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理人生】 一個人最好的活法:上半生拿得起,下半生放得下 作者:洞見 人字有兩筆,一筆寫前半生,一筆寫后半生。 前半生忙著播種、生根、發(fā)芽,才有后半生的收獲、沉淀、貯藏。 人到中年,行過許多橋,走過許多路,方會明白人生不外乎六個字: 拿得起,放得下。 上半場,懂得爭取,方不負來這世間行走一遭; 下半場,學會放下,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東西。 —01— 前半生鋒芒畢露,后半生握手言和。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西游。 上半場和下半場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心境。 少年時我們都是孫大圣,鋒芒畢露,桀驁不馴; 漸漸地,我們都變成了沙僧,溫和內(nèi)斂,云淡風輕。 50歲這年,高曉松在《半生倏忽而過》中寫道: “想做的事都一一實現(xiàn)了,心里的洞也一一補上了。那些心里的積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漸被陽光蒸發(fā)。” 年輕時的他,恃才放曠,恣意張揚,是樂壇出了名的浪子。 對行業(yè)大咖的伸手示好視而不見,為了力挺朋友和人在網(wǎng)上互罵。 一張嘴嬉笑怒罵,沒少得罪人。 走到人生后半程,曾經(jīng)的浪子,終于與歲月握手言和。 面對記者“免費送一句罵賤人金句”的調(diào)侃,他只報以淡淡的一笑: “罵人的事留給年輕人去做吧,好在我也年輕過,該罵的也罵了,再罵也罵不出啥新花樣。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磚也比罵街更有意義。” 已知天命的高曉松,少了當初的自傲輕狂,卻多了幾分歲月帶來的從容不迫。 年輕時,我們都覺得“人不輕狂枉少年”,我們憤怒,吶喊,絕不服輸,視面子大過天。 行至中年,才終于懂得了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其實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 于是人也慢慢變得柔軟,不再與這個世界短兵相接。 錢鐘書在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時,曾感慨:“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愚妄。” 深以為然。 成長的意義就在于一步步識得乾坤之大,明白個人的羸弱和渺小。 而后,學會內(nèi)斂,學會沉默,同曾經(jīng)的一切握手言和。 人生下半場,揮別曾經(jīng)意氣用事的自己,放下百無一用的面子,才能迎來千帆過盡后的淡定沉著。 —02— 前半生四海奔波,后半生陪伴家庭。 去年9月,費玉清發(fā)文宣布退出娛樂圈: “當父母親都去世,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了他們的關注和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 言辭之間,難掩感傷。 十幾歲便入行的他,在娛樂圈奔波忙碌數(shù)十載,連近在咫尺的阿里山都沒去過。 因為工作繁忙,甚至沒來得及出席父親的葬禮,這也成了費玉清永遠的遺憾。 雙親的相繼離開,終于讓他在痛苦中懂得: 生死面前,事業(yè)不過是鏡花水月,過眼云煙。 在臺北的最后一場告別演唱會上,一曲唱罷,他哽咽了: “今晚之后,我會退的干干凈凈,不管日后任何事情召喚我,我是永遠不會再出現(xiàn)了。” 為了彌補過往的遺憾,他選擇了離開,留出更多時間陪伴年事已高的姐姐。 人生這場馬拉松,為所愛之人拼搏,一直是我們竭力往前的力量。 可一路狂奔的我們很難意識到,于家人而言,最重要的不過是久一些,再久一些的陪伴。 正如坐擁億萬身家的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所說:“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陪伴家人。” 當你老了,回首一生,會發(fā)現(xiàn)真正重要的,并非手里的財富,而是那些錯過就不再的記憶。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并不方長。 那些前半生錯過的,后半生記得補上。 —03— 前半生奮力拼搏,后半生善待自己。 前陣子老友聚會,服務員過來問我們要白酒還是紅酒。 一行人異口同聲地回答:“上一壺白開水就好。” 看到小姑娘一臉“懂了懂了”的神情,眾人不禁相視大笑。 網(wǎng)上流傳著一句話:一個人不再年輕的標志,就是身邊隨時攜帶的保溫杯。 每個中年人,都一邊默默接受了這句調(diào)侃,一邊在“保溫杯里泡上了枸杞”。 前半生,仗著年輕,吃吃喝喝,觥籌交錯。 意為了簽一單生意喝到胃部抽搐,愿意為了趕一個項目熬整個通宵。 人到中年,目睹過身邊生死的更迭,自己的精力也大不如前,方才明白: 人生的破產(chǎn)往往不是敗于千金散盡,而是敗給了透支健康。 有時候,不得不相信,只有病痛和死亡才是最好的雞湯。 網(wǎng)上,一位程序員分享過他的故事。 從剛進公司起,他一直是最拼命的那撥人。 上班十年,加班熬夜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他也從未覺得身體有什么不妥。 有一回,連續(xù)通宵三天后,他突然腦袋一昏,暈倒在浴室。 事后,僥幸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的他,再談起那次危機,感慨萬分: “醒來以后,老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我永遠都忘不了。” 這場突如其來的病,也改變了他的世界觀。 從醫(yī)院回來,他就堅持早睡早起,工作之余,還給自己報了個私教班。 前半生,我們犧牲了健康,換取家庭的財富。 人生下半場,工作再忙,也別忘了抽出時間鍛煉身體,業(yè)務再多,也別忘了一日三餐。 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 —04— 前半生欲望萬千,后半生學做減法。 很喜歡白落梅的一句話: “生命應該是一個刪繁就簡的過程,任世事?lián)u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弘一法師出身富足,年輕時閱遍聲色犬馬,交友無數(shù),把世俗生活過到了極致。 值聲名最盛之際,他卻悄然轉(zhuǎn)身,皈依佛門。 此后的二十四年間,一肩梵典,三件衲衣,云游苦行。 一簞食一豆羹的生活,在別人看來清貧無比,他卻自得其樂。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年輕時,我們忙于為生活做加法,行萬里路,閱大千世界,交各色朋友,接納新鮮物什。 中年以后,人生就需要適當做減法,給自己留些獨處的空間。 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里,女主麻衣是一個“囤積狂魔”。 一次地震,她被困在房間里,在滿屋雜物里扒拉了半天,卻連瓶救命的水都找不到。 此時的麻衣,后悔不迭地感嘆:“多余的東西會斷送你的性命!” 生命中那些多余的東西,可能未必要命,但必定會常常擾人煩心。 走過半生,我們和麻衣一樣,都亟待一場身心的“大掃除”。 試著丟棄形形色色的欲望,告別不屬于自己的圈子,舍棄求而不得的執(zhí)念。 學會在獨處中與生命對話,不斷豐盈自己的靈魂,而后輕裝上陣,重新出發(fā)。 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跋涉,無論曾路過多少紛繁熱鬧,推杯換盞。 大幕落下,我們終將脫身離開,獨自一人細數(shù)似水流光。 大曾老師寫過一首打油詩: 生命到頭終作古,繁華歸塵身歸土。 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經(jīng)營又何苦。 學做減法,享受獨處,才是人生下半場最應該學會的生存之道。 —05— 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很喜歡一句話:人這一生,一半靠掙,一半靠扔。 年輕時不知爭取,注定庸碌;中年后不懂放手,皆為困獸。 有學者說:“生命中的那些紅塵過往、意氣飛揚,從來就不會消散。它們深深鐫刻在歷史的深處,珍存在后人的記憶中。我們用整個的前半生去拿起,也將用全部的后半生去放下。” 人生下半場,越走越少的是時光,越走越長的是智慧。 前半生拿得起,拿的是一種氣魄和責任。 后半生放得下,放的是一份智慧與從容。 上半場不缺鴻鵠志,于滾滾紅塵中盡情摸爬滾打; 后半場留一份燕雀情,笑言“一蓑煙雨任平生”。 俯仰無愧天地,內(nèi)心自在安然。 如此,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