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蕭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這首詩是八位盛唐“酒仙”的剪影或寫生。 - 1 - 八仙中最先出場的是賀知章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杭州蕭山)人,早年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自號“四明狂客”,四明是寧波西南一座山名。 史書稱賀知章為人“曠夷”,就是曠放不羈而又坦蕩平易,遇事樂觀豁達,對友喜歡戲謔玩笑,有“清談風流”的美譽,晚年尤其放誕天真。 傳說一次醉酒后搖搖晃晃,平地騎馬像在波浪中乘船一樣,一不小心就掉到了井里。 這兩句以夸張的筆墨寫賀豪飲后的醉態,既能使人想到江南水鄉人乘船的習俗,又刻畫了賀知章放浪滑稽的神態,更洋溢著詼諧歡快的情調。 - 2 - 接下來出場的是汝陽王李琎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兒,唐讓皇帝李憲長子。 由于李憲主動辭去太子位,讓給弟弟李隆基繼任儲君,唐玄宗對兄長十分感激,后來李憲又從不非議朝政,唐玄宗又對他心存敬意。 李琎小名花奴,風流倜儻又聰慧過人,對音樂演奏和鑒賞有如神悟,尤其擅長羯鼓打擊樂。唐玄宗也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他與這個侄兒本有共同興趣,加上這個侄兒俊美聰明,于是他便把對兄長的感激之情移到了侄子身上,對李琎的寵愛“倍比骨肉親”。這就是“汝陽三斗始朝天”的由來,除了這個唐玄宗一口一個“花奴”的侄子,誰還有豪飲三斗再去朝見天子的膽量? 這位王爺嗜酒如命也不同常人,路上一看到麴車(酒車)就流口水,恨不得馬上將自己的封地改為酒泉。 酒泉即今甘肅省酒泉縣,據《三秦記》中記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不是他這樣的皇親國戚誰還能襲領封地?一個普通人誰還會這樣想入非非?這三句不僅寫出了汝陽王縱酒的特征,也寫出了他王爺的特殊身份。 - 3 - 第三位隆重出場的是李適之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他也是一位顯貴,他是皇家宗室——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也是朝廷宰相——天寶元年(742年)代牛仙客為左丞相,三年以后被李林甫排擠罷相。 杜甫用三句詩寫盡了他的身份、地位、豪奢、酒量和結局:“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日興費萬錢”交代了他生活的奢侈豪華。 “長鯨吸百川”寫出了他海灌的縱酒方式,也描寫了他豪飲的海量。 第三句化用李適之本人的詩句,形容他愛酒不愛官的灑脫。 李適之失去相位后有《罷相作》:“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三國時稱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表面上看“樂圣”是說喜歡清酒,“避賢”是說不喜歡濁酒,李適之原詩可能是正話反說,語帶雙關,抒寫罷相后的牢騷。 從《飲中八仙》全詩的情調來看,從寫李適之這三句前兩名尋味,意在凸顯其豪縱豁達,而不是諷刺其朝政日非。“銜杯”承上句形容貪杯的樣子,“樂圣”是說嗜酒如命,“避賢”寫不以罷相為意灑脫。 上面三位都是地位顯赫的皇親達官。 - 4 - 第四位出場的是一位英俊少年崔宗之 “宗之蕭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崔宗之是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也是位不折不扣的美少年。 他嗜酒,也能詩,與李白有詩酒同好。“舉觴白眼望青天”,勾畫出他的醉態與狂態,舉起酒杯海飲之后,白眼仰視青天,活脫脫現出眼空四海目無一人的傲兀神情,“皎如玉樹臨風前”,則寫出了他那玉樹臨風的瀟灑醉態,那神采奕奕的俊朗豐姿。 - 5 - 第五位出場的是蘇晉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少有神童之稱,幾歲就能寫出漂亮文章,時人把他看成未來的王粲,開元年間進士及第,開元十四年負責吏部選拔官吏,因慧眼識人和主持公道,在社會上獲得廣泛的贊譽。 