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文還是以穿越小導游的視角帶大家一同去大唐帝國的東都洛陽走一趟。按照慣例,本文會忽略時空的錯位。對人和事務的描寫以整個唐朝作為時空范圍 我帶胡人大哥去了趟揚州,坐著大船體會了一下'煙花三月下揚州'的美妙感覺。久居大漠的胡大哥顯然對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風光異常地好奇,結果把我弄得疲憊不堪。 返回長安城后,我索性給自己放了個長假。經過兩個月的調整。我終于從疲乏中解脫了出來,看著日益減少的儲蓄,不禁有些發愁,什么時候才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呢?這滿屋子的唐朝古董也搬不回現代社會,否則豈不一夜暴富。 正在我胡思亂想之際,遠遠就傳來通事舍人洪亮的聲音,看來這位大哥又不請自來了,想必在他眼里,每介紹一單生意我給他的回扣還是蠻豐厚的。所以我休息的這兩個月他沒事就過來,催著我趕快復工。 果不其然,他又帶來了一樁生意。自然還是胡商的,這位胡商大哥想去趟東都洛陽。一是正逢牡丹盛開時節,想去洛陽賞牡丹,二是那邊有他的同鄉,想順路去串個門。 洛陽牡丹 見我爽快答應下來,“通事舍人”大哥帶著滿臉的笑容匆匆忙忙走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默默嘆了口氣,螞蚱雖小也是肉嘛。我還是得做好出行計劃。 說好了行路的車馬由這位胡商自行準備,我就不用操心租用馬車的事了。去東都洛陽很方便,兩京之間的大道非常好走,雖逢雨水充沛的季節,但官方對這條大道的修繕還是不敢怠慢的。 那個年代雖然還沒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但唐朝人對牡丹非常癡迷,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詩為證。不過唐朝人稱牡丹為'木芍藥'。中原地區雖說在隋朝大業年間已經引入牡丹,但真正繁盛起來卻是在唐朝。 洛陽的牡丹大抵上是由喜歡牡丹的女皇武則天來到洛陽后興盛起來的。而牡丹一經皇帝圣譽,就迅速風靡大唐帝國。作為唐朝最重要的兩座城池,長安和洛陽自然不能幸免。在兩京的郊區都種滿了牡丹花。 武則天與牡丹 事實上長安城的牡丹自然也不少,其中慈恩寺的牡丹最為著名。不過慈恩寺比較會做生意,竟然想辦法將寺內牡丹花盛開的日期提前到三月十五日前后。百花開前我獨開,一時之間,成了長安城最早的牡丹盛景。 地處天下之中的東都洛陽自然也毫不遜色。較著名者有'宣風坊安國寺'和'尊賢坊田弘宅'等。想了想決定帶這位胡大哥去宣風坊安國寺去看牡丹。據說那里'諸院牡丹特盛'。緊鄰洛陽城最重要的一條大街'定鼎門街',也稱'天街'。是洛陽城的南北中軸線。 洛陽城雖然與長安城一樣,也是里坊制的城市管理模式。但布局還是有些不同的。長安城以朱雀大街為南北中軸線。而東西里坊基本上是對稱分布。洛陽城則不同,定鼎門大街位于西部,主要里坊分布在東部和南部。 主要原因是皇城的選擇,洛陽將皇城定在西北。洛河由西向東將洛陽城攔腰折斷,洛陽城因而分成南北兩部分。皇城坐落在洛河北部偏西的高地上。 洛陽城觀賞牡丹的地方 定鼎門大街正是北起皇城正南的'端門',南到外郭的定鼎門。寬度達到100歩,兩旁同樣種植著柳樹和槐樹,不過據說在隋朝兩旁種植的是櫻桃和石榴。不清楚那時候有沒有人沒事摘點櫻桃吃。 如果從洛陽所處地理環境來看,洛陽城這樣布局還是比較合理的。我們看到的這張洛陽的平面圖是經過調整的,實際上的洛陽城并不是正南正北,洛河是從西南向東北斜著穿過洛陽城的。