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繭為絲綢的原料,幾乎100%由蛋白質組成。人們一提起桑蠶、絲綢就自然聯想到江浙蘇杭等地。實際上燕趙地區,曾是全國絲紡織業技術最發達、成品產量最多的地區。李白浪跡河北,就曾留下 “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云。繅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的名句。北京做為六朝古都更是歷代皇帝重農扶桑的號召之地。古時: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以功天下,興重農桑。 一、蠶繭茶的出處 相傳5000年前,一枚蠶繭掉進了黃帝元妃嫘祖的茶杯里,嫘祖從茶杯中取出蠶繭時,意外抽出了蠶繭中的絲線(北京日報2016年09月14日)。《通鑒綱目·前編》中也寫道:“西陵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始治絲以供衣服。蠶繭做為代用茶在《仁齋直指方》(宋·楊士瀛)、《本草綱目》(明·李時珍)等中醫藥典籍中均有記載:煎湯,任意飲之或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 二、蠶桑文化與宮廷禮儀 中國是蠶絲的發源地。育蠶、絲織不僅使人類從亙古蠻荒跨入文明時代,還創造出源遠流長的蠶桑文化,我國古代皇室行親蠶禮則是這一文化極致的代表。作為皇家禮蠶的典型建筑,清乾隆年間修建的位于今北京北海內的先蠶壇,是全國現存的唯一的一座皇家祭祀先蠶的祭壇。《清朝文獻通考》記:“九年三月吉已, 皇后親蠶先蠶壇, 翼日行躬桑之禮。孝賢皇后在親蠶壇舉行了清朝首次皇后親蠶禮。 康熙帝曾于勤政殿西建有育蠶小屋數間,小屋西邊的豐澤園殿宇后面還栽有數十株桑樹。康熙帝在處理政務的繁忙之余,曾親自在此種桑養蠶,身體歷行勸課農桑于天下。這些情況在《清宮內務府奏銷檔》中有所記載。 三、蠶繭與宮廷醫藥 陳可冀院士主編的《清宮配方集成》收載的洗眼蠶繭出自清太醫院配方及清太醫院秘錄醫方配本。其將各類中草藥共研粗末,貯蠶繭內使線扎之。每付一蠶繭用水半盅,湯滾百沸,每日溫洗數次,十數日一換,勿落灰塵。 眼科之證,七十有二,雖有虛實之論,陰陽補泄,豈可不辯乎?治療之法,實者泄其陽火,虛者滋其陰水,次則修木降火,潤土清金,五行而有相生之道,安有不效之理耶!洗眼蠶繭專洗爛弦風眼,胬肉攀睛,云翳外障,睹物昏花,羞明怕日,迎風流淚,及暴發赤腫,隱澀難開,或痛或癢,或生哆膜,或流熱淚,并皆洗之。每用一枚,入茶盅內,流水半盅,泡片時,連洗三五次,止淚卻疼如神。 四、蠶繭與宮廷圖騰 龍是中華農耕文化里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形象,也皇權的象征及宮廷文化的圖騰。“蠶為龍精”最早見于東漢鄭玄《周禮注疏·夏官·馬質》中的《蠶書》。《蠶書》:蠶為龍精, 月直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物莫能兩大,禁再蠶者,為傷馬與?釋曰:“天文, 辰為馬”者, 辰則大火,房為天駟星,故云辰為馬。《蠶書》這段原文是說:蠶是龍精縮的動物。 《管子·水地篇》里說: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入蠶蠾, 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 欲下則入于深泉。東漢許慎在《說文中解釋龍:龍,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此可知,“蠶為龍精”的根本原因在于,蠶與龍都是時令動物,只是蠶為實體動物,龍為虛化動物。農耕活動關鍵是遵從時令季節變化,小蠶就是龍精。 總之, 有道帝君莫不把蠶桑看作是王道、帝業的基礎,其方式是通過道與德的教化,這就是禮治。 五、蠶繭茶與宮廷文創 蠶繭茶秉承文創產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研發思路,把桑蠶文化、絲綢文化、中醫藥文化、藥茶文化等宮廷傳統文化因素結合在一起,開發的一款新型時尚的健康飲品,所用原料均屬于衛生部批準的藥食同源的品種,蠶繭做為綠色包材其產地來自于北京平谷蠶桑基地。目前主要品種有桂花紅棗(黃色入脾.冬)、丁香黑枸杞(紫色入腎.秋)、洛神花玫瑰(紅色入心.春)、桑葉薄荷(綠色入肝.夏)。蠶繭茶制作特點:湯色要濃重且鮮艷;口感要刺激且回香;功能要出處且四季;包裝要文化且時尚。創新與時尚就是發明與眾不同的,又引人關注的新產品。 蠶繭做為數千年蠶桑文化、絲綢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的載體和符號,又賦予其茶文化的外延,使蠶繭茶成為集中華文化諸多因素于一體的玲瓏之物。蠶繭茶作為一種新型的護膚、美顏、養生的文創產品,人們可以對它進行各種個性化的設計和訂制,將其天然、有機、健康的內涵與現代時尚風格及情趣完美的給合在一起,不斷的賦予蠶繭茶新的生命。 訂制客戶聯系人:杭志虹 電話13051559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