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匯,大家有沒有想過什么叫咳嗽? 咳是有聲無痰,嗽是有痰無聲,一個強調的是聲音、一個強調的是分泌物。 一般咳、嗽并見,有聲音也有痰,統稱咳嗽。只有痰可以叫做“嗽痰”,只有咳或者少痰可以稱為“干咳”。 了解到咳嗽有不同,接下來是不是會好奇,咳嗽是不是意味著有病?痰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 正常人會分泌少量的痰,因此有痰并不意味著有病。相反,如果沒痰,可能會出現問題。 為什么這么說?那就要從排痰開始講! 痰是呼吸道(氣管、肺)的產物,管壁上有纖毛,像小刷子一樣清理呼吸道。就如同皮膚上有毛發,呼吸道的纖毛更密集好比地毯、毛刷。 不同之處在于,這些纖毛節奏統一,往一個方向擺動,向上向咽喉擺動。 我們很容易就能想明白,痰的產生及排出,可以使深部(內部)的臟東西到達咽喉咯吐出來,其實是身體的一種自凈機制。 這也就是為啥睡一覺起來,刷牙的時候,會感覺惡心,然后吐一口痰就舒暢多了。 又比如大掃除滿地灰飄散到空中,一吸就會咳嗽,然后分泌大量的痰。 再比如吃飯的時候說話,本來進入食管的到了氣管,劇烈咳嗽,然后排出來。 這些都是自凈機制的體現。每天吐一兩口痰,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所以有痰并不代表有病,沒痰才是怪事,是不是明白了? 痰量異常、痰質不同、痰色變化,才是異常的表現。 痰色由白變黃、變青,是有熱的表現,用西醫的話說就是感染。 痰質變黏稠就會很難排出來,粘在氣管壁上,用中醫的話說就是陰虛、津傷、有熱,就會導致咳嗽,而且是大量、劇烈的咳嗽,這樣通過振動就可以分離、有利于排出。 大家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有口痰排不出來,難受!使勁咳,咳得都疼了,好不容易排出來了,感覺心情舒暢。 而且越咳到后面,感覺這個痰位置越深,越要用力、咳得更頻繁,其實就是容易排出來的早弄出來了,越到下面振動+擺動越費勁。 痰多了,是有問題,好理解。痰少了,咋還有問題,那么多事呢? 沒有痰,這個臟東西怎么出來啊!這就好像大掃除不灑水,灰塵就漫天都是。再者說了,氣道里有水還能攔一攔,臟東西進來了走的沒那么遠,沒人擋豈不是家里不鎖門? 總結來說,有痰不是好事也不算壞事,關鍵在于量、色、質。 我們今天著重的介紹痰量減少包括痰少而黏的干咳,有個好方子——桑杏湯。 用于外感溫燥證。 藥物組成 桑葉3g、杏仁5g、沙參6g、象貝3g、香豉3g、梔子皮3g、梨皮3g。 前面著重介紹了痰的由來,我們很容易想明白,如果無痰、痰少那肯定是水不夠,叫陰津虧虛。短期、急性的一般是津傷,這個好解決,多喝兩口水,吃點水多的就行了;長期、慢性的會反戰為陰虛,這也也不難解決,用點效果好的、再多用點手段搭配組合。 沙參甘寒質潤,養陰生津。沙參有兩種,北沙參、南沙參,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但功用近似。北沙參偏于養陰清熱,南沙參還可益氣祛痰,因為我們講干咳無痰,所以您用哪種都行,但北沙參更佳。 沙參入肺胃兩經,入肺養陰清肺,入胃益胃生津。 養陰清肺好理解,空氣干燥,吸進來口鼻干燥,開個空氣加濕器,好多了。就好像住院的時候,不能排痰,做的霧化治療一樣。 那補胃干啥呢?是不是太閑了,發揮余熱啊! 靠人不如靠己,如果你自己身體干,那就離不開加濕器。所以有的人從南方去北方很不習慣,因為北方水少空氣干燥,甚至有的呆在空調房里還要放盆水。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階段名字不同,比如在月經期叫月經、在分娩后可以是乳汁、在臟腑組織里就是津液。靠吸收空氣里那點水能頂多大用處啊,自己源源不斷的產生不好么? 再有補脾胃還可以達到補肺的效果。從經絡角度看“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脾胃)”,經氣是一貫相連的,沒有說走哪就停了,是斷頭路。全身經絡相連,但肺、胃關系更緊密。 從五行學說角度看,土(脾胃)生金(肺),這種治法叫“補土生金”。 大家看這種補津液的方式,是不是更高端,更全面? 《本草從新》里這么評價北沙參“為煩,為渴,為脹,為滿,不食,用真北沙參五錢水煎服”。意思就是煩渴脹滿、胃口不好這種胃陰不足,用上好的北沙參10~15g煎水喝,好使! 了解更多中醫養生中藥本草基礎知識 排出異物靠纖毛擺動+氣管振動,氣道干燥沒水怎么擺動,只能靠氣管振動,所以干燥時候咳嗽的厲害,我們不僅要補水,還要理氣,恢復肺的功能。 如果肺不能正常干活,本來是生產津液的,會變成大量的痰濁。 就好像畫畫,手被人撞了一下,那就變廢品了。津液不能正化則為痰飲水濕。 杏仁入肺經調理肺氣止咳平喘,是治咳喘之要藥,關鍵藥、代表藥。不管什么咳嗽都可以使用,毫無違和感。 