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梁郁強 獨家授權語文月刊發布 2020屆湘贛粵高三(6月)大聯考作文導寫及下水作文 高州市長坡中學 梁郁強 真題回放: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荀子說“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幾乎獲得最大程度的彰顯。但人類對自然本身的價值、需求的關注依然極為有限,使得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以海嘯、地震、物種滅絕、資源枯竭乃至各種疫病肆虐橫行的形式爆發出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再次提醒并幫助我們深刻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生態文明理念。 這不得不促使我們進行反思。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導寫: 這則作文材料以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讓考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材料羅列了荀子的觀點:“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也列舉了我們的生態文明理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可以說指向性是非常清楚的。 考生可以由新冠疫情談起,談自己對人與自然的認識。 可以從以下方面立意:①人與自然,構成命運共同體;②善待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③生態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④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下水作文: 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這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次疫情爆發的原因,專家推測病毒來自蝙蝠——一些人為了口腹之欲吃了攜帶病毒的蝙蝠,導致感染,出現了人傳人的現象,從而引發了這起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這不得不促使我們進行反思,作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呢? 自古以來,淳樸的國人堅信“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在生產力低下的當時,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這對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但這也不代表著人們可以蔑視自然規律而“胡作非為”,大禹治水便為后人上了生動的一課。他遵循規律,改變他父親鯀用“堵”治水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導”,終于取得了巨大成效。再如,聞名世界的都江堰也是李冰父子在尊重自然的情況下,總結歷代民眾治水經驗,巧妙地因勢利導而創造的杰作。無論是大禹,還是李冰父子,他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力量的基礎上謀事的。 而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很多人卻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肆意掠奪。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人們很喜歡吃發菜【一種藻類,如人的頭發而得名。廣東人取“發”(fà)的諧音“發”(fā)而寫成“發菜”,意為發財】,因此,它的需求量很大,很多人紛紛涌到草原上去摟發菜,可這種行為對自然的破壞性極大,據資料顯示:產生1. 5-2. 5兩發菜,需要摟10畝草場,1. 5-2. 5兩發菜的收入為40-50元,即“40-50元的發菜收入,破壞了10畝草場,導致草場10年沒有效益”。國家每年因摟發菜造成的環境經濟損失近百億元,而發菜收益僅幾千萬元。更為嚴重的是草原植被受到大面積破壞,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加速了草原沙化和一些珍稀物種的滅絕。想想,這是多么的得不償失。類似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很多,例如對魚翅的追捧······這令多少鯊魚陷入被殺戮的漩渦啊。這種種行為,事實上就是將自己凌駕于自然之上,由此造成的惡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經濟要發展,自然環境也應改善。幸虧,我們已經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了我們近些年的一個發展理念。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例。50多年來,他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如果沒有考慮到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塞罕壩林場也不會取得今天令人矚目的成就。 人生天地間,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為伍,和朗月清風、山川河流為伴,彼此都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員。王陽明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新時代領路人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也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如果在自然界中人類一直都是最大程度地彰顯自己的主體地位,而對自然本身的價值、需求缺乏關注甚至漠視,那么便會出現生態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其惡果將會以海嘯、地震、物種滅絕、資源枯竭乃至各種疫病肆虐橫行的形式呈現出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為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這次疫情提醒我們,要善待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 綜上所述,我們要堅守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態倫理原則,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共同價值觀,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之于世界,乃至人類自身的真正意義,才能在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美好地球家園”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文章轉自: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