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只有經歷過金融動蕩,才會明白學會賺錢之道的重要。問題是,窮人總是購買債務,富人總在購買資產。其結果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如果你希望擺脫這個惡性循環,那就請像富人一樣思考。Anthony Moore提供了這方面的指南。原文發表在Medium上,標題是:If You Want to Be Rich, Spend Your Time Buying Assets 點擊加載圖片 不管你賺了多少錢,最好都是用來重新投資回自己。 我不是在貧窮中長大的——我基本上算是富裕社區里面的一個白人小孩。比我困難的人有好幾十億! 盡管如此,我仍親眼目睹了金融動蕩。2006年經濟崩潰期間,我父親的建筑業務遭受了重創,我們家破產了。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汽車,被趕出了自己的家,還欠了數萬美元的未繳稅款。我父親不得不離開這個國家去尋找工作。高中的最后兩個星期,我被迫向我的朋友提出請求,問能不能讓我睡在他的沙發上,因為我們已經搬到了離學校很遠的地方。 從那以后,我就把賺錢當成我生活當中的重中之重。我再也不想經歷那種金融災難,也不想我的家人遭遇這種磨難。所以,我花了成千上萬美元以及無數的時間到課程、教練和書籍以及了解金錢上面。 事實是,富人獲取的是資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讓他們賺錢的東西——而窮人得到的只有債務,那些無法賺錢的垃圾。 你購買的垃圾越多,所獲得的自由就越少。就像Neil Patel曾經寫過那樣:“荒謬的是,我們優先考慮的是最熱門的新設備,酷酷的汽車,或者時髦的玩具,而不是去擁有那些能讓我們感覺最投入,最能充滿生機的東西。” 富人不像其他人一樣遵守同樣的規則辦事。多年來,我一直在嘗試對這種行為進行建模。我的書里面用了整整一章來談行為跟其他人的不同,因為“其他人”的舉止往往是破產、不滿、或陷入空虛的生活某種形式的的表現。 無論是讀書,做事,說話,斷舍離還是消費,有錢人跟其他人均有著截然不同。富人通常比窮人具備更多的經濟知識。他們了解金錢,知道怎么讓金錢為他們服務。 富人是用他們的錢賺到的錢來買奢侈品。窮人是用自己的血汗錢來買奢侈品。 如果你想致富,那現在就開始把你的錢花在資產上,那些能讓你慢慢賺錢的東西上。 你可以用低廉價格購買的最好資產 以下是我最喜歡的一些資產。那些資產令我獲益匪淺: 你所在領域的在線課程/教程 個人輔導(健身、財務、治療等) 你所在領域的書籍 健康食品 更好的睡眠“設備”(任何可以幫助你睡得更久更深度的東西基本上都算) 需避免的最糟糕債務 不要把你掙來的辛苦錢花在這些愚蠢的東西上: 不必要的高科技產品(說實話,沒有人需要Apple Watch) 主要是為了讓你“看起來不錯”的花哨但不實用的汽車 滿足你虛榮的東西(華麗的衣服和配件) 看吧,要把錢花在你想要的東西上。很多技術產品都很棒(Apple Watch除外,這是蘋果有史以來推出的最愚蠢、最沒必要的產品),如果你有錢,那么擁有所有這些東西真是太好了。 但是,你應該用自己的錢賺到錢而不是自己掙來的錢來買這些債務。 這可能有點令人困惑,所以讓我解釋一下: 讓你的錢為你效勞 “沒有使命的儲蓄是垃圾。你的錢需要為你服務,而不是躺在你身邊。”——戴夫·拉姆西(Dave Ramsey) 大多數人只會為金錢而工作。他們不知道如何讓金錢為他們工作。 在《巴比倫最富有的人(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一書中,喬治· 克拉森(George S. Clason)解釋說每一枚“金幣”(或美元)就像一名工人。如果你知道怎么做的話,那名工人就有能力神奇地培養出更多的工人。一個工人/美元可能會為你培養數百個“工人”。 基本上,每一美元就像是一顆可以成長的種子,能夠萌芽出更多的美元。這就是“讓金錢為你服務”的本質。 這張照片實在是令我眼前一亮。這意味著我每買一頓快餐,我就會捐出4、5個永遠無法再為我賺錢的小小“工人”。買咖啡和其他的小玩意兒也一樣。 此外,哪怕我把錢“安全地存進銀行”,我其實也是在浪費我的錢的潛力。Ramit Sethi在《我教你變有錢人(I Will Teach You To Be Rich)》中明智地指出: “因為通貨膨脹的關系,你每天存錢進銀行都是在虧錢。” 什么鬼!這可真是令人震驚。物價每年按2%遞增,可是我的薪水每年只漲1%。