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陸軍冷戰(zhàn)時期一共實施過四期編制表,連帶未能推行的第五期,分別稱為第一期到第五期陸軍編制表(Heeresstruktur I-V,縮寫為HStr 1-5)。 第一期編制表于1956年西德聯(lián)邦國防軍編成時采用。到1958年末為止,聯(lián)邦國防軍已經完成了第1、2、3三個軍共計8個師的編組。總計組建了11個裝甲營、6個裝甲擲彈兵營、8個裝甲獵兵營、26個擲彈兵營、3個傘兵營、13個炮兵營和8個防空營,陸軍總員額在10.0萬人左右。 到1958年末為止,西德聯(lián)邦國防軍基本作戰(zhàn)序列為: 第一軍(北部) 第1裝甲師 第3裝甲師 第6擲彈兵師 第二軍(南部) 第4擲彈兵師 第1山地師(=第8師) 第1空降師(=第9師) 第三軍(中部) 第2擲彈兵師 第5裝甲師 在這其中,第1山地師和第1空降師雖然師番號序數(shù)是1,但其實其下屬部隊的番號都是按照第8、9師處理的。完全可以把這兩個師當做聯(lián)邦國防軍的第8、9師。 1958年8月開始,在第一軍下組建了新的第7擲彈兵師。編組到1959年基本完畢。 德軍第一期陸軍編制表受到美軍裝甲師戰(zhàn)斗指揮部的影響。每個師下轄2個戰(zhàn)斗群(Kampfgruppe),分別為Ax、Bx(比如第3裝甲師就會叫A3戰(zhàn)斗群、B3戰(zhàn)斗群),4個機動營(裝甲師2裝甲營2裝擲營,擲彈兵師3擲彈兵營1裝甲營)。1957年后增補了Cx戰(zhàn)斗群。 擲彈兵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3個戰(zhàn)斗群指揮部、3個擲彈兵營、1個裝甲營、1個工兵營、1個防空營、1個炮兵團、1個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偵察營、1個師樂隊。 裝甲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3個戰(zhàn)斗群指揮部、2個裝甲擲彈兵營、2個裝甲營、1個裝甲獵兵營、1個裝甲工兵營、1個裝甲防空營、1個裝甲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營、1個裝甲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裝甲偵察營、1個師樂隊。可見基本上一個戰(zhàn)斗群就是一個加強營。 在營方面,此時一個營的編制較大。 擲彈兵營下轄營部和直屬連、3個裝擲連(每個轄裝輸16、輕機槍12、重機槍20、無坐力炮3)、重型連(裝輸16、中坦5、81迫6、120迫6、輕機槍14、重機槍29),并配屬一個重武器連(裝輸16、120迫12)。 裝甲擲彈兵營下轄營部和直屬連、4個裝擲連(每個轄裝輸16、輕機槍12、重機槍20、無坐力炮3)、重型連(裝輸16、中坦5、81迫6、120迫6、輕機槍14、重機槍29),并配屬一個重武器連(裝輸16、120迫12)。 西德聯(lián)邦國防軍的第一代裝甲輸送車HS.30 Lang,原計劃生產10000輛,因為項目不成功而只生產了2176輛 裝甲營下轄3個中型坦克連和1個重型坦克連,每連17輛,加上營直屬4輛共計72輛坦克。似乎裝備的全都是M47。 =========== 1959年開始實施陸軍第二期編制表(HStr 2): 擲彈兵師改稱裝甲擲彈兵師,師內所有下屬單位番號也加入“裝甲”。 戰(zhàn)斗群指揮部改稱旅。每個裝甲師現(xiàn)在由2個裝甲旅和1個裝甲擲彈兵旅,每個裝甲擲彈兵師由2個裝甲擲彈兵旅和1個裝甲旅組成。旅的番號和師對應,采用三三制(如第x師下轄第3x-2、3x-1、3x旅)。