而且杏仁是種子,所有的種子都有特點——質潤。其實就是油脂多的意思,很多種子都可以用來榨油。 這種潤已經不單是養陰了,完全可以理解為潤滑。肺和大腸相表里,一般氣道干燥,大便也不好,都是缺水,上面不出、下面不通,換個說法而已。 杏仁質潤就可以通便,多好呀! 我們藥用的一般用苦杏仁,苦味藥一般向下走,咳嗽是肺氣上逆、便秘是大便不下,非常恰當。 沒有無緣無語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正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氣道干燥。多半是有熱,陰液不足會產生熱稱“陰虛陽亢”、熱本身也會消耗水液叫“熱勝則干”。 我們不僅要補水,更要清熱,兩方面都要下手。 桑葉甘苦寒,甘能潤燥、苦能降逆、寒能清熱。 入肺經,所以潤肺燥、止咳喘。 這種干咳令人難受,通常心情煩躁,長期這么氣管振動,小血管破裂還會出血。就好像皮膚病,太干燥了,一抓就容易出血一樣。肺主皮毛,皮膚干燥流血,氣管咳多了也會受傷呀! 桑葉還入肝經,可以清肝。肝火太旺,木(肝)火刑金(肺),不僅加重咳嗽,還會導致咳血。 這就不得不說到桑葉的另一個作用,還能涼血止血,治療血熱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 最最最關鍵的是還可以走表疏散風熱!看到這,我估計大家都忘了,我們這方治療外感溫燥證。燥邪是秋天的主旋律,就好像夏天是濕熱、冬天是寒冷,秋天理所應該就是干燥。 有暑濕感冒、風寒感冒,怎么會沒有風熱感冒、燥邪感冒? 瞧一瞧,看一看,桑葉一個藥治療感冒,秋天尤宜;清肺熱又平肝陽;潤燥還止血,能干的都干了,不能再有更合適的了,所以是這個方子的君藥。 梔子可以清三焦之熱,意思就是全身從上到下,哪的熱都可以清,非常狠。方子里用的是梔子皮,意思是我用藥力輕淺的部位,那藥效部位也會偏于表淺,所以是上焦而清熱的。相當于功夫太高,我讓你兩只手。 順帶一說,梨皮也是這個意思。肺主皮毛,以皮之皮。 有的朋友可能瞧不上,說您這也太牽強附會了! 梨本身有“百果之王”的稱號。《本草通玄》里說:“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梨色白入肺,本來就可以治療咳嗽。《本草綱目》評價到:“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 所以真不是跟你開玩笑,用皮入藥的有很多,比如陳皮是橘子皮、大腹皮是檳榔皮,都是有顯著作用的。 如果你覺得梨皮太低端,不符合你的段位,可以用梨汁來代替。 河流干涸會變成一段一段,好像孤島。我們可以想象,有水的地方還能吸收臟東西,但是不連貫,排不出去就會越來越臟,我們叫郁結。有的時候干咳痰黏難咯、咳出來感覺一粒一粒的有東西、顏色發青,都是郁結。 用象貝清熱化痰散結,熱不聚、津不傷、痰結散。 順帶一說,象貝就是浙貝母,浙江的好簡稱“浙貝”,還有一種四川的好叫“川貝”。它們都可以清熱化痰,但是川貝偏潤,浙貝偏散。 能補的藥,一般都賣的貴,而且大家一聽“補”,那愿意掏錢。所以牛黃蛇膽川貝液、川貝枇杷膏,用的都是川貝。 如果只是清熱化痰,用浙貝就行了,川貝真的貴很多,而且一用量也不小,連著開幾付藥,兩三百就出去了,我們不用這么奢侈,還不如多加點梨汁,您說是不是? 還有個香豉,就是豆豉。豆豉是發酵產物,所以可以宣發“郁”熱,解郁除煩。痰結集聚不就是郁,在一起久了搞事情,不就是化熱? 而且你看叫“香”,辛香走絡可以透表,用來治感冒呀! 我們這個不是“外感”溫燥?首尾呼應呀! 而且日常生活中感冒,常用的小方子不就是蔥豉湯? 這個方子的特點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但最大的特點,您肯定沒注意,那就是劑量! 沒有一個10g以上的,跟開著玩似的。 這就是本方的理念“輕藥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我們是治療肺的,病位偏上,所以藥量要少,為啥前面用梔子皮、梨皮?為什么用桑葉、豆豉? 吳鞠通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意思就是上面的病要用量少,羽毛沒重量,所以能飄著。用量少不代表藥性弱,組方恰當,從不同層次同時下手,一樣效如桴鼓。 這個方沒有中成藥,您有需要可以咨詢下專業人士是否適合,梔子皮可以用梔子代替、梨皮可以用梨汁代替。癥狀重吃了一付沒效,可以立馬再吃一付。 有個類似的中成藥,杏蘇止咳顆粒。 產品名稱:岐黃之古方驅濕茶 產品規格:150g(5g X 30包) 主要成分: 魚腥草、荷葉、梔子、干姜、茯苓、薏苡仁、芡實、赤小豆、橘皮、大棗 保質期限:18個月 貯藏方法:干燥、低溫、密封、防異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