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失眠或者睡眠障礙已經發展成為第一大慢性疾病,已經由中老年人向年輕化發展。中小城市和農村情況也不容樂觀,失眠或者睡眠障礙的情況也在大幅上升。從中醫、西醫的角度看,年輕人睡眠質量差,很容易引發焦慮、抑郁癥等疾病;中老年人睡眠質量差,很容易引發高血壓、焦慮、中風等嚴重疾病。 簡單來說,人體是依靠產生和消耗熱量來維持生命機能的。一般來講,根據體格以及每天活動量不同,一般成人每天要消耗1200-2200大卡(1大卡等于1000卡)的熱量。熱量消耗的途徑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代謝熱,約占了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0~70%,第二部分是身體活動,約占總熱量消耗的15~30%,第三部分是消化食物的熱消耗,占的比例約10%。基礎代謝熱是維持人體生命機能最重要的熱量部分,削弱后會導致身體出現很多問題。所以人體在不舒服時首先是沒有力氣去行動,其次是沒有胃口,這是人體為了保障基礎熱量的一種自我保護作用。類似汽車動力系統依靠熱量推動汽車運轉和行動。人體水分和血液的流動、細胞的分裂與再生、食物的吸收、人體的思維、行動、說話等也幾乎全都是依靠熱量和溫度來實現的。身體熱量不足,就會導致食物不能充分吸收,長期會變得消瘦、怕冷,精神不振、皮膚脫水、貧血、乏力、抵抗力減弱等多種癥狀。 中醫經常從“寒熱”的視角看問題,實際上和西醫的很多觀點在本質是一致的。人體的熱量是怎么產生的?簡單來說,是依靠肺從環境中汲取氧氣,氧氣進入肺泡后,和肺泡中的血液混合進入心臟,通過心臟讓血液帶著氧氣輸送到全身去。氧氣“燃燒”人體組織細胞積攢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釋放出熱量來。氧氣燃燒營養物質后的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其中,紅細胞是汲取搬運氧氣和運送二氧化碳的載體。 類似汽車發動機原理,人體需要一邊產生熱量,一邊消耗熱量,一邊散出余熱來維持生命特征。這個過程都是以血液和血液的流動為載體的。一個健康人大概有5升血,當失血800毫升以上就會危及生命,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血液對人體的重要性,這也是中醫始終圍繞“氣血”核心意義所在。人體的余熱散熱主要是通過皮膚(皮膚散熱占人體散熱的86%,呼吸占14%)進行散熱。血液可以足量達到皮膚,既可以產生足夠的熱量和溫度,也可以把身體內的代謝熱散掉。就像汽車的冷卻液,冷卻液損失會導致發動機溫度升高;冷卻泵故障,流速變慢,發動機產生的內熱也不能足量散出去。內熱會消耗人體的血液和津液,對臟腑造成損傷。 所不同的是,汽車的油路燃燒循環和水路冷卻循環是各自獨立的,通過熱交換進行散熱;而人體的燃燒生熱系統和冷卻降溫系統都是通過水—血—水(津液、尿液)的混合系統來實現的。即,水進入身體后,通過腸胃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不斷通過肝脾腎的內循環凈化血液,通過心肺的運動運送血液,將血液中的污濁物通過尿液排出,以提升血液循環當中的熱效率。人體的血液越干凈,越容易捕獲氧氣和代謝二氧化碳,產生的熱效率也越高,人體越舒服輕松;干凈的血液流過臟腑,對臟腑的滋養效果越好,臟腑越容易維持在較好質量,對人體的健康作用越明顯。
弄清楚上述人體血液循環的基本原理,我們再來看看睡眠障礙是怎么引起的。

人體的血液循環模式嚴格受到溫度、熱量和光的影響。例如,夏天溫度高,人體皮膚濕潤,血液向體表分配較多;冬天天氣冷,人體皮膚干燥,血液內流到體內臟腑較多。對人類而言,自然界最大的光源和熱源就是太陽。白天,陽光作用在身體上,人體的氣血運行快,產生熱量大,所以人體處于運動狀態。從生活經驗看,人在光亮而熱的環境下就不容易入睡。晚上天黑了,血液會更多的留到體內,血液流動慢,產生熱量少。 睡眠不僅可以讓人體產生較少的熱量,讓五臟六腑得到徹底的放松;而且,血液更多的流回體內的肝脾腎臟器,既可以滋養臟腑,同時臟腑凈化血液可以讓血液更干凈。從血液循環圖可以看到,心臟直接給腎動脈供血最多,因此對血液的凈化最快速。血液凈化后,其燃燒效率會更高,更有利于氧氣的流動和營養物質發生作用,因此,《黃帝內經·靈蘭秘典》稱其為“作強之官”。肝臟類似于自然界的湖泊作用,起到凈化血液和“穩壓”的作用,《黃帝內經·靈蘭秘典》稱其為“將軍之官”。從西醫的角度看,脾可以通過免疫功能分辨出血液中的細菌和病毒,并予以消滅。因此,《黃帝內經·靈蘭秘典》稱其為“諫議之官”。 晚上天黑后,外界黑暗的環境給人體睡眠提供了很好的外環境。如果長期熬夜,血液就不能充分內收到人體的肝脾腎,肝脾腎一方面得不到滋養,另一方面血液得不到有效的凈化,人體的臟腑質量就會下降。