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星期六 秋分 農歷八月(小)初四 04:01:44 宜 收斂閉藏 使志安寧 秋分,顧名思義 就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秋分過后,冷意漸濃 加上早晚溫差大氣候多變 容易致使各種疾病的產生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的呼吸道疾病 和胃腸道易發季節 做好節氣的保健尤為關鍵 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要多注意養護孩子的“肺”,秋季,也可能是個“多事之秋”,脾胃功能面臨很大挑戰。脾肺常不足是小兒的生理特點,在此秋季則更需注意養護。 養生原則 順應秋氣“收”斂機能 秋分,自然界的陽氣進一步趨向收斂,孩子身心都要相應調整。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分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如果秋天的“收沒養好”,不僅影響冬季的封藏,來年春季的生、夏季的長都將會受到很大損失,秋季養生做不好,不僅孩子秋天易生病,到了冬季更會體質下降,多發疾病。 從中醫“五運六氣”的角度看,秋分節氣,交五之氣,主陽明燥金,客氣厥陰風木,金收寒濕火熱于內,厥陰風木又欲發之,風木之溫得在泉之少陰君火,溫氣起于秋分之后立冬之前,秋行春令,草木反榮,金木相持,氣略平正。 如果,飲食上肉類葷腥、麻辣煎炸食物吃多了,則很可能患上溫熱類的病癥。所以家長們要多辛苦些給孩子做好肺的養護,同時孩子的脾胃也不能忽視,尤其要給孩子管住嘴、飲食清淡為主。 飲食調養 養肺防燥 護脾強身 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 從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癥狀一般屬于涼燥。秋分之前暑熱的余威尚在,天氣多呈現溫燥的狀態,秋分之后,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氣溫下降明顯,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當然,秋天的節氣變化導致我們身體出現溫燥還是涼燥的表現,與每個人的體質有很大關系。 秋分節氣里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溫潤為主的食物,溫性食物即可幫助孩子抵御陣陣秋涼,滋潤又能緩解燥氣。 食物的選擇上,可以適當吃一些,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也可以適當給孩子吃,像白蘿卜、胡蘿卜、藕、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等,都是應季飲食的好選擇。 如果孩子的脾胃虛寒,經常腹瀉、腹痛,像梨、甘蔗等涼性的水果吃多了,不僅不能防秋燥,反而會傷了孩子脾胃陽氣。 吃粥是最好的滋補潤燥,尤其是脾胃虛的孩子來說,吃粥有助健脾胃、潤肺生津。 推薦粥方 大米100克、山藥30克、蓮子10克、百合10克、核桃4顆、紅棗7個,煮粥。 1歲以上兒童可食用。 發熱、咽喉腫痛、嚴重便秘的孩子不宜食用或遵醫囑。 起居調護 收斂神氣 使志安寧 秋分節氣自然界的陽氣趨向收斂,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 秋分之后,睡眠時間應逐漸調整至早睡早起的狀態,即晚上9點鐘之前入睡,早上6、7點鐘起床。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展。 秋燥的表現如果明顯的話,也說明孩子的體質較弱,對自然節氣變化的調節能力不足。所以,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適應氣候變化。 不過運動鍛煉不能離開“收”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以防出汗過多,耗氣傷津,違背了秋天“收”的原則,不僅達不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反而有損健康。 秋分時節,草枯葉降,花木凋零,容易引起悲傷感。秋悲可損傷肺氣,有些敏感的孩子在立秋的節氣就會變現出情緒的低落、不高興,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干燥,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家長可以多帶孩子爬山、散步、跑步、放風箏,不僅進行了“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增強抗病能力,而且也能通過這些運動舒展情志。 小兒推拿 增強體質 預防健康 秋季節氣保健的意義重大,小兒推拿專家趙鑒秋教授建議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要拿出一個月每天做一遍兒推保健,其余時間一周兩次,她表示大量案例證明,這會是孩子一生健康的保證。 分陰陽50 平肝50 補脾50—100, 清補肺50(補氣)或 補脾50 補腎陰50 清補清肺50 (補陰) 順運內八卦50 搓四橫紋50 清天河50 取天河30 補腎陽50 補腎陰30 分陰陽30(氣陰雙補) 捻手背 揉足三里 揉中脘 正捏脊 揉肺俞 肝俞 大腸俞 拿肩井 保健穴方需要在孩子身體陰陽相對平衡狀態下操作,不平衡可先用調理穴方,可根據體質、年齡差異做加減,保健穴方建議節氣前后三天每天做,手法看似簡易,實則要求嚴格,僅供妙手蓮華小兒推拿學員所用。 撰寫:妙手蓮華專家團 編輯排版: @蓮華媽媽&@maggie |
|