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位粉絲 光緒朝貴州科舉誕生的二狀元一探花 科舉奠基于隋,形成于唐,興盛于宋、元、明、清,衰亡于20世紀初年。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始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因設立科目,考試以舉士,所以稱為“科舉”。明代與清代,科舉相沿襲,形成為“三年大比”之制: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舉行鄉(xiāng)試,鄉(xiāng)試考中者為舉人,每逢丑、辰、未、戌年的春季舉行會試,舉人會試考取者為貢士,貢士經(jīng)殿試賜進士出身為進士;進士分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甲者,等也。 狀元———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稱謂,別稱殿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舉功名中的最高榮譽,人們夸耀為“獨占鰲頭”。 榜眼———殿試一甲第二名的稱呼。宋時一甲第二、三名均稱為榜眼,意指榜中之雙眼。《宋史·陳思讓傳》云:思讓之孫素不能文,竟中第二名,遂有“瞎榜眼”之說。自此以后,榜眼專指第二名,而以第三名為探花。 探花———唐時進士在杏園舉行 “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為探花使(亦稱探花郎),遍游名園,摘取名花裝點宴會。南宋以后,探花專指第三名。 狀元、榜眼、探花還有鼎甲之稱。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稱“鼎甲”,始于元順帝(1320-1370)時期。狀元居鼎甲之首,又別稱“鼎元”,援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官,故又別稱“殿撰”。 貴州二狀元一探花誕生在光緒朝,光緒是清代德宗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年號。光緒一朝34年 (1875-1908),共舉行殿試13科,狀元13人分省情況:山東2名、江蘇2名、廣西2名、貴州2名、福建2名、四川1名、直隸1名、順天1名。清代科舉功名,鼎甲乃最高榮譽,為天下讀書人所羨慕景仰。茲評述貴州科舉的二狀元一探花。 丙戌科狀元趙以炯 趙以炯(1856-1906),字仲瑩,又字鶴林,貴州貴筑青巖堡(今貴陽市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人。光緒元年(1875年)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光緒五年(1879年)已卯科貴州鄉(xiāng)試中舉,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會試貢士,在90名貢士參加的殿試中位居榜首,名列第一。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貴陽人李端棻特撰楹聯(lián)祝賀:沐熙朝末有殊恩,所傳臚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喜吾黔今鐘間氣,憶神仙流傳數(shù)語,五百年后,果然文物勝江南。趙以炯狀元及第,授職修撰,改變了全國士林認為“黔無人”的習慣看法,結束了科舉制度誕生千年以來貴州無狀元的歷史。時任駐日使臣的遵義人黎庶昌在其《贈趙殿撰序》中指出:“舉狀元者,……東南大省,縣或至數(shù)人,而西南邊徼之地,至乃十數(shù)行省曠數(shù)百年而不得一與,又何難也!”贊美之詞,溢于言表。光緒十四年(1888),趙以炯出任四川鄉(xiāng)試副主考,光緒十七年(1891)提督廣西學政,光緒二十六年(1900)回藉丁母憂,三年后返京,不久辭官回鄉(xiāng),講學青巖,光緒三十二年(1906)卒于貴陽,終年50歲。 戊戌科狀元夏同和 夏同和(1868-1925)。關于夏同和其人其事,《貴州通志·人物·文學》載:夏同和,字用卿,麻哈人,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舉于鄉(xiāng),翌年戊戌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而況再舉《人才輩出的黔東南》則說:夏同和,字用卿,麻江縣高枧人。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順天鄉(xiāng)試第29名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會試貢士,殿試策問“舉求才、經(jīng)武、綏遠、理財”四項內(nèi)容,同和上溯古代,下系變法,洋洋二千言,剖析精辟,見地深遠,光緒帝親點第一甲第一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奉派為庚子、辛丑并科湖南鄉(xiāng)試副主考,回京后任職政法學堂監(jiān)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學習工業(yè)和經(jīng)濟,直至民國元年學成回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留學生。民國二年(1913年)出任眾議院議員,民國七年至十二年(1918至1923年)出任江西實業(yè)廳長。民國十四年(1925年)病逝于北京。夏同和有著作傳世,尤善書法,是清末知名的書法家。 趙以炯、夏同和二人在光緒時期的12年(1886-1898)間先后大魁天下,獨占鰲頭,這對于僻處西部,交通閉塞,被視為蠻荒之地的貴州來說,的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喜事,不僅以炯、同和二人光榮,黔省人民亦光榮,全國學界不得不對貴州文士刮目相看。 癸卯科探花楊兆麟 楊兆麟(1871-1919),字次典,別名錫謨,遵義牛蹄場(今遵義縣牛蹄鄉(xiāng))人。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赴京會試,時值馬關議和,遂以“楊錫謨”之名在“公車上書”上簽名,反對議和簽約。是科不中,落第返鄉(xiāng)。光緒二十九年(1903)再赴北京會試,名列殿試一甲第三名,授職翰林院編修。功成名就,家門懸匾“探花第”,人們稱其宅為“探花府”。光緒三十二年(1906)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歷時兩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歸國后授候補浙江嘉興府知府。宣統(tǒng)三年(1911)受賞二品銜,賜記名提學使、資政大夫。辛亥革命時避居上海。民國三年(1914)回遵義,擔任《續(xù)遵義府志》總纂。民國六年(1917)出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參議員。民國八年(1919)病逝廣州,終年48歲,遺體歸葬老家金鼎鄉(xiāng)下玉石壩,有遺著傳世。 推薦于 2016-08-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