我賠錢了! 我沒有“種”下去的每一美元都是對一顆最終可能會長成金錢樹的種子的浪費。我為什么要扔掉我的種子呢? 我可不愿丟棄我的種子,我要學習怎么種植,然后收獲好處。 被動收入和投資的全部前提就是這個。大多數人永遠都感受不到這種快樂:早上醒來,然后發現自己在睡覺的時候已經通過被動收入賺取數百或數千美元。 從這個意義來說,每月完全通過被動收入賺到2000美元的人,要比每月靠工資賺10000美元收入的人更令人羨慕。 因為第一個人仍然有剩余的時間去創造更多的被動收入。第二個人雖然賺到了更多的工作收入,但必須大部分時間必須花在工作上面。他要受到精力的物理邊界和時間本身的限制。當他停止工作時,錢就停止流入他的腰包。 羅伯特· 清崎(Robert Kiyosaki)說: “富人通過不斷將資產利潤再投資于資產而變得更富有。”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怎么讓金錢為他們工作。但是,如果你想積累大量財富的話,那就得種錢。 * *(如果你對“被動收入”感到困惑,這里有一些例子:資本收益,股息,業務的剩余收入,會員鏈接,房地產的租金收入,知識產權和特許權使用費。我建議到Smart Passive Income去聽聽Pat Flynn是怎么說的)。 富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比那些掙扎于財務問題的人在某個方面有更多知識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很多群體(主要是少數群體)都受到了嚴重的系統性壓迫(編者注:最近美國爆發的黑人示威運動就是例子),這使得有些人要想比其他人成功變得困難許多。 這是不公平的。這是一個已經崩壞的系統,需要修復,我們人人都必須參與其中。 但是與此同時,你不能光坐著等情況變得公平和公正。你需要不斷投資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并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積累知識。 在美國,一個人要想每天賺10美元并不難。 一天賺100美元就困難一些。 但是,每天想賺1000美元就的確很困難了。 每漲一層都需要知識的升級。就像他們所說那樣,沒有屢試不爽的辦法。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就要成為更多。成為更多的最快方法就是掌握新的領域。 暢銷書作家Scott Adams 寫道:“你每掌握一項新技能,成功的幾率就會翻番。”如果你想自己的薪水能提高3%,也許可以實現。但是,如果你希望薪水提高300%,那你的整個理念體系都要重新調整了。 點擊加載圖片 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有很多東西是你不知道的。 但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甚至更多。 財富就在那里安靜地等著,等著你去發現它們。 增加知識的辦法是多看,多去了解其他領域更多的信息。富人之所以變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我們所不了解的東西,并以大多數人所不了解的方式去了解了這一系統。 因此,盡管我們都在努力爭取一個平等的制度,讓每個人都應享受到公平交易,但與此同時,我們都必須自己去學習。你知道的越多,你掌握的知識就越多,你就會知道自己有更多不知道的東西。 而財富就在那里等著你。 結論 “如果你只有木匠,那你是造不出城堡的。” ——《混沌武士》(Samurai Champloo) 如果你只知道每天怎么賺100美元,是沒法積累一百萬美元的。你需要具備更多–更多的技能和更多的知識來做出更大的東西來。 自從我開始投資于自己并用自己的錢購買資產以來,我的收入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高過。 上個月,我賺到錢又創出新高。我正在學習新的技能——廣告,銷售,網頁設計,與關鍵的影響者建立關系——并把我的錢盡量再投資到這些領域。結果,我看到了增長率前所未有的高。 你最好把自己的資金盡可能多地再投資到自己身上。這就像種一棵搖錢樹——你不斷地在澆水。盡你所能地的澆水。 要買能讓你的財富增長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