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老師,你們是不是怕我也跳樓?最近,筆者作為學校心理老師,接到上級文件,必須和班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談一次話。我的第一個談話對象是初一的小男孩,男孩子第一句話問我: 老師,你們是不是怕我也跳樓? 聽說,咱市里已經有三個跳樓的了? 嘴角上掛者一絲詭異的微笑,笑容里面的深意我一時無法解讀。 我的心里掠過一絲涼意。 是呀!最近頻發的孩子跳樓現象真是讓教育走到了左右為難的境界。 父母的批評、老師的管教,有時候僅僅是一句話,孩子轉身離去,從樓上直接飛躍而下。 蓄謀已久想死的動機,早已經種在孩子心里,只需要一點點受挫和外因,就會激發孩子赴死的決心。 我們的孩子,難道不是很幸福嗎?越來越豐裕的物質條件,幾代人的關愛,良好的學習教育條件。 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孩子被剝奪了太多的成長快樂,游戲、唱歌、運動、玩耍正遠離孩子的生活,而學習、作業、補課、特長、奧數、考試、分數·····充斥了孩子的成長歷程。 生命不僅僅是活著或學習,生命還要有詩意和遠方——誰都知道,可是現實生活充滿了競爭和焦慮,家長站在孩子身邊,不停地催促催促。 02、那些像鳥兒一樣自由,像鮮花一樣綻放的······跳樓現象我把孩子的跳樓身亡寫的如此浪漫可能會讓很多人不適,但是這難道不是孩子縱身一躍要的效果嗎?讓生命自由地綻放難道不是孩子要的生活方式嗎?既然現實生活無法得到,不如換一個世界。 決絕地一跳,觸目的鮮血,還有圍觀的師生的震驚和嘆息、父母的心痛和悔恨——這是目前疫情下眾多的現象。 我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孩子的家長,對于青少年成長的處境,身在局中,太多的感觸和理解、心痛和無奈。 我試著為孩子寫下這篇文章,幾次拿起筆又放下,我感到了自己的無力感。 我在腦海中把無數孩子跳樓的場景往后翻轉,孩子,你在空中飛翔是否會張開羽翼?是否像鳥兒一樣的自由?是否內心充滿了恐懼與留戀。你是帶著一顆怎樣的心情迸發出這奮力一躍? 今天,我的耳邊響著潘美辰的《我曾用心愛著你》,再次想寫下我心里的吶喊——去喚醒無數家長,讓孩子的死真正有所價值。 以下只是網絡中報道的很少的一部分,連冰山一角都不到: 5月15日,四川南充一名10歲女孩與弟弟發生爭執后,認為家人偏心弟弟,“一氣之下爬上樓頂”欲輕生,幸被消防員救回。 5月15日,陜西渭南一名13歲少年因癡迷網絡游戲與家人發生矛盾后,欲跳樓輕生,幸好被兩名民警所救。 5月12日,開學僅3天,山東臨沂費縣一名中學生跳樓身亡。 5月10日,江蘇昆山市一小伙因家庭瑣事欲跳樓輕生,幸被巡邏人員所救。 4月24日,高密一中一女生跳樓。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小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12日,陜西商洛一名初三女生,從教學樓3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疫情期間,僅上海市就有23名青少年跳樓。 據統計,我國每年超過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而今年,是往年的幾倍甚至10倍以上。 這是怎樣可怕的一種現象?青少年,正如花兒一般的年華,還未綻放,卻已經厭惡了這個世界,令人唏噓痛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03、青少年“自我統一和混亂”的成長危機時期這些跳樓的孩子年齡在初中、高中居多。根據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12——18歲之間,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 這一階段又被稱為“自我統一性和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就會順利度過這段“迷茫期和沼澤期”,也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自殺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于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著死去,也不愿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不自由,毋寧死。 這就不難理解孩子在不堪忍受父母嘮叨,寧肯選擇逃離或自殺。 “我無法成為你心目中想要的孩子,既然你們不喜歡,那我不如自我毀掉”。 04、原因二:父母用力過度的愛變成了害2019年5月,北大學霸吳謝宇殺母,原因是幫助媽媽結束痛苦;2020年5月25日,青島15歲女孩將母親用繩子勒死,原因是媽媽對自己太嚴格了。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離異單身的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女兒,曾經在詩中寫道:鞠你入口,捧你于手······ 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愛得太深,用力太猛。 吳謝宇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和丈夫離婚后把所有的愛與期望都給了兒子,兒子不僅是兒子,還是媽媽的“隱形愛人”,兒子竭盡所能的成為媽媽的驕傲,但是媽媽依然不快樂不開心。“幫助媽媽解脫痛苦的生命”,是他精心準備的殺人動機。 而那個15歲的花季女孩,是別人眼里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各種興趣和特長。“媽媽對我要求太嚴格了”這是這個孩子用繩子勒死媽媽的理由。 明明是深愛,為什么充滿殺機?這個15歲的女孩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媽媽,你是愛我的,但你卻天天往我脖子上套繩子,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繩子是物質的,你用的繩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靈。 