當肝脾腎不能有效凈化血液時,人體的熱效率就會下降(血液中的尿素、肌酐多,血液臟燃燒就不足),心臟就會過分“出力”而得不到休息。 人體腎臟的血流量大概是每分鐘1-1.2升,如果長期熬夜或者處于情緒恐懼當中,腎就會萎縮,質量變差,存血量和血流量就會大大下降。當天黑后,血液不能正常內收體內時就會出現入睡困難。因為腎質量下降不能正常存血和高效過濾血液時,就不能將血液有效回送給心臟。心臟就無法在天黑時休息下來,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一旦心臟休息下來,人體就會缺氧。所以身體不會讓心臟休息下來,讓人體進入深睡眠。肝的血流量可以達到每分鐘1.5升,是人體最大的藏血系統。肝和腎加起來差不多占到了人體血液量的一半以上還多。但肝和腎的血液來源略有差別,腎的1-1.2升血均直接來自心臟的動脈供血,而肝大概只有0.35升血液來自心臟的動脈直接供血,其他的1.15升血來自胃、脾、小腸、大腸的回流。因此肝臟中的血流和腎相比較,來的較“緩”。人體在入睡后,隨著睡眠程度越來越深,心臟會越跳越緩,給臟腑的供血會越來越少。所以,腎臟在前半夜給心臟的支持更多,而肝臟在后半夜給心臟的支持更多。現代人入睡難通常多見于腎虛,在后半夜早醒通常多見于肝虛。肝腎對心臟支持不足,臟腑缺氧,心臟就會主動跳動得更快一些,人就會容易在晚上醒來。另外,肺的質量也全面影響睡眠質量。肺虛會出現“吸”和“呼”均不足。吸氧不足會導致人體缺氧,心臟也會過分“出力”會讓人體無法休息下來。排出二氧化碳不足身體就會出現多余的內熱散不出去,也會導致身體無法休息下來。腹式呼吸可以加強氧的攝入,還可以運動小腹部和大腿處的靜脈(這些位置的靜脈最多,靜脈中存儲的二氧化碳最不容易排出去)來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腹式呼吸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幫助進入深睡眠。

現在中醫治療睡眠療效不好,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中醫漸漸喪失了望聞問切的辯證原則,逐漸向西醫標準化流程發展,很多醫師不加辯證,以安神鎮靜藥物為主,常見酸棗仁、柏子仁、磁石、龍骨、牡蠣為主。實際上《傷寒論》核心體現了“運動”和“方位”的特點。如果腎從“流動方向”得不到血液的滋養,即使再多的補腎藥也很難起到作用。現代人多熬夜,如果肺肝脾腎不能有效支持心臟,強行的鎮靜心系統并不能起到作用,反而會令臟腑更加缺氧。 二是中醫的語言過于抽象,很多中醫師認為失眠是“心腎不交”。反過來問,人體的心腎是如何交的?由于中醫始終停留在“以古釋古”的語境當中。因此,傳承當中模棱兩可的語言非常普遍。現在的中醫發展狀況不好,主要原因是依舊停留在用哲學思想直接指導操作層面,中間缺乏轉化和連接。哲學層面的諸如“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上亢”等術語,通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中醫的“寒熱燥濕”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對于人體的運行狀態從“熱力學”的角度看也很容易理解;但西醫更多側重化學醫學,從化學角度和解剖角度很難理解“心腎相交”,但從熱力學角度和人體的循環效率角度來看,就很容易理解“心腎相交。”《四氣調神大論》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天氣熱,人體血液更多流向肌肉和體表,會造成肝腎虛。治療失眠應該采用酸斂內收的藥物讓血液更多回流肝腎來治療,常見于弦脈(肝血不足),沉脈(心腎不足)。老人常見洪大的脈象反應了內臟老化硬化,血液內收沒有足夠的場所,常用小建中湯,當歸散等內收養血之方法。 夏天天氣熱,人體產生基礎熱量也大,流汗過多,內熱上浮灼燒肺會造成肺虛導致失眠。脈象見浮脈應該以補肺為主。 冬天天氣冷,人體血液內收于臟腑,肝脾腎相對容易得到充足的血量而不虛。北方天氣較冷,肺呼吸冷空氣后會造成心臟給肺的供血減少而造成人體引發的缺氧性失眠,這種情況應該以溫暖滋補,或者用溫養氣血的方式治療失眠。《四氣調神大論》中揭示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從血液運行的方向角度揭示人體和自然的對應關系,以及疾病發生的時間性規律。現代社會的絕大多數失眠,恰恰是因為長期熬夜導致的肝脾腎虧虛所致。
平靜(養肺益腎,改善入睡難,改善起夜) 睛澈(改善眼睛干澀,改善后半夜早醒,改善午睡睡不著,養肝,提升睡眠質量,改善肩頸不適) 清爽(改善盜汗,預防感冒,感冒初期快速療愈,改善暈車) 點擊查看四圣弘醫線下課程信息 點擊查看四圣弘醫線上課程信息 四圣弘醫線下課程,《做自己的中醫師》即將在6月24日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