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起因:上課幾分鐘后,初三學生李某在課堂上吃冰糕,被剛上班一年的張老師發現,張老師讓李某把冰糕放進垃圾箱,李某不但不聽,還出言頂撞。 經過:張老師去搶李某手中的冰糕,李某不給,與張老師產生沖突,還手掐老師脖子,被其他老師發現后制止。 結果:學校政教處老師通知其家長到校協助教育,家長到校后說遇到這樣的孩子,自己也教育不了,讓老師報警處理。學校政教處對學生批評教育后,讓家長暫時把孩子領回家教育幾天,幾天后再把孩子送到學校。 事件分析一、學生背后的家庭教育 剛上初中時候的李某并不是問題學生,平時也有小的違紀行為,但是到八年級之后,多次發生嚴重違紀,打架、吸煙、喝酒情況開始出現,剛開始的時候,家長還是比較配合學校的,后來隨著學生違紀行為的增多,家長接到學校的通知后,甚至都不到學校配合教育了,久而久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抱的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出問題也就不正常了。 任何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問題家長的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孩子走上歧途的重要因素。 二、老師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李某并不是對所有老師都這樣,對其班主任老師還是挺尊敬的,可以說李某的課堂違紀是有“選擇性的”。 張老師剛上班一年,缺乏管理經驗,凡事非常較真,平時學生有錯誤,教育學生時缺少方法,可能沒有顧及學生的“面子”,學生對其也不尊重,甚至在課堂上有“故意”違紀的可能性。 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服,一切矛盾都好處理。張老師發現李某違紀后,完全可以讓學生預習功課,自己走到這名學生身邊,小聲告訴他,不要吃冰糕了,如果學生不聽勸告,完全可以課后處理,直接產生沖突后,不管結果如何,到最后“受傷”的總是老師自己。 寫在最后學生的教育,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全力配合,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老師的使命是盡可能地提高自己,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但是教育并不是萬能的,是允許失敗的,所有老師都一定要認識到教育的局限性。在教育的過程當中,任何老師都可能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處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