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洛河北部西寬東窄,而南部正好反過來。 從戰略安全角度來看,將皇城定在西北靠著邙山的高地上不僅地域要寬廣些,防衛起來也會更加有力。而宮城坐落在皇城的正中偏北,含嘉倉城和東城一北一南坐落在皇城東面。北面則是曜儀城和圓璧城,東西都還有夾城。在幾重防守之下的宮城頗有固若金湯之感。 不過再完美的布局也要依托于實力。在安史叛軍的強大攻擊之下,洛陽城也是毫無抵抗之力。想的有點多了,還是繼續規劃這次的行程吧。宣風坊安國寺看牡丹可以確定下來。接下來去哪呢? '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位于洛陽北部的邙山是一處絕佳的旅游景點。洛陽八景之一的'邙山遠眺'也是游人如織,非常熱鬧。不過這里還是放在最后去吧,畢竟要出城。 洛陽與長安一樣,也實行宵禁制度,一頓閉門鼓敲下來,不及時回來估計只能露宿野外了。來到洛陽,洛河肯定是去的,順著定鼎大街往北過了積善坊就是洛河,這里有座橋稱作'天津橋'。 天津橋位置 不過據那些文人墨客說,天津橋的秋色還是不錯的。雖然還不到秋天,也權且去欣賞下。一直覺得劉禹錫那句'曉月映宮樹,秋光起天津'中的映宮樹不如映宮柳好,其實我是從陸游的'滿城春色宮墻柳'中體悟到的。這次穿越得有點早,否則可以跟劉禹錫先生探討下。 又溜號了,我急忙收斂神思。天津橋北面就是皇城的南門,這里自然是洛陽城里最繁華的地方了。李白不也曾經感嘆道'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一醉累月輕王侯'。胡大哥都比較喜歡喝酒,不妨帶他去天津橋畔的酒樓小酌一下。想必合他心意。 據說隋朝時候天津橋是鐵索浮橋,水一大就沖壞了,唐以后逐漸改造,才變得比較牢固。所以橋上觀景成了游人的一大愛好,各種名篇佳作也是層出不窮。(筆者注:本文標題前兩句是'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 天津橋示意 胡人大哥應該對吟詩作賦沒啥興趣,喝個小酒聽個小曲估計比較喜歡,只是他會跟我一樣喜歡看胡姬的胡旋舞嗎?到時候再說吧。 不過有一樣東西一定會讓這位胡大哥目瞪口呆,就是洛陽的地標建筑'明堂'。 明堂是武后在乾元殿的基礎上改造出來的,高達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分三層,上面有一個九條龍捧著的圓蓋。圓蓋上面有一高達一丈的鎏金大鐵鳳。鳳上龍下,古往今來,唯一人矣。 這里需要換算下,按照現在的尺寸,明堂高91.4米,如果按照普通樓房3米一層的高度,明堂有現在的三十層樓高。很驚人吧,想想胡大哥睜大的雙眼,我就不禁有些得意,我們大唐的威武,豈是爾等蠻夷能夠想象到的。 明堂假想圖 洛陽城與長安城一樣,也有'市'。不過洛陽有三個市,唐以后稱作'西市'、'北市'和'南市'。其實按照洛陽城的格局也大概能夠想到這三個市的位置。西北是皇城,其他三個市就分別在另外三個方位上。 有一點比長安城要到位,就是這三個市均分布在水渠周圍。這樣方便來往貨物的運輸。從這點上也能夠看出來,洛陽作為唐王朝的貨物運轉中心是名不虛傳了。 洛陽城胡商主要云集在南北市附近,這位胡大哥的同鄉也是一位胡商,他就住在南市邊上的'福善坊'。 去南市路線 洛陽城共有103個'坊',但與長安城的坊有些不同,洛陽的坊均是方形的,要比長安的小些,而且是開四個門,坊內也是由十字街分隔出來各個房屋群。這點比長安的坊要更商業化些。 我跟胡大哥沿著橋南大路向東過四個坊就能到,并不遠,不妨將他訪友的計劃放到我倆在天津橋畔小酌之后。這樣趁著胡大哥他鄉遇故知的欣喜,我也可以小憩一會。 