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狹葉柴胡的根或全草。主產于遼寧、黑龍江、湖南、山西等省,有北柴胡與南柴胡之分。入藥以北柴胡為佳,有生用、酒炒或醋炒之分。 一、柴胡的功效: 柴胡味苦、辛,微寒。氣味俱輕,稟少陽升發之氣。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主要功效抓住三點: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為少陽經、厥陰經之主藥。 現代常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等證的治療。凡心腹腸胃中結氣或食積,或腦、心、肺、膽、肝及生殖器、血管等部位,因水、熱、食、血之毒而發炎或凝聚之證,柴胡能清熱疏氣、推陳出新,皆適合組方應用,可謂中醫臨床應用頻率最高中藥之一。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心腹腸胃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出新。” 《本草正義》:“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病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郁證。” 《長沙藥解》:“清膽經之郁火,瀉心家之煩熱,行經于表里陰陽之間,奏效于寒熱往來之會,上頭目而止眩暈,下胸脅而消硬滿,口苦咽干最效,眼紅耳熱甚靈,降膽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劑,血室郁熱之神丹。” 《本草備要》:“主陽氣下陷,能引清氣上行,而平少陽、厥陰之邪熱,宣暢氣血,散結調經,為足少陽經表藥。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虛勞肌熱,嘔吐心煩。諸瘧寒熱。頭眩目赤,胸痞脅痛。口苦耳聾,婦人熱入血室。” 張錫純言:“柴胡為足少陽主藥,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膽火甚熾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又能助其樞轉以透膈升出之。” 二、柴胡的配伍應用: 1.用于傷寒邪在少陽,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證(即少陽七證)。柴胡能疏解半表半里之邪,故為治少陽證要藥。常配伍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等,即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小柴胡湯。對于外感發熱,柴胡常大劑量應用,有透表泄熱的功效,如與甘草同用,即柴胡散;或配伍葛根、白芷、石膏、羌活等,即辛涼解表、解肌清熱之名方柴葛解肌湯。 2.用于肝氣郁結,脅肋脹痛,或頭痛,月經不調,痛經等證。柴胡小劑量應用,有調達肝氣、疏肝解郁的功效,如配伍白芍、當歸、白術等,即疏肝健脾、養血調經之名方逍遙散。若兼肝經郁熱,可再加丹皮、梔子,即丹梔逍遙散(亦稱加味逍遙散)。若肝郁氣滯,胸脅脹痛之證,還可配伍香附、川芎、枳殼等,即柴胡疏肝散。 3.用于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以及短氣、倦怠等證。柴胡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常與升麻配伍應用,但劑量不宜過大,常配伍人參、黃芪、當歸等補脾益氣之藥,即李東垣名方補中益氣湯。 4.《傷寒論》中柴胡用法: 柴胡功善清熱祛邪,主治半表半里。與黃芩配伍,可清半表半里陽熱而除煩,如小柴湯胡、柴胡桂枝湯方證 ;與黃芩、干姜配伍,則清半表半里陰證上熱,如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與大黃或芒硝、芍藥、枳實配伍,則治少陽陽明合病,清解少陽陽明邪熱,如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四逆散方證。與黃芩、鱉甲等配伍,則清熱截瘧,如柴胡干姜湯、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鱉甲煎丸方證。 三、柴胡的用法用量: 柴胡煎劑、丸散皆常用。用量不同,功效差異較大,不可不知。 根據柴胡的主要功效,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用法: 1.用于外感發熱或寒熱往來之證,取其清熱退燒或止少陽頭痛之效,用量往往較大,一般需用十余克,甚至幾十克以上方可取效。李可有一治少陽頭痛醫案,參仲景柴胡用法,就曾用柴胡125克配伍川芎45克組方而用,單刀直入,可謂霹靂手段。 2.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脹痛之證,取其疏肝理氣之效,用量則不必過大,常用十余克即可。 3.用于中氣下陷,大氣不足之證,取其升陽舉陷,少陽升發之性,則用量宜少不宜多,常用幾克即可,切莫多用。若多用則有氣高不返之弊,反而傷人正氣。 此外,李東垣言:“(柴胡)欲上升則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生用稍。”這是根據入藥部位不同,療效有所差異,可做參考。 四、柴胡的應用注意: 柴胡性能升發,又易生燥,故凡真陰虧虛,肝陽上亢之證,均當忌用。如現代高血壓,而舌質紅絳者,則不宜應用。 汪昂言:“陰虛、火炎氣升者禁用。” 你若欣賞一切 便是愛自己 ——中醫實戰筆記20.6.16 |
|
來自: 九龍池dn5pzqmi > 《中醫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