05、還有那些看不見的捆綁孩子的繩子(1)家庭的控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為孩子編制了一層層厚厚的愛與關注的網。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什么時候寫作業?甚至拉屎尿尿,孩子的世界360度無死角被監控,被嘮叨。在大家的“愛”里,孩子活在沒有自由和空間的壓抑中,卻無力逃離,有時候會情緒失控。 (2)學習的無趣枯燥還要加上課外輔導機構。再說說學習,現代的孩子每天從家庭的籠子里被趕進學校的籠子里,學校的音體美課壓縮的越來越少。孩子們一天8——9節課,回到家,來不及喘息,父母又催促寫作業,有的孩子還要參加課外輔導班,平時有,周末有的孩子居然報3——5個輔導班,不由得深深同情這些孩子。父母一邊關心鼓勵著孩子,一邊不計成本的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無非是填補父母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期待。 真希望父母也能背上書包去體會體會孩子的學習生活。我曾經陪著我的孩子上了兩天的網課,結果哈欠連天,最后落荒而逃。孩子們真是太不容易了! (3)自我感受與的迷失: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樂趣、沒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孩子被動麻木的一天天上學、下課、回家、吃飯、寫作業、課外輔導班·····重復和單調只會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對世界的感受變得麻木機械和倦怠。 (4)不被接納的痛苦:寫完作業,想放松一下,玩玩游戲,上上網,家長又會大驚失色,草木皆兵。各種控制、軟的硬的、好的壞的,輪番轟炸,仿佛孩子犯了罪一樣。孩子在監控、嘮叨、指責下忍無可忍。 (5)不被看見的崩潰。當父母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生在孩子身上,其實已經看不見孩子的真實存在了。這種愛,本身就是缺乏對獨立個體的尊重。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沒有了自由,生命有何快樂而言? 06、孩子也曾用心的愛過你孩子一出生,是上帝送給我們的小天使,自帶光芒。他們純潔明亮的眼神,是一條管道,帶給父母源源不斷的能量。 他們的笑聲,猶如天籟,可以洗去父母所有的疲勞。 他們的喃喃囈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音樂。 無條件的依偎和擁抱,這個肉嘟嘟的小生命,他們帶著柔軟、純凈、希望、愛與美好、······幾乎所有的贊美之詞都不為過。母親的懷抱,就是他們安全和愛的港灣,甜蜜的睡眠、溫柔的微笑。 后來爸爸媽媽牽手的蹣跚學步,父母鼓勵的眼神,都是孩子自我確定的力量。 孩子在,愛就在,家就在。孩子的全部世界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而孩子又是爸爸媽媽愛的結晶。 家庭,因為有了孩子而快樂和完整。 06、為啥父母對孩子不再有真愛直到孩子上了幼兒園,父母把孩子送進學校,競爭和對比就開始了。父母在接送孩子的同時開始有意無意看向了別的孩子,人家的孩子聰明,人家的孩子聽話、人家的孩子主動回答問題、人家的孩子有禮貌······家長由耐心變得不耐煩,孩子臉上的喜悅開始變得沮喪。 隨著孩子的長大,在父母的眼里問題和差評越來越多,“你應該再努力一些”、“我都是為了你好”差評正一點一點侵蝕著孩子的自信和能量,孩子一天天無精打采,父母一邊嘴上說著鼓勵的話,卻難掩眼神的焦慮和無奈。 隨著耐心的消磨,誘惑的條件也出來了“只要你考的好,媽媽給你買最想要的玩具”,孩子似乎是興奮了一下,努力了一下,卻很快又消沉了。 “我怎么生出你這樣的孩子?”,這句話也許父母沒有說出口,也許不小心脫口而出。但是無論說與不說,孩子都能接收到父母的心理語言,“我不夠好,我是沒有價值的。”這種意識會深植于孩子內心,不斷繼續消耗孩子的能量。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為什么父母會越來越焦慮?這與父母內心的匱乏和力量的缺失是密切相關的。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愛不是一種本能,而是一種能力,需要父母終生學習。但是父母疲于謀生,卻沒有時間繼續學習如何去更好的愛孩子,而是去期待和控制,只為緩解眼前的焦慮和無力感。 在溫尼科特的概念中,那些缺乏創造力的成年人,那些內心已經有部分死亡的成年人,他們的父母多半沒有對叛逆的涵容之心,過早地讓孩子成為好孩子。于是扼殺了他們變得適度的好。適度慷慨和善良的能力。 尹建莉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成長潛能的力量缺乏自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那些事,不該做那些事,孩子才會正常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07、學習成績、名次、高考、真的比我還重要?曾獲第14屆“葉圣陶杯”獲特等獎的周羽蝶在《戴著鐐銬跳舞》的文章中寫道: 教育是為了達到春風化雨、融會貫通的境界。塑造一個人時,他就在他的骨架上填補血肉,給它篳路藍縷的勇氣,給它玉汝于成的決心。 但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升學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是學生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為了成績,為了考試的標準答案,學習成了刻板的沒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機械運動,學校和學校比、班級和班級比、老師和老師比、孩子和孩子比、家長和家長比。 人和人的關系脆弱而緊張,表面一團和氣,背后你死我活。 