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手機,不僅是家庭問題,已然成為社會問題。七成以上和我交流過的家庭都提到過孩子手機使用的問題,有些甚至是家庭呈現出來的的主要矛盾。 無數專家談手機,無數文章分析手機使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青少年與手機沉迷這個問題上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環(huán)境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個體也不同,家庭內部的交流方式更是千差萬別。 當沉迷手機成為全社會都關注的話題, 我們對“熱榜”往往缺乏思考,陷入“群體效應”的思維。一提到這“網癮”兩個字,我們都不用思考,立刻就把它歸了類。 這對“手機”是不公平的,也可能會孩子不公。既然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就來呈現更多的可能性。既然我們“人云亦云”了那么久,就暫停一下,冷靜思考一下在孩子與手機這個問題上,我們到底面臨的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困擾著我們? 我提了16個開放式問題,讓我們一起思考。這些問題可能沒有答案,或者沒有標準答案,但答案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在其中的思考。也許我們思考過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讓我們開始,不預設答案來重新思考這些問題,就像我們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一樣。 PS:以下“手機”也代表其他電子產品,在這里統稱為“手機”。 關注@覺醒的父母,查看更多育兒干貨! 01 視手機為如臨大敵,眼里只看到它的“害”,是不是已經忘了思考,孩子(父母)也是手機的獲益者。 1、當我們和孩子分開,“在線”讓我們安心,從確認孩子“on line”中獲得的好處大于失聯的壞處; 2、手機確實可以帶給孩子查詢相關背景資料的便利,不可否認的是,那也是他們打開世界窗口的渠道之一; 3、當孩子需要放松的時候,他可以使用手機聽歌,可以看一場電影; 4、手機也是學習的工具,比如孩子需要上在線課程,使用APP背單詞,聽英語。 思考:客觀地看待“手機”,別因為它的“壞”,徹底否認了它的“好”。這可以幫助我們端正心態(tài),就事論事。 02 我們“厭惡”的,到底是孩子用手機,還是玩手機,還是無節(jié)制地玩手機? 我們只要看到孩子使用手機就不可以嗎?還是只要符合我們的要求就可以?符合我們要求的使用,是滿足了我們的控制欲嗎 ? 思考:被摔碎的手機很委屈。手機本身不是惡魔,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思考的是手機的合理使用方式。 03 我們談手機色變,到底害怕的是什么? 1、害怕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手機就是罪惡的,提到手機就跳起來,難道不是常識?管你用手機是干嘛的,用手機≈吸毒; 2、孩子,你肯定做不好時間管理,你肯定會被手機困住出不來,你肯定會借著查資料偷玩一會游戲,偷偷瀏覽一下網站; 3、手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也擠占了學習的時間,不要狡辯,手機就是學習的敵人; 4、在很多場景下,用手機=玩游戲,這是吸引的黑洞,是偷走時間的敵人,也是偷走孩子的敵人; 5、無邊的網路,隱藏著太過不健康、無營養(yǎng)的內容; 6、看多了傷眼睛啊,容易近視(編外:和那么多家長溝通過,在手機使用上擔心傷眼睛的比例非常小); 7、孩子被手機控制,父母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不要忽視這一點) 思考:我們最害怕的是什么?我們有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還是只是'一股腦兒'的條件反射。試試,把害怕寫出來,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04 手機,在孩子眼里可能意味著什么? 1、娛樂的工具:游戲和各種應用的設計者確實有著聰明有趣的大腦; 2、社交的工具:畢竟誰也不愿意當2G男孩\女孩; 3、情感的避難所:短暫地忘記,哪怕一會兒的逃避; 4、手機是一個重要的象征,象征著“個體化”,象征著獨立的自我,象征著孩子可以掌控的自己。(不能忽視的重要一點) 思考:孩子越大,手機在他心中的意義會發(fā)生越大的變化,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用手機本身,而忽視了背后的心理意義。 05 提到手機對孩子的象征,一本書,一個籃球都是和手機一樣獨立的物,為什么唯獨手機讓孩子覺得有特別的意義呢? 因為稀缺。(引用我兒子給我的答案) 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手機的'稀缺'。稀缺的到底是手機這個物,還是其他,比如有界限的自由? 06 孩子們可能想從手機里獲得什么呢? 1、被認同的情感需求:不管現實生活中是多么不堪,游戲世界里我是一個被景仰的強者; 2、自尊和成就感:運用我的智慧,我取得了勝利,我不認為這是幾率和運氣,我也不認為這是即時的虛幻的成就; 3、再來一次的嘗試:失敗了也沒有關系,沒有責備,只有'再來一次'的鼓勵; 4、社交:我可以不受空間限制和我的朋友鏈接; 思考:如果孩子沉迷手機,不要總盯著他的行為,試試把一部分精力用于思考,在現實生活里,孩子是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去虛擬的世界里尋找嗎? 07 在孩子的手機管理上,父母的姿態(tài)是什么? 