山地師轄3個旅,空降師轄2個旅。 軍組建炮兵指揮部、防空指揮部、衛(wèi)生指揮部、憲兵指揮部。 在1959-61年間,陸續(xù)組建了新的第10裝甲擲彈兵師、第11裝甲擲彈兵師、第12裝甲師。 1962年編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和日德蘭地面部隊指揮部,第6裝甲擲彈兵師被劃歸該指揮部,負責上述地域的防御。 最初11個師一共只有27個旅,但因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fā),西德將義務兵役制時限從一年延長為一年半,這進一步擴充了部隊員額,使得各師到60年代初都組建起足夠數(shù)量的旅和營。到1965年為止,陸軍已有34個旅,欠編2個。 到1963年為止,西德聯(lián)邦國防軍基本作戰(zhàn)序列為: 第一軍(北部) 第1裝甲師 第3裝甲師 第11裝甲擲彈兵師 第二軍(南部) 第4裝甲擲彈兵師 第10裝甲擲彈兵師 第12裝甲師 第1山地師 第1空降師 第三軍(中部) 第2裝甲擲彈兵師 第5裝甲師 第7裝甲擲彈兵師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和日德蘭地面部隊指揮部 第6裝甲擲彈兵師 裝甲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2個裝甲旅、1個裝擲旅,1個裝甲獵兵營、1個裝甲工兵營、1個裝甲防空營、1個裝甲炮兵團、1個裝甲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裝甲偵察營、1個師樂隊。 裝甲擲彈兵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2個裝擲旅,1個裝甲旅,1個裝甲獵兵營、1個裝甲工兵營、1個裝甲防空營、1個裝甲炮兵團、1個裝甲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裝甲偵察營、1個師樂隊。 裝甲旅下轄旅部和旅部連、2個裝甲營、1個裝甲擲彈兵營、1個裝甲炮兵營、1個支援營、1個裝甲偵察連、1個裝甲工兵連、1個裝甲防空連。 裝甲擲彈兵旅下轄旅部和旅部連、1個裝甲營、2個裝甲擲彈兵營(裝輸)、1個裝甲擲彈兵營(卡車)、1個炮兵營、1個支援營、1個裝甲偵察連、1個裝甲工兵連、1個裝甲防空連、1個裝甲獵兵連。 裝甲營下轄3個17車中型坦克連,加上營部直屬3輛總計54輛坦克。 裝甲擲彈兵營(HS.30)下轄營部和直屬連、3個裝擲連(每個轄裝輸16、輕機槍12、重機槍12、無坐力炮3)、重型連(120迫6)。可見營的數(shù)量大幅增加(從4個增加到10-11個)的同時,營的規(guī)模也下降了。 裝甲獵兵連內混編火炮坦克殲擊車和導彈坦克殲擊車 60年代中期聯(lián)邦國防軍開始引入M48中型坦克和M113裝甲輸送車,生產“豹1”主戰(zhàn)坦克。M113(西德稱MTW)主要替代裝備卡車的裝甲擲彈兵營。裝甲擲彈兵營(MTW)下轄營部和直屬連、3個裝擲連(每個轄裝輸13、輕機槍12、重機槍12、無坐力炮3)、重型連(120迫6)。 到1965年為止,西德陸軍員額擴展到30.5萬人。 1969年西德組建本土防衛(wèi)軍司令部。組建了3個本土司令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北方、南方),5個防衛(wèi)指揮部(WBK)和總計29個防區(qū)指揮部(VBK)。戰(zhàn)時本土防衛(wèi)軍會是唯一聽從西德政府指揮的武裝力量(聯(lián)邦國防軍陸海空三軍指揮權都會收歸北約),原則上一個WBK可以組建一個師,一個VBK可組建一個旅。 =========== 1970年,為了應對北約的靈活反應戰(zhàn)略,西德開始實施陸軍第三期編制表。 將第2和第4裝甲擲彈兵師改編為第2、第4獵兵師,降低了這兩支部隊中坦克和機械化裝甲擲彈兵的比例,以節(jié)約成本。同時編組了直屬于第一、第二軍的第100、200裝甲旅。然而這兩個旅的運轉并不順利,到1975年又補入欠編旅的師。這樣一來剩下3個欠編的旅被補齊,陸軍現(xiàn)在擁有36個旅。 軍編入陸航指揮部。 到1975年年底,陸軍共編有4個裝甲師、4個裝甲擲彈兵師、2個獵兵師、1個空降師、1個山地師,16個裝甲旅、11個裝擲旅、4個獵兵旅、3個傘兵旅和2個山地旅。 到1975年為止,西德聯(lián)邦國防軍基本作戰(zhàn)序列為: 第一軍(北部) 第1裝甲師 第3裝甲師 第11裝甲擲彈兵師 第二軍(南部) 第4獵兵師 第10裝甲擲彈兵師 第12裝甲師 第1山地師(=第8師) 第1空降師 第三軍(中部) 第2獵兵師 第5裝甲師 第7裝甲擲彈兵師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和日德蘭地面部隊指揮部 第6裝甲擲彈兵師 HS.30在70年代中期逐漸被“黃鼠狼”步兵戰(zhàn)車替代。M48逐漸被豹1替代。 “黃鼠狼”I步兵戰(zhàn)車是北約非常成功的型號 裝甲師、裝擲師、裝甲旅、裝擲旅、裝甲營、裝擲營(MTW)、裝擲營(HS.30/黃鼠狼)編制變化不大。 獵兵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2個獵兵旅,1個裝甲旅,1個裝甲獵兵營、1個裝甲工兵營、1個裝甲防空營、1個裝甲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營、1個裝甲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裝甲偵察營、1個師樂隊。 獵兵旅下轄旅部和旅部連、3個獵兵營、1個裝甲營、1個裝甲炮兵營、1個偵察連、1個工兵連、1個維修連、1個補給連。 獵兵營下轄營部和營部連、3個獵兵連、1個重型連。 獵兵旅裝甲營下轄營部和營部連、2個連火炮坦克殲擊車、1個連導彈坦克殲擊車。 鄉(xiāng)土防衛(wèi)軍組建了一大批經短暫動員即可投入戰(zhàn)斗的鄉(xiāng)土防衛(wèi)旅/團。 =========== 1980年,進行陸軍第四期編制表改編。1981年末改編完成。 第2、4獵兵師改回第2、4裝甲擲彈兵師。 第7裝甲擲彈兵師改編為第7裝甲師。第10裝甲擲彈兵師改編為第10裝甲師。 各裝甲旅、裝甲擲彈兵旅增加一個“合成的”第一營。這個營的營部和營部連為預備役,各戰(zhàn)斗連則為現(xiàn)役,平時歸第2、3、4營代管。參見: 在80年代,西德陸軍將旅下的一個營設置為裝甲兵+裝甲擲彈兵聯(lián)兵營,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 戰(zhàn)斗連隊的規(guī)模縮小。裝甲排從5車制改編為4車制,裝甲擲彈兵連則降低到14輛步兵戰(zhàn)車/裝甲輸送車。這樣旅的戰(zhàn)斗力量和主要技術裝備規(guī)模基本不變,只是憑空多了個營部。更多更小的營更適應現(xiàn)代化的作戰(zhàn)條件。 師增編兩個直屬的獵兵營和一個保安營,擔任師后方警衛(wèi)任務。 師炮兵編入新的多管火箭炮。裝甲部隊開始換裝豹2主戰(zhàn)坦克、獵豹自行高炮等新一代裝備。 