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日方舟這款人氣手游里,或美型或可愛的干員是最大的亮點。有些干員的原型簡單直白,比如銀灰和初雪原型是雪豹,因陀羅、詩懷雅和槐琥的原型是虎,推進之王原型是獅,但也有一些干員的原型比較難以捉摸。這篇文章將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些干員的“冷門”動物原型。 看這大yi巴,銀灰是雪豹無疑了。圖片:《明日方舟》 食蛇龜真的會吃蛇嗎? 被譽為“全羅德島最硬的盾”的重裝干員蛇屠箱,明日方舟的玩家們昵稱她“龜龜”,從她形似龜甲的背包和精二立繪背后的剪影來看,其原型應該為某種龜類。已知的龜鱉目一共有356種,蛇屠箱是哪一種呢?結合中文名和英文名Coura(意為閉殼龜屬)來看,蛇屠箱的原型應該是我國最常見的閉殼龜屬:黃緣閉殼龜(Cuora flavomarginata)。 擁有堅固外殼的龜龜。圖片:《明日方舟》 黃緣閉殼龜的腹甲前段有一可以活動的關節,當遇到危險時可以在韌帶的牽動下閉合起來,讓捕食者無法攻擊自己的頭部和前肢(龜龜使用了技能:自閉,效果拔群)。這是幾乎所有閉殼龜屬都具備的“種族天賦”。 黃緣閉殼龜。圖片:Pe?nik / Wikimedia Commons 民間有傳說認為黃緣閉殼龜會釋放出腥味引誘蛇鉆入自己龜甲的縫隙中,然后突然閉合腹甲,將蛇夾死吃掉,因此黃緣閉殼龜在南方部分地區俗稱“克蛇龜”、“食蛇龜”。 美洲的箱龜屬(Terrapene sp.)閉合甲殼。圖片:LouTube / youtube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寵物和食用市場對野生閉殼龜種群持續不斷的消耗,全世界12種閉殼龜大多都已淪為極危物種,有些種類例如云南閉殼龜,周氏閉殼龜,潘氏閉殼龜等很可能已經野外滅絕;而數量較多的黃緣閉殼龜也是瀕危物種。為了“龜龜”的同族們在地球上長久生存下去,請廣大龜類愛好者不要購買和飼養野生的閉殼龜。 撲朔迷離的幽靈鯊 幽靈鯊因為出眾的能力廣受青睞,“鯊鯊究竟是什么鯊魚?”也是“舟學家”們爭論已久的問題。 有人根據幽靈鯊的名字和形似巨大胸鰭形狀的頭飾,判斷她的原型是銀鮫。銀鮫雖然俗稱為ghost shark,但不是真正的鯊魚,它們屬于軟骨魚綱、全頭亞綱的銀鮫目(Chimaeriformes)。和屬于板鰓亞綱的鯊魚、鰩魚等相比,銀鮫外形看起來更像硬骨魚,甚至擁有類似硬骨魚的鰓蓋。現存的銀鮫種類數量較少,多生活在200~2600米的深海中。 大西洋銀鮫(Chimaera monstrosa)。圖片:Pierluigi Angioi / Wikimedia Commons 也有人根據幽靈鯊的武器——飛速轉動的巨大圓鋸,判斷她的原型是生活在二疊紀海洋中的巨大軟骨魚類:旋齒鯊(Helicoprion)。旋齒鯊也不是真正的鯊魚,而是屬于全頭亞綱的尤金齒目。這些巨大的掠食性魚類體長可達10~12米,得名于它怪異的下頜齒列:它們擁有很大的三角形牙齒,邊緣有鋒利的鋸齒刃,呈螺旋狀盤旋,排列成一個直徑45~60厘米的古怪齒盤。 幽靈鯊的武器是電鋸,所以她的原型也應該是擁有“圓鋸”狀牙齒的旋齒鯊?圖片:《明日方舟》 自1899年第一具旋齒鯊化石被發現以來,這個奇異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一直讓古生物學家們爭論不休;在不同的復原圖上,旋齒鯊的齒盤被放置在吻部,背鰭上,尾鰭上或喉嚨深處。有學者認為旋齒鯊會將自己盤繞的齒盤解開,像一條長滿鋸齒的鞭子一樣抽打獵物,或是類似硬骨魚的咽齒,用來進一步處理吞進喉嚨里的獵物。 旋齒鯊的怪異齒盤。圖片:James St. John / Flickr 直到2013年,一具旋齒鯊的近親鳥鋸鯊的顱骨化石被發現后,古生物學家才得以還原旋齒鯊真實的外貌——這個齒盤位于旋齒鯊的下頜,和現存的鯊魚一樣,旋齒鯊也會在一生中不斷長出新的牙齒,但是舊牙齒卻不會脫落,而是隨著旋齒鯊體型的增長,走著螺旋路線推向后方,由此形成了這個古怪的齒盤。有學者推測旋齒鯊的主要食物可能是鸚鵡螺和菊石這樣有外殼的頭足類,螺旋形的齒盤能在捕食時固定和切割獵物,高效地將獵物的軟體部分與殼分離。 然而,幽靈鯊精二立繪身邊的兩條鯊魚的剪影,說明她的原型可能不僅是全頭亞綱的銀鮫或旋齒鯊,應該也包含了鯊總目的鯊魚。 幽靈鯊精二的鯊魚剪影并非是全頭亞綱,豪邁的技能“肉斬骨斷”,也說明她的原型里有攻擊大型動物,具危險性的掠食者。圖片:《明日方舟》 立繪左邊的那條鯊魚,看外形應該是某種大型真鯊屬,可能是白真鯊(Carcharhinus leucas)或長鰭真鯊(C. longimanus)。 白鰭真鯊。圖片:Albert Kok~enwiki / Wikimedia Commons 長鰭真鯊俗稱遠洋白鰭鯊,而立繪右側的鯊魚則是大名鼎鼎的大白鯊。