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的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了,但是他們的末代皇帝元順帝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著為數不多的軍隊和王族退回了蒙古高原,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要知道當年的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可都是被滅國了。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這得歸功于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于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于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 ![]() 不過話雖如此,可元順帝“去國懷鄉”的憂愁肯定還是有的,再加上明朝大軍對他連續不斷的追擊,更使他惶惶不可終日,終于還是在兩年后去世了。
然而,鬼力赤的汗位也沒保持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蘇特部的阿魯臺和衛拉特部的馬哈木聯軍所敗。可他們兩人都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最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部落能夠獨立于蒙古人之外而獲得認可,所以在打敗了鬼力赤之后,他們便向明朝效了忠。對于這樣的臣服,明朝自然是求之不得,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幫助和支持。靠著這種支持,他們將其霸權擴張到了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游的整個西蒙古地區。同樣的也是好景不長,鬼力赤的兒子額色庫重新崛起,開始了和阿魯臺、馬哈木之間的爭奪戰,雙方一打就是十幾年,一直到1425年額色庫病死。在此期間,北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復辟了自己的汗位,宣布自己為蒙古帝國新的大汗,作為黃金家族的后代,他無疑要比阿魯臺和馬哈木更具號召力,很快,包括阿魯臺在內的蒙古其他各部就聚集在了這位正統代表的身邊。 這種結果對于明朝而言顯然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就讓他們臣服,可希望重現祖上輝煌的本雅失里怎會同意,于是永樂大帝朱棣開始親率大軍對他們進行了征討,在1410年到1411年擊潰了本雅失里和阿魯臺的大軍。這次失敗對本雅失里是致命的,因為這使他喪失了作為大汗的權威,次年馬哈木就將其徹底擊敗,成為了新的大汗。成了新大汗的馬哈木一改往日對大明的臣服,毫不猶豫選擇了斷交,結果引來了永樂大帝的再次親征,隨后馬哈木不敵,率軍逃走,大汗的寶座再次空缺。此時,居住在滿洲邊境的科爾沁部首領阿臺在公元1425年率眾占領了蒙古中東部地區,成為了蒙古帝國新的大汗。阿臺是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兒的后裔,也是屬于黃金家族。雖然明朝對于衛拉特部的背叛不能容忍,但為了消滅在蒙古人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黃金家族,他們又開始支持衛拉特部,當然了,對于這種支持,衛拉特部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就在衛拉特部實力削弱的時候,公元1478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繼承人滿都魯可汗,在和自己的侄孫以及繼承人博勒呼濟農的爭奪中雙雙去世。如此一來,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中,就只剩下了一個五歲的孩子,也就是博勒呼濟農的兒子巴圖孟克。此時的小巴圖孟克可以說是不幸的,家族長輩都在內訌中死去了,就連他的母親都拋下他改嫁了,但萬幸的是,滿都魯可汗的遺孀滿都海福晉將其置于自己的保護下,不但撫養其成人,還在公元1480年宣布其為新的大汗。更為難得可貴的是,滿都海福晉作為一女人,親自率軍出征,徹底消滅了仇敵衛拉特部,為巴圖孟克日后統一漠南蒙古,成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奠定了基礎。巴圖孟克是蒙古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大汗,前后在位38年整。 公元1517年,巴圖孟克去世,終年44歲,其長孫博迪繼承了大汗位。此時雖然廣大的領土都已被巴圖孟克眾多子孫瓜分完了,但蒙古帝國的大汗位卻一直穩固在巴圖孟克的長支后裔中傳承,一直歷經博迪汗、庫登汗、札薩克圖汗、布延徹辰汗,最后到蒙古的末代大汗林丹汗。林丹汗并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可汗,他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可此時東方的通古斯人(女真族)正在崛起,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威脅。為此,他采取了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隊,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后金正面交鋒。公元1627年,林丹汗西遷,平定了右翼諸部。 元政權北遷后,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王朝殘余勢力。因此,永樂皇帝對于貴力赤表示了極大的友好,承認了他對于蒙古各部的宗主權。但是,貴力赤也并沒有保持汗位有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和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的聯軍打敗。阿蘇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于高加索,因蒙古西征而進入中國,元朝軍隊中有一支由他們組成的軍團。而衛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貝加爾湖西岸。阿魯臺和馬哈木都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最為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部族獨立于蒙古人之外而獲得承認,因此,在打敗貴力赤后,便向明朝效忠,表示自己不同于其他爭奪蒙古帝國汗位的部族。這樣的臣服是明朝求之不得的,給了他們極大的支持的支持。