西德和荷蘭列裝的豹2坦克是北約的第一種進入服役的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 到1989年,聯(lián)邦國防軍的基本作戰(zhàn)序列為: 第一軍(北部) 第1裝甲師 第3裝甲師 第7裝甲師 第11裝甲擲彈兵師 第二軍(南部) 第4獵兵師 第12裝甲師 第1山地師(=第8師) 第1空降師 第三軍(中部) 第2裝甲擲彈兵師 第5裝甲師 第10裝甲師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和日德蘭地面部隊指揮部 第6裝甲擲彈兵師 裝甲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2個裝甲旅、1個裝擲旅,1個裝甲防空團、1個裝甲炮兵團、1個裝甲工兵營、1個裝甲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裝甲偵察營、2個獵兵營、1個保安營、1個師樂隊。 裝甲擲彈兵師下轄師部和師部連、2個裝擲旅,1個裝甲旅,1個裝甲防空團、1個裝甲炮兵團、1個裝甲工兵營、1個裝甲通信營、1個衛(wèi)生營、1個輕型野戰(zhàn)維修連、1個軍需連、1個憲兵連、1個裝甲偵察營、2個獵兵營、1個保安營、1個師樂隊。 裝甲旅下轄旅部和旅部連、3個裝甲營、1個裝甲擲彈兵營、1個裝甲炮兵營、1個支援營、1個裝甲偵察連、1個裝甲工兵連。 裝甲擲彈兵旅下轄旅部和旅部連、1個裝甲營、3個裝甲擲彈兵營、1個裝甲擲彈兵營(卡車)、1個炮兵營、1個支援營、1個裝甲偵察連、1個裝甲工兵連。 裝甲營下轄下轄營部和營部連、3個坦克連,共編41輛坦克,5輛M113,2輛裝甲搶救車。 裝甲擲彈兵營下轄營部和營部連、2個裝甲擲彈兵連(黃鼠狼)、1個裝甲擲彈兵連(M113)、一個迫擊炮連,共編24輛黃鼠狼,6輛裝甲迫擊炮120,4輛M577,23輛M113,18套米蘭。 裝甲營(一營)下轄營部和營部連(預備役)、2個坦克連、1個裝甲擲彈兵連,共編28輛坦克,11輛黃鼠狼,5輛M113,2輛裝甲搶救車,6套米蘭。 裝甲擲彈兵營(一營)營部和營部連(預備役)、1個坦克連、2個裝甲擲彈兵連(黃鼠狼),共編13輛坦克,24輛黃鼠狼,5輛M113,2輛裝甲搶救車,12套米蘭。 1982年起兩個鄉(xiāng)土防衛(wèi)旅(51、56)轉入現(xiàn)役。 到1989年,聯(lián)邦國防軍陸軍共編現(xiàn)役人員34.07萬人,預備役人員71.7萬人。 =========== 1989年,進行陸軍第五期編制表試點。第五期編制表在第10裝甲師的第29裝甲旅上進行試點。 旅撤銷“第一營”。 裝甲營和裝甲擲彈兵營恢復到4個戰(zhàn)斗連隊,擴編迫擊炮連,并編入一個支援連。 編制試點過程中,冷戰(zhàn)結束,兩德合并。第五期陸軍編制表因此未推行。 吞并東德后,西德將原東德國家人民軍改編為第四軍。 到1991年,西德聯(lián)邦國防軍的基本作戰(zhàn)序列為: 第一軍(北部) 第1裝甲師 第3裝甲師 第7裝甲師 第11裝甲擲彈兵師 第二軍(南部) 第4獵兵師 第12裝甲師 第1山地師 第1空降師 第三軍(中部) 第2裝甲擲彈兵師 第5裝甲師 第10裝甲師 第四軍(東部) 第13裝甲擲彈兵師(原東德第3集團軍) 第14裝甲擲彈兵師(原東德第5集團軍)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和日德蘭地面部隊指揮部 第6裝甲擲彈兵師 不過這個短暫的兵力高峰到當年就結束,此后德國便開始了為期20年的漫長裁軍。 德國聯(lián)邦國防軍的“東部部隊”:步兵戰(zhàn)車是BMP-1;機槍手的武器換成了MG3,可步槍手還在使用MPi-KMS-74步槍;左腰掛著西德的勤務包,右腰上則別著東德式(還有雨點迷彩)的AK彈匣包,顯得非常混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