配角,協助,還是完全的禁止? 思考:孩子使用手機的態(tài)度,對于父母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心理意義。這往往是父母遇到的第一個棘手的權利爭奪,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覺察,很容易被裹挾很多的個人情緒,而扭曲問題的本質。放下“自己”,退到配角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修煉。 08 我們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機使用規(guī)則,目的是什么? 這似乎是個很傻的問題,我們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當然是為了幫助孩子做好手機管理,時間管理!但如果我們可以仔細復盤一下我們曾經在這個問題上的行動,也許會發(fā)現一個微妙的心理: 守株待兔就等著你來犯規(guī)呢,所有的規(guī)則就是為了驗證你并不能按照規(guī)則執(zhí)行。 思考:當我有一天發(fā)現這個心理的可能性,感到非常驚訝。我們看似在幫助孩子一起守住邊界,但背后是不是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博弈?為了顯示我們的權威?證明孩子就是不行?我們可以一起反思這個問題。 09 如果孩子違反了手機使用規(guī)則,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有哪些? 本質上,我們是想扮演一個幫助者的角色,還是一個責備者的角色? 1、驗證后的如釋重負:你看,我就說吧,你就是管理不好自己吧; 2、勝利者上線:離開了我,你能管理好自己嗎?你還是離不開我吧; 3、氣憤:不遵守規(guī)則,言而無信,出爾反爾,沒救了; 4、提醒:注意,你在犯規(guī)了,你踩線了。你可以試著調整下,不然你就得接受懲罰了。 思考:我們往往不愿意承認上面的第1、2點,剝離一下我們的情緒,想想他們是不是曾經發(fā)生過,哪怕只是稍縱即逝的一瞬。我們的反應會左右我們的行為,如果可以,思考一下,我們?yōu)槭裁磿@樣想呢,我們想從中獲得的是什么? 10 當孩子破壞規(guī)則時,他們可能的情感是什么? 1、愧疚:不要急著否認,他們真的會自責和愧疚; 2、憤怒:往往表現出對父母的憤怒,深藏的是對自己的憤怒; 3、無助:又破壞規(guī)則了,為什么就是不能遵守呢; 4、如果愧疚、憤怒、無助不能被看見和理解,會轉化為放棄:我就這樣了,愛怎么樣怎么樣吧。 思考:當孩子破壞規(guī)則時,我們往往只能看到他的行為本身,我們也受自己情緒的牽制,并不能真正做到去理解他,這個時候站到他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確實是很難的。慢慢來吧。 11 制定的規(guī)則,為什么就是沒有辦法執(zhí)行? 1、是我們單方面制定的規(guī)則,孩子并沒有認可,或者是被迫接受; 2、規(guī)則本身有問題,不具備可執(zhí)行性; 3、規(guī)則本身沒有問題,我們的預期有問題; 4、因為我們的完美主義+急功近利,孩子的進步被忽視,孩子的努力被打擊,他又退回到自己的殼里藏起來。 思考:在規(guī)則面前,我們應該鐵面無私,還是多一些平衡的智慧?是吹毛求疵看孩子的錯誤,還是包容地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我們要不要給孩子不斷調整的時間,甚至是反復的時間,還是立刻就要求質的改變?哪種會走得更快些? 12 哪些因素會促使孩子在手機使用上變本加厲? 1、父母嚴厲的禁止,過度的規(guī)則造成的“心理稀缺”; 2、父母過度無視或者放棄,孩子用自我“犧牲”來驗證; 3、父母的條件反射,無腦思考,反正說到手機一股腦就是不好的,孩子不被理解。 4、不信任和破壞規(guī)則之間是惡性循環(huán)。總有一方需要首先做出改變。是誰應該先改變呢? 思考:我們想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和使用手機,現實是越幫越亂。我們要學習智慧地思考,智慧地溝通,克服自己的情緒,放下偏見。 13 如果孩子在手機使用上已經重度上癮了怎么辦? 1、別光顧著責備孩子,我們是監(jiān)護人,我們在一條船上,我們自己沒有責任嗎? 2、夸孩子,找到機會就夸孩子,帶著美和愛的眼睛,換一種觀察的角度,哪怕他一點點的努力,一點點的進步,一點點的自律改善; 3、不提要求,讓孩子試試無節(jié)制使用手機,用到吐為止,你敢嘗試一下嗎? 思考:如果站在這個角度就是看不到風景,換個角度試試。 14 收掉孩子的手機,似乎是個一勞永逸的想法。收到什么時候為止?等到他上了大學?上了大學自律就自然提高了嗎?還是永遠不讓他用手機? 思考:看似簡單一些的路,也許會有更多的荊棘在后面。不經過練習,孩子永遠學不會技能。晚練習,不如早練習,這樣成本會更低。正如,上學不許談戀愛,一畢業(yè)馬上就催著結婚,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處理親密關系嗎,他們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嗎? 15 成年人(父母)在什么情況下會濫用手機? 1、心情太糟糕了,不想思考,想獲得即時的愉悅; 2、太無聊了,沒有事情做或者不想做事,打發(fā)時間; 3、逃避困難,麻痹自己。 思考:孩子和我們有本質的區(qū)別嗎? 16 最后一個問題,手機的本質是什么? 學習管理手機,本質上是學習管理誘惑。 思考:孩子們在現在遇到的手機問題,可能會在未來被替換成賭博,抽煙等。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協助他學習管理誘惑,幫助他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