依靠這種支持,衛拉特部將其霸權擴張到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游的整個西蒙古地區。 然而,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對于蒙古中部和東部控制都沒能長久,貴力赤之子額色庫重新崛起,要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大汗寶座,雙方進行了十幾年的戰爭,直到額色庫于1425年病死。 在額色庫不停的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最高宗主權的同時,在1403年,殘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里復辟了自己的汗位,宣布自己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作為黃金家族的后代,本雅失里無疑要比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具有號召力,不久,包括阿魯臺在內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這位正統代表者一邊。而好不容易盼到忽必烈家族衰亡的明朝,對這位新一任蒙古大汗的敵視是不言而喻的,永樂皇帝下旨要本雅失里作出臣屬的明確表態。但希圖重現祖上功業的本雅失里怎么會向推翻自己家族在中國皇位的朱氏家族表示臣服呢?于是,永樂皇帝親自率軍進入蒙古,直抵成吉思汗故地——鄂嫩河上游平原,于1410-1411年擊潰了本雅失里和阿魯臺的軍隊。這次失敗對本雅失里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這使他喪失了作為大汗的權威。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乘機將他擊敗,奪取了汗位。 在此之前,馬哈木一直與明朝永樂皇帝保持著友好關系,但這時,他已經真正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了。于是毫不猶豫地與明朝皇帝斷交。這引得永樂皇帝再次親征蒙古,雖然馬哈木的抵抗使明朝軍隊遭到嚴重損失,但為了保存實力,他率軍撤退到土拉河以西休養生息。馬哈木的威信由于這次入侵暫時受損,因為他也未能阻止明朝軍隊進入蒙古草原。 哈斯木逃走后,大汗寶座又懸空了下來,這時,居住在興安嶺以東、滿洲邊境的嫩江附近的科爾沁部首領阿臺在1425年率部眾占領了蒙古中東部地區。那個見風使舵的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這回又支持阿臺殺死了本雅失里,擁立阿臺為蒙古帝國大汗。科爾沁人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后裔,也屬于黃金家族。雖然永樂皇帝對于衛拉特的背叛不能容忍,但為了消滅在蒙古人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黃金家族,又開始支持衛拉特部。自然,對于這支持,衛拉特部也是欣然接受的。 在衛拉特人實力削弱的時候,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繼承人滿都古勒大汗在討伐他的侄孫和繼承人博勒呼濟農的一次戰爭中去世。而博勒呼濟農在他能夠稱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殺。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中,現在僅剩下一個5歲的男孩、博勒呼濟農之子達延。 達延的命運及其不幸,家族的長輩都在內訌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無依,連他的母親都拋下他改嫁了,這簡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時的遭遇還要悲涼。所幸,滿都古勒汗的年輕遺孀滿都海賽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滿都海賽音可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撫養了達延,還在1470年宣布他為大汗。最為難得的是,滿都海賽音可教作為女人率領軍隊打敗了衛拉特人,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中東部地區。為達延汗日后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達延汗是蒙古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大汗,從1470年到1543年整整73年。在1481年親政之后,達延汗鎮壓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亂。并從1497年到1505年間,他對從遼東到甘肅的明朝邊境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擊,使得明朝無法與衛拉特人聯系。 1543年達延汗去世之后,他的孫子博迪繼承了汗位。雖然廣大的領土被達延汗的眾多子孫瓜分,但從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國的汗位一直穩固的在達延汗的長支后裔察哈爾部中傳承,歷經博迪汗(1544-1548年)、庫登汗(1548-1557年)、圖們札薩克圖汗(1557-1593年)、徹辰汗(1593-1604年)和林丹汗(1604-1634年)。 蒙古帝國的滅亡 雖然達延汗的長期統治穩定了蒙古帝國汗位傳承,但并沒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點——實行瓜分家族遺產的習慣法。當帝國的創建者死后,帝國便成了一種類似聯邦式的家族國家,國內的各級首領,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們雖然承認察哈爾部的最高權利,但處于相當的獨立狀態。 隨著時間的流逝,察哈爾部的汗位繼承者們逐漸失去了足以統治整個蒙古的力量,西方的衛拉特人和東方興起的通古斯人(滿人)都是他們可怕的敵人。但這個時候,衛拉特人正在對付哈薩克汗國、沙皇俄國以及內部的綽羅斯家族與和碩特家族的權力爭奪,因此,結束蒙古帝國歷史的,只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后金帝國了。 1604年,林丹繼承汗位,接受黃教沙爾巴呼圖克圖的灌頂戒教,稱林丹庫圖克圖汗。林丹汗并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帝國對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上從繼位始,便開始從新統一各部,自稱“統領四十萬眾蒙古國巴圖魯青吉斯汗”。1627年派兵收服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聲威大振,所轄地域東起遼東,西至甘肅。