我在之前的一篇日歷文章《你怕鯊魚嗎?其實鯊魚更有理由怕你》里介紹過它們。 也有“舟學家”根據幽靈鯊鋸盤上側向彎曲的鋸齒,推測她的原型也有居氏鼬鯊(Galeocerdo cuvier)的元素:居氏鼬鯊因其體側像老虎一樣的細長縱紋,被稱為“虎鯊”(鯊總目確實有個虎鯊目,但它們都是吃貝殼的小型鯊魚,對人沒有危險),是真鯊科鼬鯊屬唯一現存的種,也是僅次于大白鯊的第二大掠食性鯊魚。 居氏鼬鯊。圖片:Albert Kok / Wikimedia Commons 在居氏鼬鯊的胃里發現過馬、山羊、驢、犬、貓、褐家鼠等陸地動物的遺骸,甚至汽車牌照、未開封的罐頭、輪胎、排球、煤塊等垃圾。居氏鼬鯊對人的危險性僅次于大白鯊,迄今為止共有129起攻擊人類的記錄,其中34起導致了受害者的死亡;它們粗大,厚重且側向彎曲的牙齒具有發達的鋸齒,配合強大的咬合力簡直就是一臺活生生的電鋸,連海龜的硬殼也能咬穿。 “暴力護士”到底是什么鱷魚? 四星醫療干員嘉維爾,因其強大的戰斗力而獲得了“物理治療”的“美譽”。從她的種族阿達克利斯(Archosaurus,主龍類,爬行動物一個很興旺的類群,包括鱷、翼龍、恐龍,鳥類是從這個類群中演化出來的)和立繪(身后的鱷尾,精二立繪腳下的鱷魚剪影)來看,她的原型應該是鱷目沒跑了。而她的名字Gavial即Gharial,則是長吻鱷(Gavialis gangeticus)的意思。 ![]() Schni schna schnappi schnappi(大誤)~圖片:《明日方舟》 長吻鱷又名食魚鱷,是長吻鱷科長吻鱷屬唯一的現生種。野生的長吻鱷分布于印度和尼泊爾一些水量大且穩定的河道中,它們體型巨大,雌鱷通常可以長到2.6~4.5米長,雄鱷的體長最大則能達到6米左右,相比其他鱷類,長吻鱷的四肢較為短小和細弱,陸地行動能力比較捉雞,有時甚至像海龜一樣在地面拖行。 長吻鱷最醒目的特征莫過于其極度細長的吻部,一般來說,鱷類吻部的形態與其食性息息相關:吻部較為細長的美洲鱷喜歡在河口紅樹林捕食行動敏捷的魚類,吻部較粗壯的尼羅鱷則既捕食水中的魚類、龜鱉、軟體動物等,也捕殺在水邊活動的鳥類和各種大小哺乳類,而喜歡以螺蚌等軟體動物為主食的揚子鱷和寬吻凱門鱷,則擁有寬闊的吻部和短而高的頭骨,適合咬碎堅硬的貝殼。 ![]() 長吻鱷異常修長的嘴。圖片: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Commons 而長吻鱷獨特的吻部正是在水中捕食敏捷游魚的利器:細長的吻在水下左右橫掃起來阻力非常小,遍布其上的水壓感受器能感受到水中魚類游動產生的細微震動,而滿嘴密密麻麻交錯狀排列的利齒,則使得滑溜的魚一旦被咬住就無法掙脫。雄性的長吻鱷吻部末端鼻孔的位置有一團突起的大“肉瘤”,在繁殖期能發出像燒開水一樣的嘶嘶聲,向雌鱷展示自己的魅力。 然而,嘉維爾精二立繪腳下鱷魚的剪影,又與長著細長嘴巴的長吻鱷大相徑庭,而更像是真鱷科鱷屬的成員,個人認為最符合剪影特征的是灣鱷(Crocodylus porosus)。灣鱷又叫咸水鱷,河口鱷,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鱷目成員。澳大利亞的野生雄鱷成年后通常能長到4~4.5米長,240~350公斤重,最大體長可達7米,體重1.5~2噸;而相比之下雌鱷的體型就要小得多,通常只有雄鱷的5到6分之一,大部分個體體長不超過3米,體重不超過100公斤。 ![]() 嘉維爾腳下的鱷魚明顯不是長吻鱷。圖片:《明日方舟》 灣鱷是現存分布最廣的鱷魚,從南亞的印度和孟加拉,到整個東南亞地區,直到澳大利亞北部,都可以見到這種雄壯威武的爬行動物。 ![]() 灣鱷是一種無論外形還是性格都很彪悍的大型鱷。圖片: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灣鱷大型個體的咬合力可達2~3噸,在捕食時既能緊緊鉗制住掙扎的獵物,也能咬碎海龜的硬殼或大型動物的骨骼。對人類來說,灣鱷也是一種危險的動物,在澳大利亞每年幾乎都會發生1~2起灣鱷攻擊人的事故。這種橫行霸道,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倒是非常符合嘉維爾“戰醫”的設定。 在玩手游時進行“舟學家”的考證,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在未來明日方舟又會帶給我們哪些“冷門”的動物干員呢?拭目以待吧。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黑鱗雞冠蛇。 怪獸天下 金錢龜能換別墅?別鬧了 “滿地都是”的揚子鱷 大白鯊:其實人挺不好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