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每個人的向往! 那么人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真的只能“聽天由命”嗎? 2020年1月, 斯坦福大學教授Philip Pizzo博士 分享了他對21世紀長壽之道的思考。 他指出,過早死亡只有很少一部分可歸因于遺傳,而社會環境以及行為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死亡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非常多疾病的遺傳風險因素,都可以通過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而得到改善。 因此,想要長壽,其實有跡可循。01生活要有目標 生活中具有更強的目標感,也與降低死亡率呈相關性。 一項對40~90歲的人群追蹤調查的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與有明確生活目標相比,病死或自殺的人數高一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多了一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教授表示,生活有目標,長壽幾率高,是有根據的。想要健康就要實現心理健康,其中學會追求至關重要。因為有一個追求的目標,一切為實現這個目標而服務,那么周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為然了,不良的情緒也更容易控制。如缺少生活目標所導致的憂慮、懼怕、怯懦、嫉妒和憎恨等不良情緒若長期持續,對身體危害很大。02參與社交活動 社交活動也對壽命的長短起到一定的作用。 社交活動會減少我們的孤獨感,同時還會增加被認同感,降低患抑郁、老年癡呆的風險。 2019年,一項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和美國佐治亞大學共同參與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發現,參與社交活動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有好處,能夠降低他們抑郁的風險。還有同類研究顯示,積極的社交關系與生存率提高50%相關,社交孤立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9%,中風風險增加32%。 社交類活動不僅使得老人接受刺激,保持心智活躍,還能給予老人情感慰藉和社會支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積極情緒。比如:上老年大學;參加手工班;多和年輕人聊天,交流,接觸新的事物、文化和語言,都可增進身心健康。03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追求長壽的路上,很多人最大的阻礙就是各種慢性疾病。當下,造成死亡最多的前兩位就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每年導致全球超過2600萬人死亡,占全球死亡總人數的近50%。 而我們都知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慢性疾病高發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所以說,想要延長壽命,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指出,堅持不吸煙、維持健康體重、堅持運動(平均每天≥30分鐘的中度或劇烈活動,包括快走)、健康飲食(多攝入蔬菜、水果、堅果、全谷物、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長鏈ω-3脂肪酸;少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含糖甜飲料、反式脂肪酸和鈉)等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風險,將50歲后的預期壽命延長超過10年!其中女性能夠延長14.0年,而男性則可延長12.2年。04保持良好心態 中國老年學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百歲老人的長壽原因中,遺傳基因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改善占8%、氣候條件占7%,其余60%則取決于老人自己,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心態。 2019年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對7萬多名志愿者進行了最長30年的追蹤隨訪,他們發現,最樂觀的一部分男性平均壽命延長了11%,女性延長了15%,即使調整了年齡、教育程度、慢性疾病和健康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平均壽命的延長有一點下降,但它與樂觀的關聯性仍然是顯著的。最樂觀組男性活到85歲以上的可能性增加了70%,女性增加了50%,第二樂觀的一組男性和女性也分別增加了50%和20%。 這種理論也在長壽老人身上得以體現。2017年12月,由山東省老齡辦、山東省老年學學會等單位聯合開展的山東省百歲壽星排行榜發布,這些老壽星的長壽秘訣共同點,排在首位的,就是“性情開朗,心胸開闊”。 四川成都市老齡委曾對全市720名百歲老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百歲老人中89.17%都是樂天派,心態好是他們的顯著共性。 在人生各個階段, 這5點都對延長壽命、減少患病 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讓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 不吸煙酗酒、不熬夜、 給自己設置個小目標... ... 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 讓自己活得更久一點! 來源:網絡綜合,侵刪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