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后有本單元更多資料鏈接。
 本單元語文園地包括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三個板塊內容。交流平臺讓學生圍繞有新鮮感的詞句展開交流,是對單元閱讀訓練要素的呼應、整理,從課內延伸課外,培養學生積累有新鮮感詞句的意識。兩個例子一是單元課文內的,一是課外的(泰戈爾的《職業》),可以讓學生再交流課文中類似的句子,并鼓勵分享課外閱讀到的有新鮮感詞句。詞句段運用安排了3項內容。第一題八個成語,都是并列結構,都含有身體部位名稱,每個成語描寫的都是學生熟悉的動作、神態、心情,易于讓學生聯結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積累。第二題列舉了本單元課文中的三個句子,讓學生練習用合適的方法讀出句子表達的意思和情感,既要聯系語境,又要學生邊讀邊思考如何朗讀,在嘗試中找準重音,讀出感情。第三題是一個學生會很感興趣的活動,根據題目中的例子,嘗試給自己的興趣小組或學習小組取一個有個性、吸引人的名字。這一題可以看作是讓學生嘗試運用“有新鮮感的”詞語,服務于自己學習生活。學習實踐中要與交流平臺建立起聯系。日積月累安排了清代袁枚的《所見》,要引導學生借助插圖、聯系上下詩句推測詞語和詩句的意思,想象入境,讀出情趣,熟讀成誦。根據上面的內容分析,課堂學習活動可以重新進行調整,以便讓不同板塊內容的學習活動盡量建立起聯系,以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目標意義。交流平臺是圍繞有新鮮感的詞句著力于語言的感受和積累,詞句段運用中的第三題,是讓學生嘗試給自己的興趣小組取“有新鮮感”的名字,前者是體會,是輸入,后者是運用,是輸出。詞句段運用的第一題中有相似特點的成語,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有新鮮感的”,可以說,“有新鮮感”就是學生豐富積累的動力。所以,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中的第一題、第三題可以聯系起來進行學習活動設計。1、通過交流分享課內外遇到的有新鮮感的詞句,豐富語言積累,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發現一組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心理的成語的特點,豐富這類成語積累;嘗試給自己的興趣小組或學習小組取一個既符合小組特點又有新鮮感的的名字。2、結合語境和意思表達的需要,思考、練習讀出恰當的重音、語氣。注:課堂學習活動擬用2課時,第一板塊1課時,二、三板塊1課時。1、交流:對于你來說,本單元課文中哪些詞句有新鮮感?為什么覺得新鮮?2、分享:將自己平時讀書時積累的有新鮮感的詞句,讀給同桌聽一聽,說說為什么覺得新鮮;愿意跟全班同學分享的,讀給全班同學聽一聽,請其他同學說說詞句的新鮮感表現在哪兒。3、引導:平時是怎樣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的?引導學生可以擁有一個積累本,將自己喜歡的、有新鮮感的詞句抄寫下來,多讀一讀。1、讀一讀詞句段運用第一題中的八個成語,先將成語讀正確,想一想每個成語的意思,再認真觀察,自主發現這些成語有什么特點。2、展示讀成語,交流自己發現的特點,多種方式讀出成語的意思和特點,感受些成語的新鮮感。3、說一說自己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成語。教師可以提供圖片或用動作表演激活學生相關成語積累。1、讀一讀詞句段運用第三題中興趣小組的名字,評價一下自己喜歡的名字,說說為什么喜歡,感受這些名字的特點,體會其新鮮感。2、說一說自己參加了哪些興趣小組,給自己的興趣小組取一個合適的、有特點和新鮮感的名字,解釋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并請同學評價。如果沒有參加興趣小組的,可以給學習小組取名字。1、嘗試朗讀詞句段運用第二題中的三個句子,聯系課文內容講句子表達的意思讀出來,想一想朗讀的時候關注了哪些詞語,讀的時候是怎樣處理的,再將自己的想法與同學交流。3、出示語段,運用學到的方法,關注重點詞,讀出自己的理解和句子表達的意思和感情。2、借助插圖,聯系上下詩句推測“牧童、振林樾、意欲、鳴、立”等詞語的意思。3、根據詞語意思推測,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描繪的故事情境,說說詩人的“所見”,讀出詩人見到的情景——(1)牧童騎黃牛;(2)牧童高聲唱歌;(3)牧童聽到蟬鳴,意欲捕鳴蟬;(4)怕驚跑鳴蟬,牧童馬上停止唱歌,停下來尋找鳴蟬。相關鏈接: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一)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二)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三)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四)——《大青樹下的小學》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上)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四) ——《大青樹下的小學》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中)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五)——《大青樹下的小學》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設計)(下)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設計(六)——《花的學校》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設計)(上) 部編三上一單元教學解讀與教學建議(七)——《花的學校》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中)
部編三上冊一單元解讀與教學建議(八)——《花的學校》文本解讀與教學建議(設計)(下)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讀與教學建議(設計)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