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工建筑工程之一。所以它在198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長城的外在存在形式,不僅僅是人們普通理解的瀕臨坍塌的土墻。按照《長城保護條例》解釋,長城包括墻體、城堡、關隘、烽火臺、敵樓等。而構成城堡建筑群內的廟宇、戲臺、古民居以及御敵、生活設施也應列入此范疇。 長城作為防御性的工程建筑,“因地形,用險制塞”,建于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地,城堡、敵樓、關隘、烽墩等建筑,布局結構都十分合理。所以,繪畫攝影等藝術家在贊頌它的雄偉壯觀、巍峨險峻、古樸滄桑同時,將其作為表達自己藝術情懷的理想場景。 長城,也是中國文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載體形式之一,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是形態上的一種標志和真實存在,實際更主要的是地理、經濟、政治、軍事、自然、建筑、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因素的結合體。而它在精神層面,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顯著特征,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首先,長城的建筑理念,無論是2700年前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相互防衛墻,還是明代的萬里長城,都是一種防御工程。目的是抵御侵略,反抗外敵,保家衛國。滄桑的載體,飽含著歲月的信息,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凝結著中華民族頑強、苦難的歷史,承載著中國人民向往和平、安寧的希望。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崇尚與人為善、相互尊重的傳統文化美德。 其次,長城的修筑歷史悠久,工程浩大,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鍥而不舍。長城的建筑歷史,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齊、趙等國,至明代結束,周期長達2300余年,長城遍布于我國的十六個省市自治區。據專家學者考證,歷代長城總長度達五萬四千多公里。長城所建之地,地質地形復雜險峻,即使在工業化相當發達的現代要完成作業也相當艱難。古代勞動人民能將這一巨大復雜的工程興建起來,并能千年屹立,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精神。 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人大也早在1982年就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經四次修訂,體現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對長城文物的損毀破壞,從文化方面說,是知識淺薄、見識短淺表現;從道德層面說,是見利忘義、遺禍子孫行為;從法律角度說,是違法犯罪的惡劣行徑。近年來,在專家學者和國民多個層面對長城的研究和開發保護興起,鐘情于長城,是對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鐘愛,是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更是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精神文化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