但是,次年,朵顏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額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聯合組成大軍十萬,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戰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銳兵力四萬余人,這使得林丹汗的實力大為削弱,而他的敵人是綜合了蒙古人的彪悍和漢人的謀略的后金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就注定只有勇猛而少計謀的他只能失敗。 努爾哈赤時,科爾沁部、扎魯特部便在聯姻之下歸附了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林丹汗的報復,也投奔了后金。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爾沁部。后金出兵援助科爾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極即位后,把林丹汗做為主要的敵人。1628年,派遣貝勒阿濟格與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統治的喀喇沁部會盟,共擊林丹汗。9月,皇太極親率大兵至綽洛郭爾,宴會察哈爾部控制下的敖漢、奈曼、喀爾喀、札魯特和喀喇沁等部領兵前來的諸首領。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但已經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極再率大軍西進,多爾袞從征。至西拉木倫河畔,會集蒙古諸部兵,共擊林丹汗。面對勢力遠勝自己的敵軍,林丹汗無奈自歸化城驅人畜十萬渡黃河西逃。但面對已經大勢已去的大汗,部眾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兩年后在青海大草灘病死,他臨死前,也許會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一樣,哀嘆“朕不是亡國之君!”,他們都努力過了,但是他們的才能都無法使他們重現祖上的榮耀。明帝國和蒙古帝國爭斗了兩百多年,誰也沒能消滅對方,最后,在相差不到10年時間內,先后被滿清所滅。 1635年,多爾袞與岳托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于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后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衛拉特蒙古的興起再次延續著蒙古人北方的勢力。衛拉特是oyirad的音譯。因此事實上,衛拉特有許多名字,除了我們最熟知的衛拉特之外,明朝一般稱之為瓦剌,清朝則將其稱為衛拉特,也有厄魯特、西蒙古、斡亦剌惕等等稱呼。而西方尤其是俄羅斯,則將其稱之為卡爾梅克。迄今為止,俄羅斯依然存在一個以卡爾梅克人也就是衛拉特人的后裔為主的卡爾梅克共和國。
蒙古的歷史雖然能追溯到東胡時期,但實際上,直到成吉思汗崛起并統一整個蒙古高原之后,蒙古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才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很顯然,像其他曾崛起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樣,這個蒙古族也是統合了大量其他游牧民族并最終形成的。最早居住于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亞地區貝爾加湖南部森林地帶的部落,也被稱為“林木中百姓”衛拉特祖先也不例外,在成吉思汗崛起并展現出強大的武力之后,“林木中百姓”最終臣服于成吉思汗,他們的首領也成為成吉思汗的女婿,衛拉特蒙古則被成吉思汗分為四千戶。 從此,林木中百姓,也就是后來被稱為衛拉特的部族,正式成為蒙古的一部分。 成吉思汗西征之后,蒙古都打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被稱為林木中百姓的衛拉特蒙古也走出了故地,逐步西遷,也逐步改改變了祖先漁獵的生活,并在西域等地占據了龐大的領土。然而,游牧民族的特性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迅速崛起的蒙古僅過了不到百年的時間就迅速衰落。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爆發,強橫一時的元朝迅速崩塌。朱元璋的北伐軍隊更是一度打到蒙古草原。與中原地區較遠的衛拉特蒙古因此得以保全實力。
明朝時期,蒙古分裂,一部分是元朝正朔后裔,他們也被稱為韃靼,而另一部分則是以衛拉特蒙古為主的瓦剌。瓦剌,也就是衛拉特蒙古,強盛時曾占據整個蒙國草原和西域地區,也曾對于明朝的統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曾俘獲明朝皇帝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就是由瓦剌的首領也先帶領瓦剌騎兵打下的。明末清初之時,也就是公元16世紀末時,衛拉特蒙古有四大部落集團組成,分別為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和碩特部。衛拉特蒙古游牧的范圍也極為廣闊,最遠的土爾扈特部,甚至在歐洲的伏爾加河流域。 清朝時期的衛拉特蒙古 清朝康雍乾時期,也就是清朝所宣稱的康雍乾盛世時期,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在首領葛爾丹的率領下崛起,并逐步將整個衛拉特蒙古納入統治范圍。而葛爾丹的野心最終是統合整個蒙古部落,再現蒙古帝國的榮耀。然而不幸的是,準噶爾汗國遭遇了清朝的巔峰時期。歷經三世近百年的時間,清朝中最終覆滅了準噶爾部,并在乾隆年間將準噶爾部徹底族滅,衛拉特蒙古最強盛的準噶爾部從此不復存在。 全盛時期清朝疆域 而在明末清初曾統治整個青藏高原的和碩特部,由于內部矛盾和準噶爾部的攻擊,最終失去了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也正式歸屬清朝的統治。至于距離中國最遠、游牧于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由于遭到了崛起的沙俄欺凌,最終忍無可忍的土爾扈特部大部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家東歸中國,并被乾隆皇帝安置在新疆一帶。 這樣,縱觀從1368年元政權北遷草原后直到清代后期衛拉特蒙古衰落,蒙古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中原到草原,再從草原到中原整整持續了近七個世紀,并不是像大多數人認為的元朝以后蒙古人退出歷史舞臺的誤解和無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