還有人說:中國的小孩不是小孩,是民族、家長與社會的寄托。 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我們的很多父母,一直與孩子共生,把孩子當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尤其那些對自己的人生并不滿意的父母,借由孩子的人生彌補心靈的缺憾和內心的自戀。 08、美國電影《死亡詩社》早已經吹響了喚醒傳統教育的號角《死亡詩社》原名《春風化雨》。 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等主演的勵志電影,影片于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高中學生之間的故事。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它的校訓是:傳統、榮譽、紀律、優秀。是無數家長向往的培養孩子成為精英的搖籃。 影片制造出一個壓抑的環境,孩子們在教條中生活,一切都被安排得細密嚴謹。一開始,就是隆重的開學典禮,孩子們一個個表現得莊重、嚴肅。但令人諷刺的是,孩子們一回到宿舍,離開了家長和老師的視線,一個個原形畢露,放蕩不羈。 直到基汀老師的出現打破了這所學校的一潭死水。他讓孩子們稱他為“船長”,讓孩子在百年學子的照片前感悟死亡,把教科書本撕碎,站在桌子上換一個視角看世界,把眼睛蒙上傾聽內心的聲音。學生們對這位獨樹一幟的老師,由質疑到觀望,由觀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贊同并被其深深影響。 孩子們接納世界的角度開始改變,世界突然變得無比美麗和生動,孩子們也由膽怯、拘謹、戴著面具的生活變得感性、勇敢和真誠。 尼爾是這次靈魂蘇醒教育的犧牲品。他相貌英俊、聰明乖巧、門門功課都是A,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是愛要面子的父母的驕傲。受基汀老師影響,他決定準備聽從內心的聲音,喜歡表演的他爭取到了學校的話劇演出的一個角色,卻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專制的父親甚至獨斷地要給他轉學去學醫科。 多次溝通未果的尼爾,在一個窗外飄著雪花的夜晚,他脫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還給父母,頭上戴著象征自由的紫荊花冠開槍自殺。 這是一個令人惋惜的結局,但故事并沒有結束。傳統教育和現代靈魂依然在交鋒,尼爾的死到底是誰的責任?憤怒的校長徹查此事,認為是基汀老師的錯誤引導所致并開除了他。 當老師回到教室拿自己的物品,準備離開時,他班上的一些內心覺醒的同學站到桌子上,膽子最小的托德,是第一個站起來的,高誦“噢,船長,我的船長”, 那一刻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真正的有靈魂的人。 影片結尾想表達的是一種喚醒孩子靈魂的教育,而不是塑造一群沒有活力和夢想的機器。 透過這部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20世界80年代的美國電影,已經在反思傳統的刻板的升學教育對孩子天性靈魂的壓抑和蘇醒,反映出學生們對自主學習的向往。呼喚著真正春風化雨的自我和靈魂蘇醒的教育。 這部影片因為它闡述的教育內涵而成為62屆奧斯卡金像獎。 時隔三十年,我們的教育還沒有打破傳統的堅冰。 09、教育的三個層次,物質、精神和靈魂臧克家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肉體(包括身體和大腦)活著,但靈魂是死的,或者是未蘇醒的;有的人肉體死了,但靈魂和思想還活著,還活在無數人的心中。 我們的生命,包含了三層境界:物質層、精神層、靈魂層面。物質層面包含了所有看得見的的實體,如:軀體、金錢、衣服、房子、學歷、證書、很多人一生在追逐物質層面的滿足,成為物質的奴隸。 精神層面包括技術、知識、見識、能力等等,可以轉化為物質或智慧, 靈魂層次指的是智慧的開悟層次。你內在的力量之泉是否打開,你是否完全的接納了這個世界并和它合一? 我們做父母的,接受了傳統的聽話的教育,從來沒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內心是委屈和壓抑的。可悲的是,父母用自己的不成長,繼續在打壓和控制孩子。 我們的教育只停留在生命的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很多人從來沒有觸摸到自己的靈魂。 若父母不蘇醒,繼續去壓抑和打壓孩子的靈魂,悲劇會一代代重演。 這是一個靈性蘇醒的時代。無數孩子帶著靈性使命而來,卻遭遇無明昏睡的父母。一方面是內心的聲音,一方面是父母的聲音,孩子不知道該忠誠于自己還是父母。 有的孩子厭學了、有的孩子沉溺網絡游戲了、有的孩子抑郁了、有的孩子跳樓了?作為父母,你還敢繼續沉睡嗎? 無條件的愛,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孩子生命的動力。作為父母,是去尊重孩子的自由和天性,還是繼續抱著“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個虛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就是他和世間萬物的關系。 10、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張伯倫的這首詩最能表達孩子和父母的關系: 《你不是我的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愛自己才是生命的法則,父母先學會愛自己,才會真正的愛孩子。 你只能給予孩子你有的。 惠特曼說:我按自己的方式生存,這足夠了,即使世上沒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即使世上沒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 希望,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沒有那么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