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古詩詞,除了感受詩詞的美好意境,也應該了解一下詩詞背后的故事,掌握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 下面我們整理了一些詩詞有關的知識類選擇題,大家可以做一做: 【劃重點】 詩人寫山的詩詞還是很多的,比如李白寫過天門山,寫過敬亭山,王維寫過終南山,但跟杜甫的《望岳》相比,個人覺得都是稍遜一籌的。 詩名中望岳的“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名句,把五岳之一的泰山描繪得雄偉壯麗、大氣磅礴,讓人進入一種站在山頂俯視一切的那種超凡境界。 【劃重點】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軾的《于潛僧綠筠軒》,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為什么這么說呢?后面接著一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就是說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 其實詩人在這里是借竹子,歌頌高風亮節,鄙視物欲俗骨。 【劃重點】 李白的《靜夜思》我們都會背,也一直覺得自己能理解,因為都是字面意思。但讀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時候,把這個床理解成睡覺那個“床”的人是不是特別多呢? 其實,這里的“床”是指井上的圍欄,并不是我們常說的臥榻。 【劃重點】 我們都知道,《唐詩三百首》里面收錄的都是唐詩里的精品,李白、杜甫、王維,每個人都有不少作品被選進去,但排第一位的竟然是張九齡的《感遇》,這讓很多人感到費解,憑什么呢? 這個我們后人很難知道,但據猜測,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張九齡這首《感遇》雖然沒有那么驚世駭俗,但仍然是富含哲理,不失為一首好詩;第二個是撰寫者個人的愛好,也許在我們看來一般,但他認為“可堪第一”;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張九齡不僅是詩人,還位居宰相,位高權重,所以把他的詩放在第一也是一種尊重。 至于到底是哪個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劃重點】 大家對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和詩佛王維這些人都很熟,但詩鬼又是誰呢? 詩鬼名李賀,代表作有著名的《馬詩二十三首》,《雁門太守行》等。之所以被稱為“詩鬼”,據說有幾個原因:一是他作品風格多是悲傷苦悶的,被說成是“鬼眼看人間”;二是他面相丑陋,長相很怪;三是英年早逝,只活到了27歲。 【劃重點】 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很多詩都是憂國憂民,反映民間疾苦的,所以也被稱為“詩史”。但唯獨那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整首詩都是歡快的色調,從字面上都能感受到詩人喜不自勝的心情,他幾乎是手舞足蹈,脫口而出,成就了這首詩。 當時唐軍在衡水打了勝仗,收復了河南河北等地,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這對于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杜甫來說,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所以也能理解他“失控”的表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