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尤其是年輕的時候更是愛好結交朋友,我們總認為"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于是加入和構建朋友圈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們總是馬不停蹄地奔赴一場又一場的聚會,但最后卻發現,只不過是一個人的狂歡,有些圈子越是想努力融入進去,越是覺得自己像一個悲哀的局外人。 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上帝借各種途徑使我們變得孤獨,好讓我們走向自己。"人啊,往往就是太刻意地合群卻忽略了自我內心的想法。 而當女人真正成熟以后,對世界,生命,以及社會有了全新的體驗和認知,那些四十歲以后高層次的女人,都在漸漸遠離朋友圈。 人生的價值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孤獨不是一種人的心理狀態,真正的孤獨其實是一種人存在的本質。 孤獨和獨處相同也不同,孤獨帶有自我的感官情緒,是一種消極負面的認可狀態,而獨處是一種中立的生存模式,如果孤獨不帶有情緒,其實就是一種獨處。 佛說人生不過一場修行,我們時常提到生命的意義,但事實卻是,人們在不斷追求生命意義的路途上漸行漸遠。 人們愛好繁華,不喜孤寂,違背內心迎合他人,懼怕外界的眼光和質疑,積極尋求一個所謂的"大眾安全感"。 殊不知,孤獨是人生重要的體驗,因為人越孤獨才越自由,才能真正地與自我的靈魂相遇。 叔本華說:“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獨,不懂生命的女人還在刻意合群,塑造自我的庸俗。” 而高層次的女人已經在漸漸遠離朋友圈,學會在孤獨中真正的自由。 自我取悅為什么層次高的女人在漸漸遠離朋友圈?大抵是在前幾十年違背意愿,刻意迎合的過程中明白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一個聰明的女人其實應該懂得自我取悅的重要性,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女人唯有尊重自我的內心,才能真正被世界善待。 當一個人對自我內心的契合度被外界瓜分,那么就意味著他平庸的開始,一個不重視自我內心價值感與幸福感的女人,實際上很難感受生命賦予我們真正的意義。 姜思達在奇葩說上也說過:時刻保持聯系的最大危害就是我們難以時刻和自己保持聯系。人們把交際當作能力,卻忘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無效社交奧普拉曾說過:“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 一個高層次的女人在漸漸遠離朋友圈,她們明白唯有遵循自我內心,才能真正掌握自我的命運。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合群實際上并沒有帶給我們想象中的意義,反而揮霍了珍貴的歲月,也摧毀了自我對于生命正確的判斷。 高層次的女人大多都會遠離這些低質量的社交。 01)、不求上進,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狐朋狗友。 02)、悲觀消極,怨天尤人,習慣放棄的朋友圈子。 03)、斤斤計較,眼界過窄,空談理想,不務實的生活朋友圈。 人很容易被大環境影響,而自我的朋友圈其實就是人生的大環境,因此擇友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如果社交質量過低,不如學會在獨處中自我成長。 村山春樹說過:“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處在同一個層次,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獨處是一個人的增值期《中庸》里提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其實是獨處的關鍵,獨處并不是放飛自我,而是學會在獨處中成長,在獨處中擁有更為有價值的時光,那么高層次的女人都如何獨處? 01)、修身養性,獨處中培養一種"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狀態,越是心靜之人,越難以被外物所累,活得更為輕松自在。 02)、女人越自律,人生越自由,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也是對一個人最好的修煉,在獨處中學會自我管理,永遠保持對時光的敬畏之心,不放縱,不逾矩。 03)、楊瀾說"女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有人能阻止你成功,但沒人能阻止你成長"。 獨處的第一奧義其實就是為自己增值,在獨處中遵循自我內心,做到利用時間最大化,正如大魚海棠中所說"不妨大膽一點,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獨處其實就是實現自我追求最好的時光。 總之,強融的圈子給女人帶來的代價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摧毀寶貴的一生,高層次的女人都在漸漸遠離朋友圈,因為女人的幸福感,和他人和圈子無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