第一天的行程這樣就安排好了,第二天我可以帶他去城外轉轉,就去東面的白馬寺和龍門石窟吧。這點我自然跟“通事舍人”已經問在前面了,這位胡人大哥信奉的的確是佛教,而不是什么襖教、景教、摩尼教這些。 不知道為什么,又想起了《倚天屠龍記》,當時穿越的時候怎么就沒想著帶幾本武俠小說過來呢。據我對幾所'三夷教'寺廟的實地考察,我敢確認,金庸先生筆下的乾坤大挪移神功這些三夷教徒真的不會。 在洛陽那邊,這三個外來教派還是有一定影響的。被稱作'三夷教',唐后期被取締了,逐漸式微。不過在我這個時候還挺紅火。既然這位胡大哥信奉的是佛教,白馬寺和龍門石窟自然不可錯過。 白馬寺離洛陽城區大概有20里,算是很近了,如果在現代北京也不過就是幾站公交車的距離。在唐朝的時候,白馬寺的歷史也有1000多年了。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的第一座官辦寺廟。被佛學界稱為'釋源祖庭'。 龍門石窟在現代的時候我就去過,不過其中大多數石窟都是在唐朝建造的,也就是在高宗永徽年間至武周時期。想想這個時候沒準還能看到建造的場景,我不禁有些飄飄然。 有傳聞龍門西山'奉先寺窟'的主佛是按照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這座佛像高17.14米,頭就有4米高,大耳朵竟然長達1.9米。比我都高。這個石窟是武后花了兩萬貫私房錢修建的,傳言也未必是空穴來風吧。 最后一天的行程計劃好了,其實也簡單,先去西苑,然后去'邙山遠眺'。眺完了直接打馬回長安。 西苑最早是由隋煬帝所建,據說從大江之南、五嶺以北搜集了好多奇材異石,還有各地的嘉木異草,珍禽奇獸。整個就是一大的生態樂園。 不過遠比我們印象中的生態樂園要規模宏大的多,隋煬帝時候建造了十六座別院,統稱為'西苑'。其中有一種機械木偶,會各種動作,有點機器人的個感覺。只是唐以后規模要縮小了很多。高宗皇帝在此修建了上陽宮。是他常居之地,也于此宮駕崩歸西。 機械木偶估計是看不到了,去領略下皇家宮苑的風采也是不錯的。邙山又被譽為東方帝王谷,絕對是一處風水寶地。從東漢到北魏有幾十位帝王葬于此地,還有幾千個名臣將相埋骨于此。 不過我們去邙山不是看帝王墳墓的,在暮色中登高遠眺,腳下伊洛二川在山谷中蜿蜒前行,洛陽城籠罩在朦朧的燈火炊煙之下。這種感覺多么讓人神往。 吃喝玩樂這些東西,東都洛陽和長安實在是沒有多少區別,這位胡大哥想必也不是想去洛陽吃喝玩樂的。所以我這個行程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在去天津橋的過程中可以欣賞到洛陽城不一樣的城市風光、建筑和盛開的牡丹。 白馬寺和龍門石窟是洛陽代表性的佛家圣地,對于信佛的胡人大哥自然是要去的。 去西苑可以品味到大唐皇室奢靡華麗的園林建筑以及皇家君臨天下的那種氣勢。 邙山之旅就算是在臨走前于高處對洛陽城留下個整體印象,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做好這些計劃以后,我還是拿出紙和筆,將這些都記了下來。不知道到是為什么,即將開始的東都之行竟然讓我有了些許的期待,或許是在家休息太久了,也想出去轉轉吧。 洛陽,這個幾千年前就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土地,在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輝。盛唐時候的洛陽城是她最輝煌的巔峰嗎? 我來了,洛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