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大幕終落下,即便是沒涉及??倒鞅焕罴野侔闫群υ缡胚@一人間慘劇,僅僅是公主和梁懷吉之間的情感糾葛也足以使人欷歔不已。 那么,在中國史上,宦官到底是什么人,又能否婚配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1 漢朝:宦官的專職和對食的轉化 首先我們要明確“宦官”和“閹人”的區別。 甲骨文有「 西周時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是家臣的一種。 戰國末期,假閹人嫪毐還和太后生下兩個孩子,成為天下皆知的丑聞。 入秦朝,宦官趙高指鹿為馬,荼毒天下。但,也有人云,老趙非閹人,其最主要證據是曾有其女婿閻樂出場,有關趙高同志的真實身份到現在學界還沒定讞。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但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時,朝廷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據說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叫「宦者」的星座。而東漢也成為宦官的第一次黃金時代。 宦官雖沒生殖能力,但漫漫長夜,重重宮門,可憐的他們本身還是有很強的精神寄托,《詩經·小雅》「巷伯」篇,有「萋斐貝錦」之嘆,出現了所謂的“對食”。 對食一詞,《漢書》載:“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道)房與宮對食。”應邵注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可見對食最早是指女同性戀。 后來,「對食」一詞逐漸變成宦官和宮女的戀愛和性行為,他們往往走到一起,安享晚年,如平民之夫妻般。 宦官群甫登上歷史舞臺便呼風喚雨,一些宦官也為了顯示權勢而娶妻納妾,《后漢書·劉瑜傳》曰:「常侍黃門亦廣妻娶」。 桓帝時單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為姬妾,皆珍飾華侈,擬則宮人?!?/span>可見,彼時的宦官有了家庭生活。 2 唐朝:無所不為的宦官 唐朝被呼為第二次宦官時代,主要源于安史之亂時宦官對皇帝的效忠,使其成為皇帝倚重、與朝官系統(南衙)對立運作的北司,以中使的身份干預國政,開宦官總理機要事務(樞密院、宣徽院)之始。 馬嵬驛奪權后,擁立肅宗的宦官李輔國有功,受重用,任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行軍司馬,為宦官掌軍之始。而后,宦官們甚至狂妄到隨意可以弒殺、冊立皇帝,真是亂作一團。 聚焦到宦官婚配吧! 電影《妖貓傳》中的高力士 高力士,可能1980年代臺灣電視劇《珍珠傳奇》就塑造了這么個深入人心之大宦官。 玄宗對老高寵愛無以復加,賞賜無數,而上有所好,下必從焉,刀筆吏呂玄晤為媚上,竟主動把自己國色的女兒獻給老高…… 《新唐書》載:「女國姝,力士娶之?!?/span>郭湜在《高力士外傳》中寫道:「其妻東平呂氏,故岐州刺史玄晤之女,躬行婦道,有逾常禮?!?/span> 呂氏則與其他權貴之妻一樣同受命婦冊封,封為國夫人。呂玄晤隨即被擢為少卿,后出任刺史。 李輔國曾奉旨娶元擢之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知羞恥的元擢也因此成為梁州刺史,弟元挹也被引入臺省為官。 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span>在閹風甚熾的中唐以還,宦官娶妻司空見慣。 3 宋朝:曇花一現的流星 宋對宦官參政防范較嚴,太祖不許宦者「干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須轉出外任。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載: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內臣主兵。」宦官若敢于參預朝廷大事,往往受嚴懲。 宦官王繼恩因串通大臣,企圖擁立太宗長子趙元佐為帝,遂被流放。 徽宗昏庸,宦官「動以千數」,童貫、梁師成、楊戩等得寵信。 童貫有「媼相」之稱,「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岳牧、輔弼多出自其門下。 梁師成則有「隱相」之稱,凡「御書號令皆出其手」。 左正言陳禾彈劾童貫等「怙寵弄權」,要求「竄之遠方」,「論奏未終」,徽宗「拂衣起」,陳「引上衣,請畢其說,衣裙落?!?/span> 靖康之恥后,高宗即位的翌日下詔:「朕將規復舊章,不以手筆廢朝典,不以內侍典兵權?!?/span> 故終宋一朝,僅有徽宗時宦官擅權,尚不至跋扈,但從目前的檔案看,大規模的“對食”級婚配絕對是妄想了。 