 九物牛黃丸:牛黃(土精) 荊實(人精) 龍骨(水精) 空青(天精) 雄黃(地精) 曾青(蒼龍精) 玉屑 上九味名曰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各一兩,治下篩,蜜丸,和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三,稍加以知為度。《翼方》云,凡邪病當服五邪湯,九精丸瘥。 16. 治五臟六腑血氣少,亡魂失魄,五臟覺不安,一會哭,一會笑,恐怖,如遇見鬼一樣,或因為受到極大驚嚇,或因為高空跳樓自殺、空難沒死后導(dǎo)致的心理問題。 十黃散:雄黃、人參各五分、黃芩、大黃、桂心、黃耆、黃柏、細辛各三分、黃連、黃昏、蒲黃、麻黃各一分、黃環(huán)、澤瀉、山茱萸各二分(一方有生黃二分) 上十五味治,下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羸劣者更加人參五分。 一方有生黃三分。(崔氏有蜀椒五分,干姜四分。) 17. 治男女風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花癡病,喜歡異性,情緒不穩(wěn)定,悲愁憂喜怒無常,或隔一段時間發(fā)作一次。 別離散:桂心 茵芋天雄菖蒲細辛茜根附子干姜(各一兩) 白術(shù) 桑寄生(各三兩) 上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凡修合,勿令婦人雞犬及病者、病者家人知見,令邪氣四物 18. 治鬼魅方,遇見鬼,被狐貍精纏住。 鳶頭散:東海鳶頭(即由跋根) 黃牙石(一名金牙) 莨菪子 防葵(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欲令病患見鬼加防葵一分,欲令知鬼疰者復(fù)增一分立有驗 19. 治邪氣,或者哭泣,或者唱歌,精神分裂錯亂方。 五邪湯:余糧(研)1兩,防風1兩,桂心1兩,芍藥1兩,遠志(去心)1兩,獨活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石膏(碎,綿裹)1兩,牡蠣(熬)1兩,秦艽1兩,白術(shù)1兩,防己1兩,菖蒲1兩,黃丹1兩,茯神1兩,蛇蛻皮(炙)1兩。 上十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 20. 治風邪鬼氣往來發(fā)作有時或無時方。 人參湯: 人參防風烏頭干姜栝蔞根(《翼》作桔梗) 澤瀉 豬脊 遠志 附子 黃芩 獨活(各五分) 秦艽 牡蠣 山茱萸 五味子前胡細辛石膏川芎蜀椒牛膝甘草石南桂心桑白皮麻黃竹皮白術(shù)橘皮(各十八銖) 鬼箭羽(《翼》作澤蘭) 茯苓 上三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2抑郁焦慮2.1抑郁21. 舌苔薄黃或黃白相兼,虛煩,失眠,心中懊悔,自責,雖然餓但是不想吃飯,頭上冒汗。 梔子豉湯:(梔子、香豉) 提要:陽明熱證下后余熱留擾胸膈的證治。 病機:熱擾胸膈。 治法:清宣郁熱。 22. 治心氣不足,悲愁,出鼻血,面黃煩悶,五心熱,喃喃自語,咽喉痛,舌本強,出冷汗。 茯苓補心湯: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三兩) 大棗(二十枚) 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2.2焦慮23. 心虛膽怯 驚恐 坐立不安 心悸 失眠 睡眠淺 吃得好 舌苔白 安神定志方(現(xiàn)代方):茯苓、茯神、人參、遠志各一兩(各30克),石菖蒲、龍齒各五錢(各15克)。 24. 治久風虛冷,心氣不足,或時驚怖方。 紫石英酒:紫石英(一斤)鐘乳 防風 遠志 桂心(各四兩) 麻黃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各三兩) 上九味 咀,以酒三斗春漬三日,每服四合,日三,亦可至醉,常令有酒氣。 25.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到山丘水塘河流。 半夏補心湯:半夏(六兩) 宿姜(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術(shù)(四兩) 防風 遠志(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26.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安心煮散:白芍藥 遠志 宿姜(各二兩) 茯苓 知母 赤石脂 麥門冬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桂心 麻黃 黃芩(各三十銖) 葳蕤(三十六銖) 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27. 治心中驚悸,四肢無力,頭面熱,心胸痰滿,頭暈?zāi)垦#踔烈獣灥埂?/span> 薯蕷湯:薯蕷4兩,人參4兩,麥門冬4兩,前胡8分,芍藥8分,生地黃8分,枳實3分,遠志3分,生姜3分,茯苓6分,半夏5分,甘草1分,黃芩1分,竹葉1分,茯神6分,秫米3合。 上十六味 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納半夏復(fù)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里東流水代之。 28. 治風經(jīng)五臟大虛,驚悸,安神定志方。 