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藍字為超鏈接部分,點擊可看原文件 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依托稅收大數據優勢,結合首都稅源結構特點,以征納雙方互信為基礎,積極探索“一戶式”稅收風險管理新模式。截至今年4月底,該局運用稅收風險管理新模式派發任務1839戶,67.96%的納稅人收到風險提示后自行補繳稅款1.72億元。稅收風險管理告別“人盯人”的傳統方式,管理效率明顯提升。 2月初,北京市朝陽區某環保有限公司財務人員剛點開電子稅務局,立刻彈出一條“涉稅風險告知信息”,提示該企業存在“實收資本或資本公積增加、未繳納印花稅”風險。針對這項風險提示,該企業立即核實情況,并通過電子稅務局補繳了70.9萬元印花稅款,實現了“不見面”了解風險、“零接觸”消解風險。這正是北京市稅務局稅收風險管理的企業版“縮影”。 “我們要發揮大數據優勢,優化‘統籌扎口、智能識別、網上推送、自查自糾、全程監督’的全閉環網上稅收風險管理新模式。”北京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亞民表示。 全面、準確、完整的數據,是開展稅收風險管理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前提。如何歸集好、管理好、使用好稅收大數據? 北京市稅務局一方面打破信息孤島,“一體化”集成數據,對內整合上億條納稅人開票數據;對外多渠道共享市場監管、公安、社保等部門數據信息,建成涵蓋2.36億條外部數據的數據倉庫。另一方面通過精準畫像掃描,“一戶式”歸集數據,在全面整合相關涉稅信息的基礎上,對各項涉稅疑點進行“一戶一冊”歸集,全視角展示納稅人情況和風險疑點。 5大體系、139個風控模型、1159個指標……為了讓數據“活”起來,北京市稅務局成立專業團隊,搭建了涵蓋增值稅發票風險等在內的指標模型體系,實現風險管理“雷達掃描”。 “通過科學分析建模、做強智能識別,我們擺脫了‘人盯人’的傳統方式和‘盲人摸象’的低效狀況,實現了從風險信息到指標模型,再到管理事項的有效轉化。”北京市稅務局稅收大數據和風險管理局局長李龍江說。 同時,北京市稅務局進一步健全風險管理機制,由風險管理部門統一開展風險掃描分析、等級排序,形成“一戶式”涉稅風險分析報告。對高風險任務,直接推送給稽查部門,對中、低風險任務,協同推進應對,逐步形成風險任務統一識別、分類應對、流程監控的閉環管理。 以往“人盯人”的稅收風險管理方式效率較低、執法風險較高。如今,北京市稅務局按照“還權、還責于納稅人”的理念,同步推進技術創新和稅收業務變革,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 全程“留痕管理”。該局開發上線風險更正提示系統,聯通風控部門和電子稅務局終端,將風險疑點通過互聯網“分類+定向”推送給納稅人,實現風險管理識別、派發、反饋、補稅、申訴等各環節均在網上運轉,全程“留痕”。 分類“智能應對”。該局對存在風險并已自行改正的納稅人,不再打擾;對未按要求改正的納稅人,再次告知風險;兩次告知后仍存在涉稅風險的,由基層稅務部門集中開展風險應對。 精準“定制服務”。該局對每戶納稅人存在的個性風險點和涉及的稅收政策進行“點對點”定向推送,完善“一戶式”集約化服務和科學化管理機制。據統計,該局2019年度共推送風控任務9.27萬戶,累計入庫稅款303.73億元。 稅務稽查都是采取事后監管的方式。所以,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就必須提高防范意識,事前監控風險,實時掌握企業稅務風險,了解稅務機關不斷強化的稅收征管手段,積極適應稅務稽查新生態,有效應對即將到來的納稅檢查,減少不必要的稅務風險!作為納稅人,無法回避納稅檢查,但應對方法不同,結果迥異。金穗源《新征管環境下稽查應對及風險防控》幫您把脈2020年稅務稽查的工作重點,全面把握稅務稽查的本質、體系,建立應對稅務稽查的方法與技巧,以正確態度、方法應對稽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