可見,小梁同學生不逢時??! 4 明朝:普遍人性的菜戶 太祖洪武大帝對宦官管教極嚴,曾在宮門內立碑云「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但成祖始重宦官,武宗后更漸,熹宗時全國竟有數萬人,是為第三次宦官時代。 景泰初年,大同右參將許貴奏:「鎮守右少監韋力轉,恨軍妻不與奸宿,杖死其軍。又與養子妻淫戲,射死養子?!?/span>事下巡按御史驗問。 天順元年,工部左侍郎霍又奏:「力轉每宴輒命妓,復強娶所部女子為妾?!?/span>英宗怒,始遣人執之。這是鎮守外方的宦官監軍強占民女的惡行之一。 太祖時,嚴禁宦官與宮女曖昧。宮中仆役的生活苦悶寂寞,有些宦官會與宮女、女官結為對食或菜戶。 對食多為短暫交往,而菜戶關系有如夫妻,有明最無以數計?!睹魇贰肪硪灰凰摹盾舶埠髠鳌吩唬?/span>“宮人無子者,各擇內監為侶,謂之‘菜戶’”。 菜戶是對食衍生而來,專指太監與宮女之間的戀愛,并會盟誓終身相愛,關系有些甚至比一般夫妻感情更為深厚。 《萬歷野獲編》中曾載一寺中放滿由宦官奉祀其伴侶的牌位,牌位上都寫有宮女姓名,每逢宮女忌日,與其結為菜戶的宦官便會前來祭悼,其悲傷之情如悼愛妻。 萬歷年間太監宋保因宮女吳氏為菜戶,后吳氏移情別戀,與同類張進朝者結好,宋保終至萬念俱灰,出家為僧…… 而最有名的一對菜戶就是九千歲魏忠賢和熹宗乳母客印月了。 《萬歷野獲編》之「宦寺宣淫」條云:「比來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識三數人,至納平康歌妓。今京師坊所謂兩院者,專作宦者外宅,以故同類俱賤之?!?/span> 明時的田義墓在北京西郊,亦是宦官博物館,感興趣的人也可一游。 如單從人性角度說,明朝的宦官多半能有“菜戶”相伴終老,是空前絕后的,也是相對最幸運的。 5 清朝:菜戶的終結與晚清的鬧劇 滿清把宦官統一叫“太監”,鑒于明朝故事,禁宦官干政,僅充任灑掃之類的雜役。 清時太監多由漢人充任,絕大多數都來自直隸省農村,尤以河間府最眾。清世宗更是明確表示:旗人不能充太監! 那么,問題來了,太監原本菜戶的主要對象——宮女已不再是終生服役,通常在廿五歲離宮婚嫁,太監便失去了婚配的可能。 另外,清宮女為八旗女子,宦官多充漢族,民間“旗民不結親”,遑論宦官?。?/span> 當然,例外總是有的,也有個別不知死活大太監公然娶妻,比如慈禧太后寵信的直隸南皮人安德海。 同治七年(1868)冬,北京最大的天福堂大酒樓內張燈結彩、賓客滿座,正為安德海舉行婚禮,迎娶徽班旦角年僅十九歲美人馬賽花。 婚姻由慈禧太后準許,還贈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成為老百姓一時間飯后談論的笑點。 樂極生悲,八年,小安子出京辦貨,乘兩艘太平船從京杭運河一路南下,一路招搖,七月二十日,駛入山東境,抵德州。 巡撫丁寶楨以祖訓「太監不得私自離京」為由,于西門外丁字街處斬,暴尸三日,隨行二十余人,一律處死。 6 民國:尾聲,總有些與眾不同 武昌軍興,南北和談。民國元年2月12日宣布的《清室優待條件》之六: 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 惟以后不得再招閹人。 這無疑是終結了宦官,而遜帝溥儀更是藉建福宮火災逐出太監。 隆裕去世,總管太監小德張離紫禁城,到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簡出,不問政事,廣置田產。 慈禧太后與其太監天團 張蘭德娶了四個老婆,其中有一個不堪凌虐而跑到巡捕局求救,最后卻依然被張公公爪牙抓了回去,肢解而死,拋尸郊野……遜帝《我的前半生》也印證了這一慘劇。 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點評宦官:「宮刑施之,絕人生理,老無所養,死無與殯。無罪之鬼,無人除墓草而奠懷染?!?/span> 是的,宦官是生理缺陷的一群,而心理也不由得扭曲,一些人還干起了禍國殃民的勾當,因此往往被視為怙惡不悛的群體。 然而,造成這一系列悲劇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獨裁的帝制。 他們本該也有自己的情愛和家庭,遇上相對寬松的世代,或許能遂愿,但這可遇而不可求。 家,人人本該有之?。?/span> 參考文獻: 范曄《后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歐陽修等《新唐書》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內監·對食》 張廷玉等《明史·宦官傳》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 |
|
來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中國歷史與文化之研究與鑒賞等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