茯神湯:茯神防風(各三兩) 人參 遠志 甘草 龍骨 桂心 獨活(各二兩) 白術(shù)(一兩) 酸棗(一升)細辛 干姜(各六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風虛滿、頸項強、心氣不定不能食方。 茯神 麥門冬(各四兩)人參 遠志 羌活 當歸 甘草 紫石英 五味子(各一兩)半夏 黃 防風(各三兩) 酸棗(三升) 生姜(五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棗仁至一斗,去棗,納余藥煎取三升半,每服七合,日三夜二。 2.3抑郁加焦慮29. 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善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fā)狂眩方。 定志小丸:人參茯苓(各三兩) 菖蒲 遠志(各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七丸,日三。加茯神為茯神丸散,服之亦佳。 30.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方。 半夏湯:半夏 宿姜(各三兩) 黃芩(一兩) 生地黃(五兩) 遠志 茯苓(各二兩) 秫米(一升)酸棗仁(五合) 上八味 咀,以千里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千余遍,澄清,取九升煮藥,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桂心各三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31. 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能喝水方。 補心湯:紫石英 人參 茯苓 遠志 當歸 茯神(深師作桂) 紫菀 甘草(各二兩) 麥門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不能喝水方。 紫石英 人參茯苓 桂心(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 紫菀 甘草(各一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大棗(七枚)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又方 抑郁焦慮,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聽到聲音就心煩,不想見人,定志下氣方。 人參 茯苓遠志 甘草 枳實 當歸 龍齒 桔梗(各三兩) 半夏 桂心(各五兩)黃?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又方 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 蒲黃(一方用菖蒲)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32. 治心氣不足,虛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驚者方。 小鎮(zhèn)心散:人參白術(shù) 遠志 附子 桂心 黃 細辛 干姜 干地黃 赤小豆 龍齒 防風 菖蒲(各二兩) 茯苓(四兩) 上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3重度抑郁焦慮、帶恍惚33. 精神恍惚 精神不定 百合病 百合知母湯: 百合 知母各10克 煎湯 或者就吃百合一味,當飯吃也可。 34. 治心中恍惚不定,感覺不真實方。 人參丸:上黨人參 鬼臼 鐵精 牛黃 雄黃 大黃 丹砂 菖蒲 防風(各一兩) 蜥蜴 赤足蜈蚣(各一枚)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之。合藥勿用青紙,忌見婦人、青衣人、喪孝不具足人及濁穢六畜雞犬等。 35. 治心氣少弱,驚虛振悸,胸中逆氣,魘夢參錯謬忘恍惚方。 小鎮(zhèn)心丸:紫石英 朱砂 茯神 銀屑 雄黃 菖蒲 人參 桔梗 干姜 遠志 甘草 當歸 桂心(各二兩) 防風 防己 細辛 鐵精(各一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有茯苓二分,為十 36. 精神弱,缺乏意志力 八味散方: 天門冬(六分) 桂心 茯苓(各一兩) 干地黃(四分) 菖蒲 遠志 石葦 五味子(各三分) 上八味治,下篩,后食酒或水服方寸匕,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氣力強志意足。 37. 治風虛心氣驚弱恍惚失常,忽嗔恚悲志意不樂方。 紫石英 白石英朱砂 龍齒 干地黃(一本無)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桂心 干姜 天雄 上十五味治,下篩,酒服兩方寸匕,日三。 38. 治心氣虛悸,恍惚,健忘,多噩夢,由于體弱,不敢安排未來的事情,缺乏遠大志向。 大定心湯: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赤石脂 龍骨 干姜 當歸 甘草 白術(shù) 芍藥 桂心 紫菀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4因精神疾病,導(dǎo)致視物昏花、目盲39. 