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9年寒假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假期,教育部出臺了為學生減負的文件,多地教育部門明確規定不準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長達近30天的假期,孩子們怎樣度過才算充實、有意義、有收獲呢?小編認為,與其讓孩子埋頭于題海,不如走出家門品民俗、尋“年”味,過一個健康安全、趣味盎然的假期! 尋年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豐富的“年文化”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記憶。那究竟什么是“春節”,什么是“年”?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既定的年俗?相信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只是略知一二。 中國民間過年期間要進行祭灶、守歲、拜年、祭神、祭祖、除舊布新、迎禧接福、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年節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后的這段時間里,闔家團圓、訪親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種方式來期盼來年的好運的習俗稱為年俗。 中小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查詢、詢問年老的長輩,從而了解并參與其中幾項年俗,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收獲溫暖親情。 忙除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對家中進行“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新春。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辭舊迎新的祈求與愿望。 在家庭的“除舊布新”中,中小學生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整理書桌,洗幾件衣服,既能鍛煉動手能力,也可增進與父母的親情,收獲成就感。 寫春聯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近年來,家家戶戶門前的春聯不再帶有墨香,而是流水線制成的燙金字對聯。為了讓年過得更有“年味”,何不再現傳統,由家中的學生書寫一幅對聯?既能兼顧文學和書法的學習,孩子更能通過寫春聯、貼春聯,深刻地體會春節的味道。 猜燈謎 元宵節代表著春節的結束,人們過了一個舒心的年,要開始春天的勞作了。這一天的習俗除了吃湯圓,鬧元宵,更有趣味性很強的猜燈謎。 猜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不僅能增添節日氣氛,還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現今不論城鄉,都會組織一些猜燈謎會。燈謎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萬象,沒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中,對中小學生來說,燈謎足以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文娛活動。 時代飛速變化,思想觀念不停流轉,作為我們中華民族賴以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和價值體系,傳統文化將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更加突顯其重要性。它流經千百年,無聲無息地穿行在國人的血脈中,潛藏在每一個人的思想意識深處,或許你不曾發覺,但是我們的舉手投足,都流露出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文化密碼,我們每一顆心都在這文化長河里得到長久的潤澤。讓中小學生在寒假期間品民俗,尋年味,上一堂別開生面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意義深遠。 |
|
來自: 一兩半酒 > 《01綜合實踐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