后來不知何故皈依佛門,這老兄還吃起了長齋。 因煩俗世紛擾而入禪,又因耐不住酒渴而逃禪,這兩句寫得十分滑稽幽默,上句“蘇晉長齋繡佛前”,在繡佛前長齋枯坐,人們本以為蘇晉禮佛極其虔誠,下句突然反跌“醉中往往愛逃禪”,只要有酒他就顧不上菩薩了,俗話常說酒鬼見酒亡命,如今蘇晉見酒便逃出佛國入于醉鄉,下句完全顛覆了上句的閱讀印象,讓所有人忍俊不禁,笑破肚皮。 - 6 - 接下來是真正的主角閃亮登場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從篇幅也可以看出,其他酒仙都是兩三句,只有李白獨占四句。 “李白一斗詩百篇”,講酒興與詩情相伴相隨,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酒剛入腸便詩情萬丈,杜甫在《不見》說李白“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李白自己也曾自豪地夸耀詩才,“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但更多的還是炫耀酒量,“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他酒后打破了一切清規,解脫了一切禁錮,爆發出耀眼的天才,一旦酒酣,必定詩妙。 酒后無拘無束,放縱不羈,常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最后兩句真是形神兼備,既是醉態,也是心態,更屬人格。 在書本中,在電視上,我們見慣了那些腿軟骨媚的大臣,一聽說皇上就匍匐倒地,就李白來說,“天子呼來不上船”雖未必實有其事,但肯定實有其人,符合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 “天子呼來不上船”,哪怕不具有歷史的真實性,也肯定具有性格和人格的真實性。四句將李白桀驁不馴的狂氣,一斗詩百篇的才氣,蔑視王侯的骨氣,表現得活靈活現。 - 7 - 與李白并排出場的是張旭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他是盛唐氣象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白是“一斗詩百篇”,張旭則是“三杯草圣傳”,李白詩歌,張旭草書,都屬盛唐之絕,盛唐那浪漫奔放的激情,那恢宏恣肆的力量,在他們的詩與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杯酒下肚便筆走龍蛇,對王公權貴不屑一顧,正因為人格的獨立不阿,性格的狂放不羈,才使他的藝術創造力勃發旺盛。 - 8 - 詩的尾聲以平民焦遂殿后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晚唐袁郊在傳奇《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這位愛酒如命的布衣士人,據說平時有點口吃,酒到半醺就雙目炯炯,打開話匣就口若懸河,雄辯滔滔的神采使舉座皆驚。看來,酒力不僅能提振詩興,還能助力口才——誰不想成為酒仙呢? 此詩以夸張漫畫式的筆法,以生動傳神的筆墨,勾勒出盛唐“酒中八仙”的醉態,通過他們嗜酒狂放的態度,放浪形骸的做派,恃才傲物的為人,表現了開元年間浪漫奔放的時代精神,和士人樂觀曠放的精神風貌,還有那才情勃發的創造力。 詩人常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調,夸張幽默的語言,造成一種滑稽、歡快的審美感受。雖然寫李適之有“銜杯樂圣稱避賢”句,隱含了沉重復雜的政治內幕,但它淹沒在歡娛的情調中。 詩中句句押韻使旋律明快,增強了詩歌的喜劇感。我們不必以詩中某些“酒仙”后來的結局,來對此詩進行求之過深的政治解讀。清朝人黃周興在《唐詩快》中評此詩說:“至今讀其詩,不但飄飄有仙氣,亦且拂拂有酒氣。” 這首詩并不像王嗣奭所說的那樣,是一次“前無所因”的“創格”,它在體式上并非橫空出世,而只是柏梁體的一種突破和創新。 它的字數、韻式仍屬于柏梁體格,如每句都是七字,句句押韻且一韻到底,但在章法上又別出蹊徑,如雖為“飲中八仙”的“群雕”,但詩前并無交代,詩尾也不用結語,全詩像神龍無首無尾。正如王嗣奭所說的那樣,此詩“描寫八公都帶仙氣,而或二句、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詩中之仙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