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抽筋,四肢冷,心腹痛,視力模糊,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補肝湯方:甘草 桂心 山茱萸(各一兩(《千金翼》作烏頭) 細辛桃仁(《千金翼》作蕤仁) 柏子仁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40. 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氣急塞,瀉肝。 前胡湯方:前胡 秦皮 細辛 梔子仁 黃芩 升麻 蕤仁 決明子(各三兩) 苦竹葉(切,一升)車前葉(切,一升)芒硝(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兩,共十二味。 5雙相情感障礙41. 雙相情感,出言反常,一會緊張,一會懶散,乍寬乍急。 遠志煮散方:遠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兩半) 茯神 葛根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芍藥(二兩) 42. 雙相情感,一會悲傷,一會發(fā)怒,情緒不定,或者驚恐。 地黃煎方:生地黃 淡竹葉 生姜 車前草 干藍(各切一升) 丹參 玄參(各四兩) 茯苓(二兩) 石膏(五兩) 赤蜜(一升) 6產(chǎn)后抑郁癥 產(chǎn)后精神病43. 治臟虛,驚恐,緊張,婦人產(chǎn)后抑郁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方。 補心丸:當歸 防風 川芎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干姜 細辛 桂心 半夏 濃樸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作茯神) 遠志(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 7中風后、帕金森后 精神病44. 治中風后精神病,心氣不足,驚悸言語謬誤,恍惚憒憒,心煩悶耳鳴方。 遠志 黃茯苓 甘草 芍藥 當歸 桂心(一方無) 麥門冬 人參(各二兩) 附子(一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每服八合,羸人服五合,日三夜一。 8久病、體弱、勞累、焰火低導(dǎo)致的精神疾病45. 治體弱,瘦弱,心氣驚弱,多噩夢方。 小定心湯: 茯苓(四兩) 桂心(三兩) 甘草 芍藥 干姜 人參 遠志(各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46. 治驚勞,失志方∶ 甘草 桂心(各二兩)龍骨 防風 麥門冬 牡蠣 遠志(各一兩) 茯神(五兩) 大棗(二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二服,相去如人行九里久再進。 47. 治心虛,驚悸不定。瘦弱病方。 荊瀝湯:荊瀝(三升)茯神 白蘚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銀(十兩,以水一斗煮取二升) 上五味 咀,以荊瀝銀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 又方 荊瀝(二升) 緩火煎取一升六合,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單用荊瀝煮服功力尤專。 48. 治邪氣,做夢哭泣,聽到聲音就心煩,不想見人,體中酸削,一會感覺熱,一會感覺冷,腰酸背疼,腹痛,不想吃飯,或因疾病之后,疲乏虛弱,婦人生育后月經(jīng)不利,瘦弱,小便不利,性生活后連續(xù)幾日極度疲乏。 鼉甲湯:龜甲鼉甲(七枚) 甘草 白薇(一作白芷) 貝母 黃芩(各二兩) 麻黃 白術(shù) 芍藥(各二兩半) 防風(三兩) 凝水石 桂心 茯苓 知母(各四兩) 石膏(六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49. 治久病虛損,噩夢,驚悸,沒精神,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忽冷忽熱,腹?jié)q,憂郁結(jié)氣諸病方。 鎮(zhèn)心丸:紫石英茯苓 菖蒲 肉蓯蓉 麥門冬 遠志 大黃 當歸 細辛 大豆黃卷 卷柏 干姜(各五分) 人參 丹參 防風 秦艽 澤瀉(各六分) 柏子仁 芍藥 石膏(各三分)烏頭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蕷 前胡 白蘞 鐵精 銀屑 牛黃(各二分) 白術(shù) 半夏(各三分) 蟲(十二枚) 干地黃(十二分) 大棗(五十枚) 上三十五味為末,蜜棗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無 治同前,凡是心病悉主之方。 大鎮(zhèn)心丸:干地黃(六分)牛黃(五分,一用牛膝)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 人參 遠志 麥門冬 丹砂 阿膠 甘草 大黃 紫石英 銀屑 白蘞 當歸 干姜 防風(各八分) 杏仁 蜀椒(各五分) 澤瀉 黃 大豆黃卷 茯苓 薯蕷 茯神 前胡 柏子仁 鐵精(各五分)桑螵蛸(十? 上三十二味為末,白蜜棗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9健忘 癡呆50. 老年癡呆 七福飲(現(xiàn)代方):熟地黃 當歸 酸棗仁 人生 白術(shù) 遠志 灸甘草 51. 枕中方:常服令人大聰。 