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集之長的歷史劇《清平樂》,已在前段時間拉下帷幕,通過這部劇集,我們也認識了仁宗一朝許多的名臣和名士。比較熟悉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不熟悉的有“兩朝顧命定策元勛”的韓琦,還有集才華顏值于一身的蘇舜欽。 蘇舜欽,字子美。他的宦途生涯十分坎坷,因為他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被守舊黨彈劾他用賣廢紙的錢請客而罷官,這個廢紙,是朝廷的過期檔案。雖然后來重新被起用,但沒過多久便病故了。 或許是因為沒有成為“默寫背誦天團”,也不曾未及人臣作出什么轟轟烈烈的變法和犧牲,蘇舜欽在大眾的心中,印象并不深刻,然而他對于宋代文學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在年輕的時候,他便提倡古文革新,比歐陽修等人提倡的古文運動還要早。 對于宋詩的發展,蘇舜欽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與梅堯臣并稱“蘇梅”。一起被葉燮稱為“開宋詩之一代面目”,也就是宋詩的開山祖師之意。或許因為蘇舜欽的才華如此出眾,許多人以為他和蘇軾有什么血緣親戚關系。在此說明,二人并無關系,蘇舜欽祖籍四川,蘇軾雖然也是四川人,但祖籍卻是河北欒城。 蘇舜欽的詩文雖多,可能我們熟知的很少,不過他有一首《夏意》,廣為流傳,這是一首七絕小詩,但卻把炎炎夏日寫得清涼靜謐。
對于宋詩兩位開山祖師,梅堯臣的風格定位是“平淡瘦勁”,蘇舜欽則是激昂暢達,不過卻往往不夠含蓄雋永,失于粗糙,然而這首詩寫景卻非常細膩有韻致。按理來說,夏天是一個炎熱的季節,給我們的印象是烈日當空、揮汗如雨,是一個不被喜歡的季節。 但蘇舜欽這首詩雖取名《夏意》,讀完之后,卻如同拂過一陣清風細雨,沁人心脾。首句點出地點,是正院旁邊的小院,小院幽深寂靜,竹席清涼宜人,蘇舜欽便躺在院中的竹席之上,一個“清”字,體現了一種物我相通之感。“夏席”也有版本作“夏簟”,但二者意義平仄均一致,不影響詩意與詩律。 第二句則將鏡頭轉到院中的景象,此時石榴花已經盛開,透過了淡雅的竹簾,色彩是那般明亮。這一句妙處在于一個“明”字,體現出了榴花映照的艷麗,以及大自然蓬勃的生機。第三句則是綜合上兩句,將那種清涼和茂盛的植物聯系在一起。 正是因為草木茂盛、枝葉繁榮,所以別院隔絕了烈日,播撒了一片陰涼,如同一個與世隔絕的桃源。并且此句還加以說明了時間,正當中午,夏日困乏,既然躺在這么清涼的竹席上,又有樹蔭蔽日,枝葉迎風,自當是午睡一番。 所以第四句便著筆午睡。但詩人沒有正面寫午睡,或是感嘆這般風景適合午睡,而是以一只黃鶯的啼叫來從側面寫午睡。“夢覺”也就是午睡醒來后,耳邊時不時傳來一聲鶯啼叫。鳥啼本來動景、是鬧景,然而從夢覺可知,詩人是自然而醒,而非被吵醒,由此可見院中清涼宜人舒適,又能想象那種靜謐:睡時感覺不到,醒來才偶然聽到。 這種輕巧空靈的筆法,將夏日之美表現到了極致,也因為如此,在歷來寫夏日的詩詞中,蘇舜欽這首《夏意》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當然,也并不能因為此詩清新自然,便以此界定蘇舜欽的詩風,每位詩人的作品,都是不斷成長,并在成長中變化的,風格也是多樣的,定“豪邁”、“超脫”、“沉郁”等標簽,不過是便于學生考試時鑒賞得分。 我們在品鑒前人詩詞之時,應當跳出對詩人作品風格的固有認知,只有從具體的作品入手,才能更加深刻的體會詩人在詩中蘊藏的真實情感,才不會辜負詩詞所承載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