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后,孫權占了江東,劉備向孫權“借”了荊州,接著又占領了益州,對孫吳構成威脅,孫、劉兩家的矛盾便逐漸尖銳起來。 早在劉備在荊州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如果掌握荊州、益州,據守險要,對境內外的所有外族安撫接納,和平共存,再跟孫權敦睦邦交,締結盟好,就能做到對內清明政治,對外縱觀全局。一旦有變,即可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之軍,攻向宛城、洛陽,將軍則帶領益州大軍出秦川,攻向長安,這樣一來,天下必定平定。”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也可以說是劉備的長遠規劃。 七月,關羽進攻樊城,曹軍由征南將軍曹仁防守樊城,聞聽關羽率大軍前來攻打,先派于禁、龐德等七軍屯于樊北,與城內互為掎角,以待關羽。曹仁知道難以抵擋,只好帶領將士堅守待援。 關羽與徐晃相持,很快南郡、江陵失陷,關羽只得從樊城撤退,一路上軍隊逃散者眾多,整個荊州都空掉了。 而就襄樊之戰來說,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一方面,漢中之戰,曹劉雙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戰力,劉備方參戰將領張飛、馬超、趙云、黃忠等,曹操方參戰將領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可謂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 在此之后,正是憑借著漢中之地,諸葛亮、姜維等人得以頻繁北伐中原,以此讓曹魏疲于防守。 在曹操麾下的武將中,夏侯淵等宗室將領,無疑具有比較特殊的地位。也即五子良將即便立下了赫赫戰功,曹操顯然更加信任夏侯淵、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將領。 對于曹操來說,之所以不愿意放棄荊州北部的郡縣,尤其是襄樊,是因為關羽一旦占據襄樊的話,就可以直接威脅到許昌等城池了。 劉備發起漢中之戰后,先派馬超、張飛和吳蘭攻打下辯,曹操慌忙命曹洪抵擋,結果曹洪一口氣滅了吳蘭,斬其首級,造成了張飛和馬超敗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