龜甲 龍骨菖蒲 遠志 上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治多忘,令人不忘方菖蒲(二分)遠志(七分) 茯苓 茯神 人參(各五分)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五日后智神良。 52. 開心散:治好忘方。 菖蒲(一兩) 遠志 人參(各十分) 茯苓(二兩) 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菖蒲遠志 茯苓(各三分) 續(xù)斷 肉蓯蓉(各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53. 治健忘方: 天門冬 遠志 茯苓 干地黃上四味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常服勿絕。 54. 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方: 龍骨 虎骨 遠志(等分) 上三味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二。 55. 治善忘恍惚,破積聚,止痛安神定志,聰耳明目方。 菖蒲益智丸:菖蒲附子 遠志 人參 桔梗 牛膝(各五分) 茯苓(七分) 桂心(三分)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夜一,禁如藥法。 養(yǎng)命開心益智方:干地黃 人參 茯苓(各二兩) 遠志 肉蓯蓉 菟絲子(各三兩) 蛇床子(二分) 上七味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二,忌食兔肉,余無忌。 56. 治心氣虛,驚悸,健忘,不吃飯,補心方。 遠志湯:遠志 干姜 白術(shù) 桂心 黃 紫石英(各三兩) 人參 茯苓 甘草 芎 茯神 當歸 羌活 防風(各二兩) 麥門冬 半夏(各四兩) 五味子(二合) 大棗(十二枚)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57. 治風虛勞冷,心氣不足,記憶力不好,恐怖,神志不定方。 鎮(zhèn)心湯:防風當歸 大黃(各五分) 麥門冬(五兩) 澤瀉 大豆黃卷 白蘞(各四分) 菖蒲 人參 桔梗 遠志 桂心 薯蕷 石膏(各三分) 干姜 茯苓 紫菀(各一兩) 甘草 白術(shù)(各十分) 附子 茯神(各二兩) 秦艽(六分) 粳米(半升) 大棗(十五枚) 上二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日三夜一。(《翼》方不用粳米,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10失眠58. 酸棗仁湯(現(xiàn)代方): 酸棗仁 知母 川芎 茯苓 甘草 59.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加頭暈?zāi)垦#四懞室玻朔健?/span> 溫膽湯: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生姜(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兩、紅棗十二枚) 60. 治心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煮散: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61. 治肝實熱,夢怒虛驚。 防風煮散方:防風 茯苓 葳蕤白術(shù) 橘皮 丹參(各一兩三分) 細辛(二兩) 甘草(一兩) 升麻 黃芩(各一兩半) 大棗(三七枚) 射干(一兩) 酸棗仁(三分) 10做噩夢62. 治心虛驚悸,做噩夢方。 大鎮(zhèn)心散:紫石英 茯苓 防風 人參 甘草 澤瀉(各八分) 黃 白術(shù) 薯蕷 秦艽 白蘞(各六分) 麥門冬 當歸(各五分) 桔梗 大豆黃卷 柏子仁 桂心 遠志 大黃 石膏(各四分) 干姜 蜀椒 芍藥 細辛(各三分) 上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三方寸匕,日三。(一方無紫石英、茯苓、澤瀉、干姜,有大棗? 11頭疼63. 心主神 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湯:石膏(一斤) 淡竹葉 香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五兩) 茯苓(三兩) 梔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 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臺》名瀉心湯) 12梅核氣64. 咽門者,肝膽之候,若臟熱,咽門則閉而氣塞,若腑寒,咽門則破而聲嘶。 母姜酒: 母姜汁(二升) 酥 牛髓 油(各一升) 桂心 秦椒(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川芎獨活(各一兩六銖) 上九味末之,納姜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令調(diào),微火,三上三下煎之,平旦溫清酒一升,下二合膏,即細細吞之,日三夜一。 13血脂高導(dǎo)致精神病65.血府逐瘀湯:桃仁12g,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殼、甘草各6g,柴胡3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